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别尔采夫论《哈姆雷特》 [打印本页]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7 10:37
标题: 别尔采夫论《哈姆雷特》
小曲好唱口难开啊!——别尔采夫点起雪茄,深吸一口,眼望天花板,慢慢吐出烟雾——《哈姆雷特》很复杂,你让我随便谈,从哪里谈起呢?你手里拿的是《庄子》,要不,就从《庄子》说开去,让舌头牵着思绪散步,谈到哪里算哪里吧。



庄子的骷髅

整本《庄子》,都在唱孔子的对台戏。季路问孔子对死的看法,孔子回答得很干脆:“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是没有回答。《论语》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对死这个问题,孔子一直在回避,或者说存而不论,考虑得不多。所以仁,义,礼,智,信,追求的都是现世的作为。庄子则说:“死生命也,其有旦夜之常,天也。”是说死并不神秘,和生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并不讳谈。庄子讲求齐同生死,不悦生,不恶死,以至超越死生,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死的态度是霍达的,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妻子死了,还要鼓盆而歌,似乎这样才“通乎命”。难怪惠施批评他说:“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还是关于死的,你应该记得庄子与髑髅对话的那一段寓言吧?是啊,和哈姆雷特手捧骷髅独白的那场戏太像了,场景像,都是人和骷髅,讨论的内容也像,都是生死问题。那么,就把它作为契合点好了。

庄子到楚国去,在路边看见一只骷髅,用马鞭敲敲它,轻佻地说:“骷髅先生,你是怎么死的呀?是贪生背理以至于死的,还是国破家亡,遭了斧钺的砍杀,而死于战乱?或者,你是终其天年自然死亡的吗?”说完拿骷髅当枕头,垫在脑袋下睡觉。梦中骷髅对他说:“你刚才说的,都是人生的累患,人死了,这些累患也就消失了。人死了,上面没有君主逼迫身心,下面没有臣子昏乱耳目,四季的冷冻热晒也与他无干,从容自得与天地共久长,其快乐,真是国王也不能胜过的。”庄子不相信,说:“我让死神恢复你的形体,还你骨肉肌肤,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子朋友故乡那里,你愿意吗?”骷髅呢,眉目间露出忧愁的样子,说:“开玩笑!我怎么舍得抛弃国王般的快乐而回复到人间的劳苦呢?”

生而不循其道,就会有许多累患,这样生好吗?死可以摆脱这些累患,这样死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悦生而恶死呢?

嘲讽骷髅,反被骷髅嘲讽,快无地自容了,骷髅的见识已达到“至人”的高度。为了“道”,把自己放在寓言中受窘,是庄子很爱干的事。莫非天才都有自嘲癖?打住!谈谈另一位天才和他的骷髅吧。



哈姆雷特的骷髅

《哈姆雷特》是戏剧,不是哲学,尽管有对于生死问题深刻的思考,也还是戏剧。我无意把它当成哲学来谈论。但第五幕第一场,哈姆雷特与骷髅那一段,以及两个掘墓人对话那一段,的确有极浓的哲学味,几乎就是一篇哲学寓言,我甚至觉得,即使把它塞到庄子的《大宗师》或《至乐》里去,也不会有任何不谐调之处。

很独特的一场戏!舞台被高度抽象化,并且被统一在死的氛围中:墓地,两个掘墓者,几个骷髅,掘墓者关于自杀和葬礼的对话。单调而没有生气的场景也在暗示死。再看看掘墓人甲出的那则谜语:什么人造的东西比石匠,船匠,或木匠造得更坚固?掘墓人乙答是造绞架的,因为一千个人用过绞架,绞架还照样坚固。甲说不对,是掘墓的,因为他们造的东西可以住到世界末日。不管怎么说吧,谈的都是死,好像他们只知道死,不知道还有生这回事似的。所以哈姆雷特说他们没心肝。在这场戏里,一切舞台因素都指向死,似乎想给我们一个印象——死是坚固的,永恒的。知道所罗门怎么形容对爱情的忠贞吗?——“爱情如死之坚强(《圣经.雅歌》)”!你见过这么厉害的比喻吗?

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静,出奇的静,我似乎听到了掘墓者的铁锹碰在石头上的声音。前四幕躁动不安,像奔马,像暴雨,像狂浪,到这里一切都安静下来,好像《圣经.启示录》中的第七印被揭开了:“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这是末日审判的号角吹响前短暂的寂静。

舞台上一片死寂。要不是掘墓者不时从地下扔上来一两个骷髅,真好像人世间一切罪恶、一切虚空都未曾发生过。哈姆雷特由何瑞修陪着,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审判者,无声地出现在舞台上。他蹲在还没有挖好的新坟旁,欣赏地看着掘墓者无忧无虑地工作。他拾起一只骷髅,捧到和脸一样高,和它对视,像是观赏镜子中的自己。

“这一个骷髅本来有一个舌头,从前也会唱歌哩(卞之琳先生的译文,以下引文如不作说明即同此)......现在好,是蛆虫夫人的宝贝了,下巴颏也脱掉了,叫一把掘坟人的铁锹儿敲过来打过去。好一场翻身呀,叫我们有眼睛的看起来真是好看。花了那么多本钱培养了这些枯骨无非是为了叫人家拿来当木头抛着玩吗?想起来我好不伤心呀。”

“又是一个。这不会是一个讼师的骷髅吗?他搬弄定义,他穿凿字眼,他颠倒是非,他歪曲法令,他使用诡计,干出来的种种勾当,现在可都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容忍这个撒野的家伙用一把肮脏的铁铲把他的脑壳乱打一气,倒不去告他一状,说他犯殴打罪呢?”

“这家伙生前也许是一个收罗地皮的大主顾,只管挖空心思,要他的条文,搞他的甘结,敲他的罚金,抓他的双重保证,追他的赔偿。现在这就是他罚出来的好结果吗,赔出来的好收梢吗,叫他大好的脑袋里面装满了大好的粪土?他的保证人,哪怕是双重的四重的,再不能保证他收买来的地皮,顶多保上他一对契约那么大小的一点地方了吗?这么一小只匣子可装不下他那么一大堆地产的文契呢;地产的所有人就不能再有点周转的余地了吗?”

“可怜的(弄臣)约立克!......你的挖苦呢?你的调皮呢?你的蹦蹦跳跳呢?你的哼哼唧唧呢?你逗得哄堂大笑的滑稽劲儿呢?你没有留下一点儿玩笑来嘲笑你现在做的这种鬼脸吗?你把下巴颏都笑掉了,狼狈到尽张嘴,合不上来了吗?现在你给我到小姐的闺房里去,对她说,随她把脂粉涂到寸把厚,她结果还是会变成这一副尊荣,让她笑一笑吧。”

啊,多么刻毒的讥笑,多么残忍的判词!只有死过的人,站在死的境地,才能这样毫无畏惧、毫不留情地审判生。可惜《哈姆雷特》不是传奇剧,否则,骷髅也会像《庄子》中的同类,陪哈姆雷特一同开口讥笑的。

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生死观和庄子不同。庄子是“安之若命”,生死都不去强求,要“死生无变于己”,对生和死抱同样的态度。说“不悦生,不恶死”,反过来,也不会悦死恶生。哈姆雷特对生则是绝望的,同时对死也极其悲观。只有蛆虫才活得自在,它们是“筵席上唯一的君王”,是可以笑到最后的。胖国王?不过是它们的一道菜!生如此,那么死后又如何呢?一个连灵魂是否存在都怀疑的人,考虑死有意义吗?——虚空的虚空,人类没有半点希望。哈姆雷特如是说。人类不能自救,他也不相信来自上天的拯救。



“时代整个儿脱节了。”

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放在一个动荡、背逆的时代。这也是莎士比亚自己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信念的变迁为特征的。在这个时代,基督信仰正逐渐被背弃,以人本主义为前提的理性还没有树立起来。这是一个信念上青黄不接的时代。时代如此,人亦如此,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脱节的人,处身脱节的时代,基督徒内心的平安已离他远去,同时,他又不能像现代人这样,试图用物质代替灵魂,用科学代替信仰,用麻木代替快乐。这大概就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像喊口号,我是不是太严肃了?还是随便一点吧。先说时代。

“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

乱伦和杀兄,是两个被上帝咒诅的古老罪恶,偏偏发生在哈姆雷特最亲近的人身上。从这身边的罪恶出发,哈姆雷特开始审视整个丹麦,就好像他以前从没想过丹麦还有罪恶似的。结果,丹麦是个“荒废的花园,一天天零落;生性芜秽的蔓草全把它占据了。”“世道如此,要找个老实人,一万个人当中好容易才挑得出那么一个。”人们早已不把信仰当一回事,“婚约变成了赌鬼的誓言”,祷告成了自欺欺人的谎话,罪恶在人的麻木中滋生。

他的母亲,原本是一个信徒,现在干起乱伦的事来竟毫无羞耻,丈夫死了还不到两个月,就“轻捷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这是哈姆雷特最不能接受的。人的负罪感哪里去了?就是“无知的畜生也还会哀痛得久一点呢!”

“嗳,这又不信、又悖逆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耶稣如此评价他的时代。哈姆雷特时代的丹麦也一样。

再来说个人。

哈姆雷特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该大学是当时北欧人文主义的中心,因为与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关系密切而享有盛名。应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他怀疑人死后有灵魂,因此他不可能还是一个基督徒。他相信理性的力量,歌颂人的智慧和尊严,原准备回国后大干一场。回国以后,他发现他的理想和现实世界是那样不谐调,他被重重包围在罪中。他发现,理性不仅解决不了别人的罪恶,连自己的恶也不能消除。他对莪菲丽亚说:“我非常骄傲,有仇必报,野心勃勃;随时都在转的大逆不道的念头,多得叫我的头脑都装它们不下,叫我的想像力都想不尽它们的形形色色,叫我找不到时间来把它们一一实行哩。像我这种家伙,乱爬在天地之间,有什么事好做呢?我们都是十足的流氓;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

既然理性不能改变人的罪性,那么自己就不能假扮正义者来审判罪。他宁愿有来自上天的拯救和责罚,所以他要求别人祁祷悔罪,并为自己祷告;他想把仇人杀死在罪中,不给他任何忏悔的机会。但是我看不到他自己的恒久忍耐。他不可能再做纯粹的基督徒了。信仰和理性都不能完成他复仇的使命。他只能不断地用环境来刺激自己,努力恢复人原始的残忍本性。当他在盛怒之下误杀了波乐纽斯之后,他的嗜血的本性终于被激发出来,他发现杀人也和说谎一样容易,杀人之后,人心完全可以是平安的,他不再为杀人而痛苦,而犹豫。就像一只家养的野兽,一但学会捕食活物,就变得凶猛起来。他像狮子一样撕裂了两个出卖他的朋友。最后,他以这样的方式报了仇。但作为自己歌颂的那样的一个“人”,他是彻底毁灭了。

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悲剧。

好了,雪茄抽完了,我也说完了。从《庄子》开始,到生死观,到基督信仰,最后归于人性结束,不知道你有没有领会。我累了。——对啦,我要的沙丁鱼罐头你什么时候给我买?

[ 本帖最后由 seadog 于 2007-4-7 10:41 A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7 10:39
标题: 别尔采夫简介
别尔采夫是猫,不是人。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俄国种,反正我叫他别尔采夫,他没有反对,所以就这么叫了。

别尔采夫就是“请你不要理我”的简称,如果译成英文,应该是Leave me alone吧,取其性格中特立独行、来去自由之意。

说这两句,是想省却诸君翻查《世界名人大词典》的麻烦。

是这样的:我有每晚伏案读书的习惯,每次读书,别尔采夫都会跳上书桌,扒在书堆上打呼噜。大概是为书的精气所感,加之自身灵根孕育、心性修持的缘故吧,总之有一晚,这只巴兰的驴子突然开口说话了。

这一事件与其说是让我惊惶,倒不如说是叫我羞愧。我发现此君对文学的见解,远在读过几十年书的鄙人之上。屁股上打着“某某大学出品”的显目钢印,我是不习惯在人面前坐下来的,但从那一晚起,我老老实实地在他面前坐下来,重新做学生了。

别尔采夫言不雅驯,而且说什么全看兴之所至,观点也根本谈不上系统,初看的确有些粗俗、琐碎,但是他要语不繁,见解多有独到之处。他常常跳出文学之外,博引旁征,又绝不让你觉得离题太远,这种收放自如的能力特别难能可贵。加上其谈吐诙谐,时而灵光一闪,令人目眩。

本人在此不揣浅陋,借近水楼台之利,将别尔采夫关于文学的言论整理、分类。其中有关于对文学一般性问题的见解,也有对特定作家特定作品的评述,希望能客观地反映别尔采夫的文学观和美学观,为别尔采夫研究者提供芥微之助。不当的地方,请方家斧正。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4-7 21:29
即已经决定开始自夸,又何必如此掩掩映映?

我始终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整个论坛都是充满了学问和从学问而来的反思,却没有人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从而从人民的生活中反思呢??

[ 本帖最后由 怜悯心经 于 2007-4-7 09:30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7 22:30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7 22:59
上你的博,粗看了一下,东西不错,有深度,有思虑,有痛苦。
有时间再详读吧。
我这篇不能算东西的东西也就是一时所感,谈不上反思,希望别人共鸣是有的,也谈不上自夸,因为怕露丑还来不及呢。
我会考虑你的建议,少无病呻吟,多听听周围人的哎哼之声。

[ 本帖最后由 seadog 于 2007-4-7 11:01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8 11:38
看了,也没多大意思
深度错觉是通过镜面反射做出来的
我们为什么要痛苦,我们有什么资格痛苦,我们有什么资格为别人痛苦,我们有什么资格用自己的瘙痒去度量别人的痛苦
难道把瘙痒放大就是痛苦
我们是谁,约伯吗,我们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刮自己流脓的溃疡吗
不懂快乐又怎么痛苦
没有宽容又怎么快乐
痛苦是一种能力,因为没有能力就不能宽容
痛苦,你我都玩不起
人直立行走得过久,就会忘记自己的下处

你们应该痛苦,因为痛苦才有希望——赵道德
我们不痛苦,我们干吗要痛苦——王顽主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4-8 11:58
呵呵。有两种倾向最高贵:一,来自于人民的,对人民的生活以伟大肯定和激励的,二,即使它不是来自生活,但它是有那种伟大秉性:给予人以召唤,庄严的召唤......即使它只是来自学问,但对人的激励也是伟大的,高贵的。

呵呵,楼主总是过分考虑自己,比如,自己不痛苦,那么是否就无权为人的(别人的生活)的不幸感到悲怆?即使自己不痛苦,即使自己是幸福的,也并不因此人就失去了为别人的不幸心碎的权利......

这种真诚的反思里虽然有种高贵的东西: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就那么痛苦,因此怀疑自己是否有权过分宣扬痛苦。这倾向是真诚的,可贵的,不过,呵呵,我个人感觉是,更高贵的是,忘却自己吧......何必在乎自己是不幸与幸福呢?

什么事情只是自身,的确万事休矣,所以,本质上最高贵和最有力的秉性总是时刻体验到自己并非独自出现在这尘世上,那些觉得一切似乎都不值得努力的倾向,之所以走进幻灭或者绝望,就是因为他的灵魂只是体验到“一个人独立的出现在尘世上,面对自己的无望的孤立”,那么一切也就没有价值了,其实在孤立中本身就蕴涵了人的悲凉的幻灭命运。

给楼主建议:让自己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的存在。那是这样的反思就不再只真诚而已,那样的反思就是深刻和高贵的了。

[ 本帖最后由 怜悯心经 于 2007-4-8 12:02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5 10:45
我自私
但我沒必要在您面前痛苦
也许您掌管痛苦的感觉神经比别人敏感,那么您的运动神经呢?您都为“人民”了什么?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4-15 15:57
呵呵,我可没有说你自私啊。

举一个例子,说明下我的用语的含义:如果是贝多芬,他会不会同意今天流行的哲学论断呢,比如:生存是荒谬的。但今天的不少哲学家都这样来论断,并且认为自己说出了真理。这个真理是否会被人民认可呢?比如,那些被大家认为愚顿的老农,比如那些为给孩子挣学费而累到操劳的人,请问,在他们的生活中,在他们的拼搏中,能否会认为:生存是荒谬的呢?那些哲学家们在论断时,是否考虑到这点呢?在论断全人类的真理或者思考时,能否考虑这些人的存在,他们的思考和论断,他们的情感和体验,能否考虑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别的人存在呢?

恐怕很少,因为,不少哲学家们都太高傲了,认为这些愚顿的人是没有资格在关乎全人类的命运和真理方面下结论时被考虑进来。

这就是在自己的思索中,无法体验到“人的存在”的那种思想习惯的一个例子。体验到人的存在,首先是要在深刻的道德深度上意识到:即使是这些“最卑微”的人的感情和感受,在讨论关乎人类的命运的真理方面,也并非是一无所值的。大多数人,其实对这方面不是说持着对周围的人蔑视的态度,相反,他未必对周围的人是厌倦和轻蔑的,甚至在生活中他对周围的人也是尊重和热爱的,但往往在思索时,他却总是下意识到以自己的体验来论断一切,认为“自己的体验里含有全人类的体验”,就是在这个下意识的“武断”中,隐含了他的全部思想结论的悲剧源泉。他不是有意识这样的,他意识不到应该对这个潜意识的判断保持警惕。

荒谬派哲学家包括我们的庄子,都是这样的,他认识的真理,仅仅含有“孤立的个人“的生活体验。庄子的思想中没有社会没有世界,仅仅有孤立的出现在世上的人,他思考的就是这个孤立的人如何生活完这一生,那些喜欢从绝对方面思考”生死“问题的人,都是这样,往往把人看成出现在世界上的“孤立存在”,相反,孔子的哲学思想,比如著名的“已所不欲,勿施与人”,他的思想视野中,他的生活体验中,含有“别的人”,在他自己的思索和论断中,他,“体验着别人的存在”,“体验着人的存在”。

再罗嗦一下吧,举个音乐方面的例子,,比如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音乐有全人类性,但是他的感受方式是个人性的,可以说他感受到的,他描绘出的,他塑造出的音乐感受,是“一个人孤立的活着的人”在世界上的一个人的感受。他的音乐作品也有全人类性,但是他的音乐的感受方式是"独自眺望世界",仔细听他的音乐,象是本质上一个孤独的人在尘世上活着,所体验到这个尘世的一切,这些东西谱写的曲子充满了他后期作品,他也体验到了尘世,他的作品的意义也有全人类性,但是他的描写的那些感受,是“独自在尘世上活着的人”的感受。再去听“贝多芬”,他的音乐的感受方式,却是时刻总是和人在一起,可以说,对贝多芬的音乐来说,他的音乐本质是“我们一起在尘世上体验了这一生....活过了这一生.....我们一起诞生在这个世界,一起寻觅未来的伟大的幸福...”,这里有伟大的区别:这个独自眺望里,和这个“与人一起”中,蕴含了音乐和哲学的深刻导向区别,独立的人,最终将无可避免的带有悲剧和绝望,幻灭,凄凉的感觉,因为一个人,本质上,他是无法在世界上能最终把握稳固的东西的,因为他死了,也就一切皆亡了,所以,那些本质上内心是独自感受的人,最终他的哲学最会无可挽回的走入幻灭和失落;相反,那些本质上总是欣喜的体验到人在,和人在一起的人,即使自己死了,但那不是自己的灭亡,并不是全部事物的灭亡,在这个自己之外还有别的人在,这个别的人,因为自己对他的爱,就仿佛是自己一样,这样,事物就呈现了稳固,永恒,不可幻灭,生活值得期待和向往的深刻特性,并且在最深沉的生命底蕴上,这种感受方式给人的感觉是“生命是坚实,伟大,稳固,值得为它作恒久的努力的,因为一切都不会落空,白白落空”,而“独自眺望世界”的人,其实无论他怎么深刻,无论他多么智慧,他不可避免的被惩罚:就是他总是最后感觉到“万事落空”,这并非他的智慧或什么东西能够把他挽救的,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的命运的庄严的不可侵犯的律令。对这个世界来说:唯一使事物不幻灭的唯有“与人一起”,并且必须是对这个“与人一起”有深刻的爱,才行,否则任何事物都将成空。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人,无论自己怎样,自己幸福,不幸,痛苦与否,谁也没有权柄阻拦你爱别人,即使你幸福,别人也没有权柄阻拦你为别人的生活感到悲怆,因为“与人一起”是人的权利。

仅仅沉浸在自己的生涯和人生中的人,总是容易特别进行孤立的裁判,对生活,但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
此外楼主,我实在不明白的是:我什么时候宣言痛苦了?这是你自己对我下的论断,而不是我自己给出的。

你总认为我在责备你自私?不,我只是在展示:两种基本的永恒的感受方式,已经它们在人的命运方面的深刻区别,您过于小心眼了。我已经说你的自责是“真诚的”,并没有指责你。呵呵,所以,不要往自己身上拦。

[ 本帖最后由 怜悯心经 于 2007-4-15 04:01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5 16:14
对一个建议者,我并不关心他如何去感知,而是关心他如何去做。
能否谈谈。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5 16:23
No man is an iland,intire itselfe;every man
is a pe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maine;if a
clod bee washed away by the sea,Europe is the lesse,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ie were;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e;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不知道您是不是这个意思。

[ 本帖最后由 seadog 于 2007-4-15 04:45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5 16:30
您犯了过于自信的错误。
您怎么知道我是你说的那种人,您又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那种人?
随意批评是欠妥的。
您不是救世主。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5 16:48
另外,不要随意使用”人民“这个词。
这个词已经被您掏空了内核。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4-15 21:09
呵呵,就最后回应你一次吧。

我认输了,呵呵。再争论下去就陷入了相互指责了。祝您一切好。8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16 16:41
啊啊,只是不喜欢道德师傅
根据生活经验,这些道德师傅大多名不符实,却把自己树成生活的模版
从小到大,这样关心我们的师傅实在太多了
也许我误解了您,您可能并不是这种人
那就祝您一切好
作者: nightele    时间: 2007-4-22 15:17
标题: 回复 #3 怜悯心经 的帖子
不是很懂您的意思,您的意思是艺术缘于生活,所以要关注人民的生活么,或者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而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我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反思?
对于第二种状况,可能我现在无法做到,因为很多。。。
作者: 怜悯心经    时间: 2007-4-24 23:41
呵呵,不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所以要关注人民生活”,我的思想跟这个相反:你这样说,还是认为艺术是整个判断中的最终目的,或,您的着眼点归根结底还是想作艺术,呵呵,在我的思索中,艺术仅仅是较次要的东西,艺术只是更为宏大的努力的一种工具。

与其说这是从对美学或者从对艺术的认识开始的,不如说,从对人的生活认识开始的,我自己的感受是:生活充满难以言表的辛酸和艰辛,很多时刻,生活让我深感凄凉,我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如此的,也就是说,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的,而我自己多少有一点点如今常常被大家所唾弃的“假大空”的怜悯倾向,所以,忍不住觉得,这样的整个人类的心碎是极为令人心痛的。(自然,这样的感受同样被大家唾弃和嘲弄,我也承认这点,就是这的确有点可笑,但那是我真实的心灵感受)。

因此,你说我相当救世主也吧,总之我产生了这样一种别样的思绪:如果我自己是为整个生活感到悲痛的,那么我就不能认为世界是幸福的,也就不能认为别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别人将遭遇我遭遇的一切),也就不能因此消弥和隐遁,也因此,即使我是无力的,即使我并不是足以胜任的,
我也渴望站出来,哪怕仅仅只是呼喊出我们此刻心灵的悲痛也罢,那也是好的。

总之,一种渴望就这样诞生了,也因此,文学或艺术也吧,因此成为这种努力的工具。

这是我的例子。

怎么说呢,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方面,我不是从哲学上讲,我仅仅举最伟大的例子,你也许不会认可新约中的人子的那些话,是艺术作品,但我认为那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新约中耶稣的那些话,其实为我们竖立了伟大的典范:真正永恒的文学,不是为了文学写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命运,为了人的生活道路,为了人民的道路与命运,作努力和斗争时,顺便产生的,是这种伟大的道路,产生了这样伟大的文学。主要的不是想写作,主要的,他是想作其他人类的事业,因此竟然无心插柳地诞生了最为伟大的作品。

当然,我并不是说“纯文学目的不能产生伟大作品”,我只是说:伟大的生涯产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努力倾向,更能孕育伟大作品,歌德到底是为了写诗而存在,还是为了实现那潜藏在心中的无穷的对人类政治和人类命运的干预渴望而存在呢?他那些年的政治实践,即使是失败的,未必不是对他的作品有益的;但丁也是一个政治家;很多作家也写作,但作家写作的目的很多种,你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就是为了创造出文学作品吗,很明显你能感受到他那种利用文学作品,探索人类道路,探索人类未来,探索如何解决人的苦难,等等,这样的努力倾向。

自然,也有很多作家,目的就是写作,写作成了他们存在的和生活的理由,这是极其可怜和悲凉的,自然,他们也可能写出好作品,但不会写出真正全人类意义的那种永恒作品,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大多是二流的。

不只是艺术,上古时代,多数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都是试图解决人的生活的道路,人的生活的伟大困境,等等,这样来进行思索,这样进行写作,孔子,是为了给人民以道路(也就是给国家以道路,那个时代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民如何安身立命,并且如何过这一生等),从这样的思想立法角度,你才能理解和领悟到底孔子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他试图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国家如何治理,普通人如何走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的思想探索有”为世界立法的意味“,这个”法“可不是法律的法,是为人的道路立定根基的那种法,为人在大地上生活指出一条道路来,这就是孔子的意图。

古来的人,他们作一切,是为了人在地上的生活,那时,艺术,哲学,思想,都没有产生,而此后,这些艺术,思想,哲学,都是从生活中诞生,从他们对人类生活的困境所作的努力中诞生。

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这样的宏伟的气度:从生活中开始,从人的困境开始,从人的苦难开始,思索人的道路,思索人的生活,探索人的命运,探索人的道路,这样,也许,将有真正可堪比上古时代的成就。

如今,大多数人,首先认为自己是高贵的,首先认为文学本身就是高贵的,作文学就是灵魂高贵的象征,作文学而不去争权夺利,贪恋金钱,这样就是高贵的,所以,第一个就认为:”文学本身就是高贵的,文学和艺术中有伟大的东西在,并且,文学是自足的“。前些天,有兄弟反驳我时说了一句”节奏本身就是艺术“,这都是那种特殊的历史积累和历史习惯后造成的”矫情“,觉得文学了不起,文学没有那么了不起,当文学不能深刻的关怀人的道路,关怀人的命运的时候,文学也不配享有那种只有关怀人的命运才配得到的那种崇高声誉。如果文学不能超越文学,文学再漂亮,那和炸油条的能把油条炸得漂亮无比,有什么区别呢?和路边作拉面的,能把面拉得细滑如丝 ,有什么区别呢?它又能高贵到哪里去呢?漂亮是漂亮了,也的确值得称赞,但是要全人类来赞你,未来太可笑了。

出现这种一厢情愿的心态的确很可笑,也很可疑,所以,我总觉得,别太在意文学,文学一钱不值,不是文学可贵,是为了全人类作点什么的那种巨大努力倾向更可贵,并且荣耀不是在文学中,而是在后面的这种努力倾向中。

如果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我为什么对大家总是从学问中开始反思感觉奇怪,为什么不从生活中开始反思呢?

总是从学问开始反思的,说实话,永远永远都是小荃之才,而非大才。

法国的启蒙运动所诞生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几乎很少是从学问开始,而是从人类面临的生活道路开始的,那时人们渴望解释为什么我们必须服从政府,政府算个什么东西呢?(社会契约),人的权利是什么,为什么。。。等等,所有那个时代的思索氛围都有从人的真实困境出发,探索人的生活道路。

自然,人类诞生至今,条条道路通罗马,可以成就一些文学业绩的,未必就一定是为了人类作探索的,也可以是那些为了作文学而作文学的,只是其后的成就大小,就未必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

如果我们仅仅是在文学中胡弄胡弄,什么也都无不可,我也不反对,但如果我们渴望或妄想成为伟大作品的作者,那么,我们现在的整个灵魂也都有点不配,毕竟,我们首先的,就不具有那样深邃广博的爱,特别是那种严峻的严肃的对人类的爱,我们几乎很少,我们爱的是人类呢,还是爱的是文学呢?其次,就算我们有这样的爱,靠这样的道路我们是抵达不了伟大境界的,我们应该把文学放在一边,而把另一种倾向放在唯一的位置上,要知道,只有一心渴望为人类探索出伟大拯救道路的人,才能在作品中写出”伟大的拯救道路本身“,即使他的探索失败了,也只有他能写出”伟大的失败“经验和反思来,那些一心放在写出伟大文学作品的人,到哪里去给出一个这样的伟大思考呢???天天只在思索如何磨练出诗歌技巧的人,到哪里去给出一个”伟大的拯救道路呢“???

所以,要想成为具有伟大境界的人,第一步,看淡了文学吧,没必要把文学看得这么重。

至于我帖子里写的东西,以后有时间了我可以慢慢解释,不过最重要是大家先认可我的上面这番话,如果不认可,就没有必要看了。以前,我说出”文学根本不算什么“结果被很多人唾弃,还被骂作”魔鬼和伪善者“,唉,我真是有点受够了自恋的文学爱好者们了。
-----
另外:seadog兄,这不是和您的辩论啊,请不要误会,:)。

[ 本帖最后由 怜悯心经 于 2007-4-24 11:48 PM 编辑 ]
作者: seadog    时间: 2007-4-25 11:49
基本同意楼上意见。
作者: nightele    时间: 2007-4-30 21:34
可能我看法有点不同啊
从某种角度来讲,您是欣赏宏大的伟大的,且您认为"探索人类道路,探索人类未来,探索如何解决人的苦难"是产生伟大作品的一些条件.但是我有个疑问,所谓伟大,究竟是什么东西,就像历史告诉我们的,事事变迁,那究竟什么是永恒的呢?可能这些问题过于理想化,也可能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但我还是想提出一些东西,真理是永恒的么?原来的地球是平的,后来变圆了,再后来又椭圆了.原来的人在地上爬,后来在地上走了,现在穿上鞋了,那么将来呢?将来的将来呢?可能这些讨论有些多余,也可能过分的很,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渺小到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想像的话,又从哪里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伟大呢。或许是您或许有人会说应该找到一定的范围来说明一些,来定义一些,但那些不过是部分的,不完整的,但有没有什么敢号称全部的全部.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会比较注意人的情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能够引起人的共鸣的东西在某中程度上能够永久,其实这或许也回答我自己的问题,找到一定的范围来定义一些,说明一些,但这究竟是部分的,所以我觉得包括您说的"探索人类道路,探索人类未来,探索如何解决人的苦难"我觉得这些那些其实都只为达到一个全部,文学的极致也好,画的极致也好,艺术的一切带来的情感,生活的一切我觉得也是带来情感的,可能过于理想化,所以无论生活艺术都带来的极致的情感,但这些又都不是全部,然而全部究竟在哪呢?我说不清,也没人能说清.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极致的情感中寻找,接近那个真正的永恒,这个才是真正的无法达到的,因为那是未来,是未来的未来,是真正无穷的时间与空间的混沌.
作者: 墨树瑰花    时间: 2007-6-21 19:18
这就是在自己的思索中,无法体验到“人的存在”的那种思想习惯的一个例子。体验到人的存在,首先是要在深刻的道德深度上意识到:即使是这些“最卑微”的人的感情和感受,在讨论关乎人类的命运的真理方面,也并非是一无所值的。大多数人,其实对这方面不是说持着对周围的人蔑视的态度,相反,他未必对周围的人是厌倦和轻蔑的,甚至在生活中他对周围的人也是尊重和热爱的,但往往在思索时,他却总是下意识到以自己的体验来论断一切,认为“自己的体验里含有全人类的体验”,就是在这个下意识的“武断”中,隐含了他的全部思想结论的悲剧源泉。他不是有意识这样的,他意识不到应该对这个潜意识的判断保持警惕。


但是,任何一个人理解别人都是从自己的知识出发的,一个人在谈论别人的时候就是在说自己,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钱钟书说的~

而且,孔子会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让别人不高兴了自己会不高兴(这是他的性格),从而想别人要是让别人不高兴了,也应该不高兴,认为这样才是对的.这也是从他自己出发的思想.

就算是博爱的雨果,他博爱也是因为那是他自己的性格而已.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