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 [打印本页]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3-25 13:06
标题: 《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
□胡过

    1967年8月的某个下午,麦卡勒斯因脑部大出血,昏迷45天,饱受病痛折磨的她再也没有醒来,20世纪的美国失去了这位孤独的猎手。那一年,卡森·麦卡勒斯年仅50岁。

    对于我来说,麦卡勒斯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阅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前,我带着一种期望,一种挑剔的期望———什么样的写作才可以把孤独感表达得充分而透彻?而撇开纷纭的评论,面对文本是最直接的了解方式。

  我从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两个人的暧昧和亲密开始阅读,小镇上的两个聋哑人从何而来是未知的,直到最后他们的真实身份也存在悬疑。辛格也许是谣言所说的工联领导人,也许是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也许什么都不是仅仅是个普通的聋哑人而已。但这并不重要,所有这些身份都无法解释辛格为什么对着自己开了一枪。只有安东尼帕罗斯的死亡,只有在期待变成了绝望,才能解释这种疯狂。

    或许,辛格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爱恋,从而排斥了寂寞,但这爱恋也同时加深了孤独。难道真是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但什么是最深切的爱?是爱恋?还是友情?是崇高而忘我的理想?是宏大而伟岸的梦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孤独总是无处不在,也无从明确解释,它在闷热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小女孩米克的成长梦想,黑人考普兰德医生的理想,“知道”了却无人倾听的酒鬼杰克·布朗特,隐藏内心的咖啡店老板比夫,甚至因误伤贝贝而走向孤僻的巴伯尔……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孤独的气息。

  麦卡勒斯只是不断地呈现。一个又一个片断击中我自有的记忆和感觉:我们一直被朝向某个方向驯化和教育着,我们也一直在多多少少地进行着反抗。心灵离心灵的距离有多远,驯化或反抗的力度就有多大。这种张力甚至布满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时间是1937、1989还是2006,我们的生活本质似乎永远没有改变,似乎可以借鉴书中的那些片断:杰克可以为他的使命逃向另一个小镇,考普兰德医生可以放弃对儿女的期望甚至对所有白人失望,但是,他们是因为理想的破灭?还是因为实现理想的程序本身就存在纰漏?正如可以用卡尔·马克思来命名某些概念,但卡尔·马克思毕竟不是一个终点,也不可能成为终点。

  小说的每一节仿佛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在这个无名的小镇,在这个看似拥挤和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声响其实不过衬托着寂寞和冷清。

  这就是麦卡勒斯给予我的初步印象。小说不再停留于告诉我们所有人物的来龙去脉,解决孤独的办法只不过是习惯孤独。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G.Z.D    时间: 2007-3-25 18:43
没啥感觉
好象离生活不太近。。。
作者: Moderato    时间: 2007-3-25 22:14
啥..
近得很..!
...我觉得每一页都引起共鸣...(除了某人讲马克斯那几页我完全跳过没看)..
看到结局都快要哭了...
作者: G.Z.D    时间: 2007-3-26 18:16
汗啊..个人爱好不同..村上TAT....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3-26 19:53
有共鸣的啊
觉得里面的人都很孤独。要是我的生活里有一个像辛格那样的人就好了哈
人要是不思想的话会感到寂寞。思想了就会感到孤独的
作者: G.Z.D    时间: 2007-3-27 18:14
原帖由 aramis 于 2007-3-26 07:53 PM 发表
有共鸣的啊
觉得里面的人都很孤独。要是我的生活里有一个像辛格那样的人就好了哈
人要是不思想的话会感到寂寞。思想了就会感到孤独的

对对对!辛格可是好人...
那个.寂寞和孤独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 阿成    时间: 2007-3-30 15:12
麦卡勒斯的文字太有力量感了,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攫取我的内心。
另外一部,婚礼的成员,同样,是杰作。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7-4-18 17:30
我喜欢《伤心咖啡馆之歌》
作者: 韩波    时间: 2007-4-20 15:03
喜欢用蠕动的棉花来比喻麦卡勒斯的文字。这个女人似乎不攫取,也不震撼,她在把你麻醉之后,让你窒息死。

[ 本帖最后由 韩波 于 2007-4-20 03:04 PM 编辑 ]
作者: G.Z.D    时间: 2007-4-20 17:05
呃..为什么这样说...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