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思考
耿济之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999年印
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笔筒掉到地上,笔滚到柜子下面。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去世,葬于圣彼得堡。
一 各卷概述:前言+四部十二卷+结局
第一部:人物登场与弑父案因缘介绍
第一卷:介绍卡拉马佐夫一家以及以佐西马为代表的长老制——叙述的段落
1、介绍费•卡
2、介绍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成长
3、介绍费•卡的二婚和伊万的成长
4、介绍阿辽莎
5、介绍佐西马长老及长老制。对宗教“奇迹”这个现象发表看法。
第二卷:记录了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院会晤的过程——描写的段落
1、初到修道院的情况
2、费•卡在众人面前的小丑式表演
3、对宗教信众形象的素描:信仰坚定者
4、对宗教信众形象的素描:信仰不坚者
5、教会的目标,伊万关于宗教问题的文章
6、米卡的到来以及他与费•卡的冲突。佐西马长老的下跪。
7、神学院学生拉基金与阿辽莎的谈话:对卡拉马佐夫家族性格的看法
8、在与院长的午餐上费•卡的又一次丑行:不欢而散
第三卷
1、介绍格里高里及马莎
2、介绍丽萨维塔及斯麦尔加科夫的出生
3、4、5、米卡与阿辽莎的谈话:米卡与卡捷琳娜的纠葛
6、介绍斯麦尔加科夫。“冥想者”
7、在费•卡的房间里,伊万、阿辽莎在场,斯麦尔加科夫对信仰问题发表看法。
8、伊万与阿辽莎对上帝的存在与不存在的不同看法。阿辽莎的昏倒。
9、米卡怒殴其父。
10、格鲁什卡在卡捷琳娜家中对她的侮辱
11、米卡得知此事。丽莎向阿辽莎的表白信。
第二部:思想的狂欢:伊万与佐西马的思想展开;费拉庞特其人。
第四卷:以阿辽莎为视角,一天的活动
1、介绍费拉庞特
2、阿辽莎与其父的交谈
3、阿辽莎遇到敌意的伊留莎
4、阿辽莎与丽莎及其母的交谈
5、阿辽莎、伊万、卡捷琳娜之间的交谈。卡捷琳娜的自我牺牲。
6、阿辽莎受卡捷琳娜之托访卡尔加诺夫
7、阿辽莎在街上施与卡尔加诺夫钱,卡尔加诺夫歇斯底里地把钱扔掉。
第五卷:斯麦尔加科夫与伊万
1、阿辽莎与丽莎谈及卡尔加诺夫的表现及心理分析。
2、阿辽莎听见斯麦尔加科夫与其邻居的交谈
3、阿辽莎与伊万的交谈
4、阿辽莎与伊万的交谈:不接受这个世界
5、阿辽莎与伊万的交谈:宗教大法官
6、伊万与斯麦尔加科夫的暧昧交流
7、伊万的离开与斯麦尔加科夫的发病
第六卷:俄罗斯修士,对佐西马长老的一生及其思想的阐述
第三部:米卡与阿辽莎受折磨及其转变
第七卷:阿辽莎在折磨中的成长
1、佐西马尸体的反自然腐臭
2、拉基金与阿辽莎的交谈,拉基金带阿辽莎见格鲁什卡。
3、格鲁什卡、拉基金、阿辽莎的交谈
格鲁什卡波兰初恋的召唤。
4、阿辽莎守着佐西马,听帕西神父读圣经加利利的迦拿那一段入睡,梦见佐西马。
阿辽莎走出修道院亲吻大地,泪流,成为一个战士。
三天后离开修道院。
第八卷:米卡一天的活动:从筹钱到欲图弑父到酒店狂欢到被逮捕。
第九卷:对米卡的初审
8、米卡梦见娃娃的哭泣
第四部:伊留莎的命运。米卡的命运。
第十卷:柯里亚其人
1、对柯里亚的介绍
2、柯里亚去看伊留莎之前,在家中与小孩子们。
3、柯里亚在去看伊留莎的路上,在市街上与普通市民们。
4、柯里亚在伊留莎门外与阿辽莎的交谈:小狗茹奇卡的故事。
5、在伊留莎床边,小狗的表演。
6、柯里亚与阿辽莎的谈话
7、医生对伊留莎病情的判断。
第十一卷:米卡入狱后,每个人的反应。伊万的折磨。
1、阿辽莎与格鲁什卡交谈。
2、阿辽莎与霍赫拉柯娃交谈,拉基金赞颂霍太太的脚的诗。
3、阿辽莎与丽萨的交谈。
人性中的恶。
4、阿辽莎与米卡在狱中的交谈。
米卡转变后的思想。
5、阿辽莎、卡捷琳娜、伊万的交谈。
阿辽莎向伊万确证凶手不是伊万。
6、伊万对自己的本性的迷惘:伊万与斯麦尔加科夫的第一次见面
7、伊万对自己的本性的迷惘:第二次见面
8、伊万对自己的本性的迷惘:最后一次见面。
斯麦尔加科夫承认作案经过
9、伊万出现魔鬼的幻觉。
主要在和魔鬼争论它的真实性。
第十二卷:
二 人物分析
三个世界之一: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世界
1 人物分析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简称费•卡)——自私多欲的可怜鬼:
费•卡是一个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来解释的人物,这种力比多就是性驱力。费•卡是一个聪明的人,像犹太人那样精于计算,所以他能够慢慢积攒起一大笔钱。但是他的钱全都用来挥霍,用来狂欢作乐,主要是用来满足其旺盛的性欲。他对丽萨维塔的猥亵行为甚至奸污以及对格鲁申卡的狂热追求都把他自己的淫欲展现无遗。
这种旺盛的欲望控制着他整个人(米卡的说法,伊万的生命之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卡拉马佐夫的最大特征),并且让他感到羞耻。但是在完全的羞耻中,人是无法生活的,他必须战胜这种羞耻。战胜的方法有两种:积极的方法是在正直、高尚的事物中寻求慰藉并积极创造这类事物;消极的方法是破罐破摔,索性把羞耻感也外化于自己的内心,放到人前去展示,从而甩掉包袱得到解脱。
为了解决费•卡和米佳的财产争执,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院进行公开商议,其间,佐西马长老的两句话点破了费•卡的内心隐秘:
主要的是不要那么自惭形秽,因为一切都是由此而起的。P55
主要的是不要骗自己。骗自己和相信自己的谎话的人,会落到无论对自己对周围都分辨不出真理来的地步,那就会引起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尊敬。人既不尊敬任何人,就没有了爱,既没有爱,又要让自己消磨时光,就放纵淫欲和耽于粗野的享乐,以致在不断的恶行中完全落到兽性的境地,而这全是由于对人对己不断说谎的缘故。P56、57
既已有了旺盛的力比多本能,又不能抑制这种本能洁身自好,没有尺度没有界限地放纵自己,在放纵自己实现性欲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羞耻、自卑的情绪,觉得低人一等,但是又不甘于在人前低头被这种羞耻感压制,反而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自卑和丑陋,主动表演小丑的角色以此为乐,一来释放自己由羞耻感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来用这种自显其丑的方式鄙视那些自以为很高尚的人,戳穿他们的伪装,以赢得一种心理平衡甚至取得了一种认为自己更诚实而产生的优越感。
他鄙夷自己,又为了战胜这种鄙夷而鄙夷别人,形成了一种自我羞耻与鄙夷他人的心理轮回,没有出口。
这样的一个人是邪恶的,他甚至在第一人妻子出走后立即狂欢作乐甚至把自己三岁大的儿子的存在都忘记了,这样的一个人已经变得不顾廉耻,能够和自己的儿子争抢同一个女人,而奸污丽萨维塔的事更是让人发指。
但是,他身上又有极为深刻的天真的一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人,甚至坏蛋,也常常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天真烂漫得多。P8
他对阿辽莎能够推心置腹,对他怀有真挚的爱意,虽然这种爱意没有落到实处而且是在不触及现实利益的条件下具有的。当他的第一任妻子,那个鄙夷他,对他专横、粗暴的人死后,他的反应是既狂喜又悲痛。当阿辽莎找到了她母亲的坟墓并在那里默哀时,费•卡又出其不意地想起了什么,把第一任妻子的坟墓修建了一番。这种既爱又恨的二元情绪如此奇异而又如此紧密地结合在费•卡的身上,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目中俄罗斯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或许,同时也是人类共有的特征。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简称米卡)——沸腾的生命酒杯(P153页诗):
米卡的肖像:EP906
米卡身上最大的优点是他能够强烈地去爱,这和伊万是不同的(伊万是愿意爱却本性中有东西阻止他去爱,处在痛苦的煎熬中),又和斯麦尔佳科夫形成鲜明反差(斯麦尔佳科夫时蔑视爱)。其次的一个优点是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这和他的脾气火爆相反相成。
米佳的光明磊落体现了他天真单纯的一面,并不像伊万那样工于心计和精于算计。所以他在酒店里的无度挥霍,以及时候自己到处说自己花了三千卢布,成为别人指控他的口实。他心中有恨便表现出来,痛打自己的父亲,心中有爱也不掩饰,对阿辽沙真挚热情,对格鲁申卡一往情深。
在等阿辽沙经过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了这么一个小细节:
“这里什么人也没有,你干吗要低声说话?”
“干吗低声说话?哎呀,见鬼!”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忽然用本来的嗓门大声说了起来,“我真是干吗要低声说呢?你看,有时候人的本性会突然发生什么样的错乱。我偷偷地躲在这里,侦伺着一个秘密,这一点以后再告诉你,但是想到这是秘密,我就忽然连说话也小声起来了,像傻子似的悄声说着,其实本来用不着这样。”P146
正因为天真、磊落,所以心内的想法与心外的行为相符合,自然而然地就心里怎么想外面怎么表现,不懂得去伪装,根本不会想到周围没有人自己原本是不必那么偷偷摸摸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心灵的深切了解和笔法之精细。
米卡就是这么一个大大咧咧的大男孩形象。虽然与男孩不同的是,他有着强烈的生命能量。
对于米卡的生命能量他自己就有个说法:
“我现在想对你说几句关于‘昆虫’的话,就是关于上帝给予情欲的‘昆虫’。
给昆虫以情欲……
兄弟,我就是那只昆虫,这话就是专门说我的。我们卡拉马佐夫家的人全是这样的,就是在你这天使的身上也有这样的昆虫,它会使你的血里掀起暴风雨。这真是暴风雨,因为情欲就是暴风雨,比暴风雨还要厉害!”P154
情欲是这种生命能量的强烈表现形式之一。
不仅如此,米佳在内心深处也同时向往着崇高的东西,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可能跟他母亲的出身有关,她母亲出身于贵族米乌索夫家。所以他说:
“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P154
正是这样一种人,既有天真单纯的本性,又有过人的甚至是无限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力量——像舍勒所区分出的,无力的精神与盲目的生命——当米佳能够从混乱的生活中走出来,把生命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获得一种和谐的时候,他就能成为一个救世主般又有力量又有悲天悯人之心的人。所以,当他在检察官的初审之后就能天启般地梦见母亲怀中娃娃的哭泣,并深痛地发问:娃娃为什么哭?这个发问,是直指上帝和世界之根本的。
米佳有强烈的感受性。他怕自己在看到父亲那张丑陋的嘴脸时会抑制不了内心中的厌恶,这正因为他的感受强烈而深刻。所以当他看梦见娃娃的哭泣时,能够一下子切中要害,他并不如伊万那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凭着他的真切感受,他能问出深刻的问题。他要求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存在(EP792),就是这样的一颗心能够被深深地彻底地打动。
米卡的身上最大的缺点是他的内心中没有什么规范、操守,他的生活没有节奏感,放浪形骸、无所顾忌,这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的行为充满了非理性。
“今天世界上受苦的人是太多了,所造的灾难太多了!你不要以为我不过是个披着军官制服的禽兽,终日饮酒荒唐。兄弟,我差不多一直在想这个,想着这受屈辱的人。”P152
这说明米卡后来梦见哭泣的娃娃并不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而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他“差不多一直在想这个”。但是,他的生活却一再陷入混乱。
我们看到,在米佳身上,正负两种能量在不停地冲撞、转换,争夺、要求着米卡的心灵。当他看见卡捷琳娜因为四千五百卢布而受制于自己,任自己摆布时,觉得心头像被蜈蚣咬了一口一样,只感到被邪恶的念头牢牢攫住。但是,忽然间,当现实向他的邪恶的欲望洞开大门的时候,他产生了闪电般的非理性转化:
“我可以凭十字架起誓:我当时怀着可怕的仇恨,看了她三秒钟,或五秒钟,从那种仇恨到爱,到最疯狂的爱,中间只隔着一根头发!我走近窗子,额头贴在上了冻的玻璃上,我记得冰象火一般烧疼了我的额头。”P164
这种非理性转化同样发生在弑父案发生的那个可怕的夜晚:当米卡看见父亲伸出窗外的脸,感到怒不可遏甚至把铜杵从口袋拿了出来,却又在突然之间狂奔着离开:
“也不知是由于谁的眼泪呢,还是由于我的母亲在向上帝祷告,或是由于光明的神在这时候吻了我一下,——我不知道,但是当时魔鬼被战胜了。”P714
这里,米卡不是良心发现,或者出于内心深处的对善的追求,更不是经过理性推断作出的抉择,而是纯粹的一种能量转化,一种说不清楚的突然改变,一种非理性。
米佳缺少像阿辽莎那样的持之以恒、细水长流,缺少一种自制的安静,这是他的暴躁的脾气、非理性的方式带来的结果。
面对得到格鲁什卡的欲望,米卡想的是得到一笔钱与她一起远走高飞,去开始一种全新的高尚的生活,他并不会去考虑一种平凡的,一点一滴去挣钱养家的生活方式,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做到的。米卡做事,总是显得极端。
如果他能够多一种自制的安静,不让自己被疯狂的生命欲望卷走,相反,保持一种祥和的稳定,也许他能够成就一番伟大、高尚的事情。
在阅读公诉人的最后陈辞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米卡这个人褒扬得太多而谴责得太少了,这是不正确的。在对待米卡这个人物的态度上,褒扬的分量和谴责的分量应该是相当的,因为米卡的性格中恶与善的一面是相当的。他本性的放荡、无法无天和由此带来的放荡的生活和对他人的侮辱,都必须受到严厉的谴责。这种放荡的本性是直接承袭自他的父亲。这种享乐主义的人生状态是可鄙的,无意义的。
EP1011:I was dissolute, but I loved goodness. I wanted to mend my ways all the time, but I continued to live like a wild animal. 为什么心中有善良的意愿存在,但是这意愿却无法实现出来,永远处在潜动中。人希望自己变得好些,可是他真的能因此变得好些吗,他如何才能变得好些呢,什么力量可以促使那种善良的意愿从潜在的气息转变成现实的力量?这是在米卡,也是在我们自己身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伊万•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聪明人的折磨
伊万和米卡一样,是一个战场。在米卡这个战场上,善与恶的势力在争斗,而在伊万这个战场上,情感与理智在对抗。伊万为此饱受折磨。
如斯麦尔加科夫所说,伊万是一个“聪明人”。这种聪明得益于他在青年时期去莫斯科求学的经历。他在那里获得了新思想(注意,斯麦尔加科夫也在莫斯科学过厨艺)。这种新思想主要是一种无神论的,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的,不信任任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许,除了阿辽莎。但是这种信任有时给他带来欢乐,如酒店上那次谈话;有时又让他陷入厌烦,如米卡入狱后与阿辽莎的接触。因为与阿辽莎的接触使他碰到了一种与他的思想、理智完全相反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有时吸引着他,有时又使他厌烦。——放在四兄弟比较那部分中)。这种观念正和他小时候透露出来的要强的、不轻易接受别人恩惠的性格相合,是一种冷峻的思想。
伊万所受的折磨分为两份:一份为着自己;一份为着人类。
我们看到,在弑父案发生后与斯麦尔加科夫的三次谈话中,伊万渐渐发现了深埋在自己潜意识里的罪恶,这个罪恶就是希望父亲死掉。而如果凶手真的是斯麦尔加科夫,那么,伊万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成为帮凶,这个使他自己痛苦不已。
伊万为之痛苦。但是,伊万是抱着人性本恶的观念的,难道他不能正好因此确认自己的观念的正确,为什么要为自己内心中存在恶而痛苦呢?“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善,什么事情就都是允许的”,对于有没有上帝,伊万曾在父亲房间里当着阿辽莎的面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伊万发现了自己内心中的恶并为之感到痛苦,这表明伊万原本认为自己是善的,却不想表面的善并不能掩藏潜意识中的恶念。认为别人都是恶的与发现自己原来也是恶的,是两回事,正是后一件事情给了伊万以打击,使他出现了魔鬼的幻觉。平时心高气傲不信任别人,视别人都是丑陋之物的伊万,发现连自己也是不可信任的,发现连自己也是无法保证自己的清白的。
但是,又正是由于伊万在发现自己内心中存在恶的时候感到无比痛苦,证明了伊万内心中善良意志的存在:一个真正恶的人是不会为自己心中的恶感到痛苦的。
伊万看不起别人,却为人类操心。他对孩子的眼泪的那一节的描写应该赢得我们的崇敬(孩子的眼泪,米卡同样发问,娃娃为什么哭),他是进行着那样壮烈的思考,他为着一些超个人的事情而痛苦,这已经表明了他的伟大。为着人类的那份折磨就是上帝的存在与人的善的直接关联。
第一部第二卷第六章 P93: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能使人们爱自己的同类;所谓‘人爱人类’的那种自然法则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如果有过爱,并且现在还有,那也并不是由于自然的法则,而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们相信自己的不死。……所以人们对自己不死的信仰一被打破,就不仅是爱情,连使尘世生活继续下去的一切活力都将立即灭绝。不但如此:那时也将没有所谓不道德,一切都是可以做的,甚至吃人肉的事情也一样。……对于每个象我们现在这样既不信上帝、也不信自身的不死的人,道德的自然法则应该立刻变到和以前的宗教法则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而利己主义,即使到了作恶的地步,也不但应该容许人去实行,而且还应该认为这在他的地位上是必要的,最合理的,几乎是最高尚的一种出路。”
第一部第三卷第八章 P195:
[费•卡]“……可是你到底说一句,有没有上帝?……”
[伊万]“不,没有上帝。”
……
[费•卡]“伊凡,那么有没有灵魂不死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一点点?”
[伊万]“也没有灵魂不死的事。”
[费•卡]“一点也没有么?”
[伊万]“一点也没有。”
[费•卡]“你是说绝对的零,还是稍稍有一点。也许稍稍有一点吧?总不是一点也没有呀!”
[伊万]“绝对的零。”
……
[伊万]“如果没想出上帝来,就完全不会有文明的。”
[费•卡]“不会有的么?没有上帝就不会有文明么?”
[伊万]“是的。……”
第二部第二卷第五章 P391:
[阿辽沙]“……你的那个宗教法官不信仰上帝,这就是他的全部秘密!”
[伊万]“就算是这样罢!你到底猜到了。确实是这样,全部秘密确实就在这里……”
伊万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恶的,如果没有上帝的存在,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只会到处作恶的,然而上帝是不存在的,于是为了保证人类能够向善、行善,必须捏造出一个上帝来,于是,宗教大法官的形象在伊万心中产生了。然而这样的一个形象能让伊万心安吗,伊万真的觉得这样就太平无事,一切都可以维系了吗?从伊万饱受折磨上可以看出,并不是这样。在伊万心中,一定有种隐约的、天赋的声音告诉他,事情并不是这样。
斯麦尔加科夫:聪明人的万劫不复之地狱
佐西马长老说过,地狱就是不能再爱。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斯麦尔加科夫就是一个完全地处在地狱中的人。他不能爱。
这种不能爱的典型体现在他对待动物的方式上:小时候他会把猫吊死,然后为猫举行葬礼,这是一幅多么恐怖的画面,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后来又唆使伊留莎用藏着针的面包去喂狗,使得伊留莎在临死之际一直为之懊恨。
与米卡热烈的诗情相反,他恨诗。他对诗的评论是:……。
斯麦尔加科夫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在小时候就对圣经的创世纪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招来的是格里高里的一顿饱拳,但他并不回击,只是默默地在角落里蓄积他的怨恨。正是这种并不回击而是暗地积怨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完全与他人隔绝的人,成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虽然他聪明,但是他的身份卑微,因为自己耻辱的出身他被压在最底一层,自己的智慧无从发挥,只能又在自己的内心中默默摆弄自己的清洁、高尚(斯麦尔加科夫极爱洁净)。一面是冷眼旁观他人,一面是默怜自己的清洁,他的心已经超越了冰冷的状态,而更像是了无生气的槁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斯麦尔加科夫在人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胆小怕事,(格里高利的证词,及EP949),当他和邻居相处时,他内心的高傲和对世人的鄙夷就完全反弹起来。当伊万为了自己内心的善恶痛苦不已时,当米卡像天启一样忽然间收住了弑父的念头时,躲在暗里的斯麦尔加科夫,他才是真正犯下滔天之罪的人,没有什么犹豫,没有什么斗争。斯在人前的胆小怕事的特征是种伪装,还是真实?
斯麦尔加科夫为什么要自杀?
斯麦尔加科夫的肖像:EP994
2 四兄弟比较
陀思妥耶夫斯基酝酿了很久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家族的四兄弟的不同性格,可能是有其考虑的。他们四人来自同一个家族,有着一样的父亲的血脉,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此来观察和展示,既然他们的血脉是一样的,人可以有着怎样的发展可能?又是什么东西,导致了他们性格的不同?
伊万和米卡:
伊万和米卡的基本分野是,伊万不信上帝,米卡信上帝。伊万的不信上帝依据的是他的理智,而米卡对上帝的信仰来源于其热情、崇满爱的天性。正如公诉人所总结的,伊万的理智来自西方启蒙主义,米卡的信仰来自俄罗斯的民族传统。
理智是冰冷之物,热情像烈火一样。冰火不容,伊万并不喜欢米卡,甚至由于卡捷琳娜的原因对米卡有憎恶之情。
米卡经常开怀大笑,会和阿辽莎开玩笑搞恶作剧,而伊万经常的表情是冷笑。
佐西马对阿辽莎说过,要同时爱他的两个哥哥而不是一个。米卡在监狱里阿辽莎临走时对他大声说,要爱伊万。这揭示出了某种意味深长的东西。
伊万和斯麦尔加科夫:
伊万和斯麦尔加柯夫的共同处在于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头脑,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原委,安排和筹划。也许未必是巧合的是,伊万和斯麦尔加科夫都去过莫斯科,伊万是在那里读大学,斯麦尔加科夫是去学厨艺。这要联系当时莫斯科的文化,也许能发现一些什么。
伊万和斯麦尔加科夫的不同在于,伊万的心里仍然有善的意志在萌动,而斯麦尔加科夫是完全泯灭了善的意志的人。伊万会因为自己有可能是斯麦尔加科夫的帮凶而备受折磨,他甚至能够说出未来的天堂抵不上孩子的现时的一滴眼泪这样对人类充满关怀的话。斯麦尔加科夫的心里只有他自己,他能够真正去杀人而对此不产生任何心灵的触动,他能真正实践伊万的理论:没有上帝的世界是任何事情都允许的世界。
在对于诗的态度上,伊万同样读些诗,甚至能背诵,而斯麦尔加科夫则完全取鄙视的态度,认为诗是完全无用的东西。
如果要按性排一个序列的话,会排成阿辽莎、米卡、伊万、斯麦尔加科夫。伊万是一个中间人物,他被两端拉扯。
3卡拉马佐夫精神
1)拉基金的话、公诉人的话(two abyss)、米卡的话(虫)、伊万的话。
P110拉基金:
“你们卡拉马佐夫一家的全部问题就在于:好色,贪财和发疯!……鬼才搞得清你们是怎么回事:自己意识到卑鄙,可又自己往卑鄙里钻!”
P393伊万:
阿辽沙悲哀地说,“胸膛和头脑里藏着这样一个地狱,那怎么过得下去呀?不,你一定会去加入他们的行列的,……如果不去,你就会自杀,你是受不住的!”
“有一种力量足以使我忍受一切!”伊凡带着冷冷的嘲笑说。
“什么力量?”
“卡拉马佐夫的力量,……卡拉马佐夫式下流行为的力量。”
“这就是沉迷于荒淫生活,就是使灵魂腐化堕落,是这样么,是这样么?”
“也许是这样,不过这……只是到三十岁为止,也许经过那样的生活我还可以幸存下来,那时候……”
“你怎么能幸存下来呢?靠什么方法幸存下来呢?有你那样的思想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靠卡拉马佐夫的方法。”
“是不是靠‘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以做,对不对,对不对?”
伊凡皱起了眉头,脸上突然奇怪地变得苍白了。
“哦,你这是抓住了昨天米乌索夫听了十分生气的一句话,……就是德米特里哥哥那样幼稚地跳起身来抢着说出来的那句话,是不是?”他苦笑着说。“是的,也许就靠‘一切都可以做’,既然这话已经说了出来。我不准备否认。而且米卡的说法本来也满不错。”
2)卡拉马佐夫精神是弗洛伊德指出的力比多
3)卡拉马佐夫精神是一种酒神精神。要求生命能量的全部释放,要求确证自己的力量的无限。这种精神是无关乎善恶的。
参考尼采《悲剧的诞生》。
酒神本来就是一位民间的神(参商务印书馆《神话辞典》),卡拉马佐夫的世界也是俄罗斯的民间世界。
卡拉马佐夫精神与尼采所描写的海洋一样:
你们知道“世界”在我看来是什么吗?我可以在我的镜子里把它指给你们看吗?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驻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净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最烫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丰盛回到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一的愉悦,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是永远必定回来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 、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转引自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
4)卡拉马佐夫精神是一种饕餮精神。
(查一下辞海)
饕餮一词现在渐渐使用得频繁了,它用来表示密集型,在量上质上都达到很高程度的活动。比如广告业就有一个“饕餮之夜”的活动,上海影城三部“黑客帝国”马拉松式连放也属于饕餮行为。
这恰恰符合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性格。他们渴望一种饕餮,无论是精神饕餮还是物质饕餮。
力比多、酒神精神、饕餮,其实所讲的东西是差不多的。
三个世界之二:修道院的世界
放在思想、主题第(一)部分中分析。
三个世界之三:少年们的世界
放在思想、主题第(七)部分中分析。
三个世界的沟通:阿历克塞•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一个新的基督
[未成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前就已经说明:阿列克谢还未成型。
当他的两个哥哥米卡和伊万各自就自己的思想和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进行明确的、坚定的长篇陈述时,阿辽莎只是个倾听者,他很少进行长篇的发言,偶尔的看法发表起来也是犹犹豫豫,只有在小说的结尾,在伊留莎的墓前,阿辽莎进行过热烈的发言。
阿辽莎的未成型,在第四卷中他与伊万与卡捷琳达的谈话那一场情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那时候阿辽莎刚准备按照佐西马长老的旨意,离开修道院过尘世生活,他还只是个孩子,他并不了解爱,却凭着自己天生的善解人意的能力就伊万和卡捷琳达的内心想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真实归真实,阿辽莎却把事情搞糟了,最终引得伊万和卡捷琳达不欢而散。他出门后自己也对自己说,往后应该改变方式,应该做得更聪明些。这是阿辽莎缺的地方。(阿辽莎成为战士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
在书中我们已经慢慢看到了阿辽莎的成长。面对佐西马的死,阿辽莎就是一次成长。他经过亲吻大地之后,成了一名战士。亲吻大地,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阿辽莎那时候感到了什么是他非流着泪亲吻大地不可?面对自然不公正的对佐西马的判决,阿辽莎感到了什么?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前同样已经说明,阿列克谢是本书的主人公,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人物。阿列克谢身上到底有什么?
我们可以想起其养父说的一句话:不会饿死……。我们还可以想起在Lise面前,阿辽莎对卡尔加诺夫心理前后变化的入微分析。还有他能够凭着直觉说出在弑父案之后伊万天天做噩梦。更是多次有人说,阿辽莎了解人们的内心。这些都表明了阿辽莎是一个能够心怀善意,敞开心扉,同情别人,体念别人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向别人敞开心怀的阿辽莎没有自己的利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许诺把自己的钱留给米卡,后来对卡尔加佐夫也是这样做的。
如被告律师在总结陈述中一开始所说的,这个镇上的人对米卡都是怀有了预先的偏见来看待米卡的。卡捷琳娜从一开始就深信不疑米卡是凶手,认为他为人卑下,这是出于自己和他以前的过节使得卡捷琳娜在米卡面前感到自卑,看到米卡就让卡捷琳娜想起自己所受的侮辱,于是米卡成了卡捷心中的一块疤痕,她无法公正地对待米卡;伊万也是,他抱着自己鄙夷别人的习惯来看待米卡,甚至由于米卡身上的热情、天真再加上卡捷琳娜为他的牺牲而仇恨他。只有阿辽莎是不带偏见的看人的。他面对拉基金这样的人也不会产生厌恶的情感,只会以一种类似逆来顺受的态度去待人。
[人同此心]
阿辽莎被别人都称为天使,但是他的内心里也有恶念,面对这种原罪式的东西,阿辽莎与众不同。
我们看P107阿辽莎与拉基金的一段对话:
“你的长老也是这样:把正经人用棒子赶走,对凶手叩头。”
“犯什么罪?哪一个凶手?你在说些什么呀?”阿辽莎一下子呆住不走了,拉基金也停住了脚步。
“哪一个?好像你不知道似的?我敢打赌,你自己也已经想到过这一层。说起来这倒很有意思:你听着,阿辽莎,虽然你总是脚踏两只船,可是你永远说实话:你回答我,你想过这件事没有?”
“想到过的,”阿辽莎低声回答。连拉基金也感到有点发窘了。
“你怎么啦?难道你真的想到过么?”他叫道。
“我……我倒不是真的想到过,”阿辽莎嗫嚅地说,“是你刚才开始那样奇怪地说起这件事情来的时候,我才觉得我自己也已经想到过了。”
这里看到,阿辽莎心中也有与拉基金一样的念头与想法。再看P155,当米卡向阿辽莎坦白自己心里的恶念的时候:
阿辽沙忽然说,“我可并不是因为你的话脸红的,而是因为我也和你一样。”
“你?你这话可说得太过分了!”
“不,不过分。”阿辽沙热烈地说(显然他心里早已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完全是在顺着同样的阶梯往上走。我还在最下一层,而你是在上面,大概是第十三层吧。这是我的看法。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样的,完全类似的情况。谁只要一踏上最低的一层,就一定会升到最高的一层上去的。”
同样,P
但是,他和拉基金的区别,一是在于拉基金心中的这个念头已经浮上了意识的层面,而在拉基金说出之前这个念头在阿辽莎心里还只是伏于潜意识的层面,还没有升到意识层面成为自觉的东西。第二个区别在于,当阿辽莎的这个念头浮上意识层面成为自觉的之后,阿辽莎对待它的态度与拉基金是不同的,拉基金对这样的想法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可怪,而阿辽莎则是“低声回答”,并且在试着分析自己的这个念头是如何潜伏的,就好像这个念头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有待探索的东西,它和阿辽莎仍旧是一种陌生的、外在的关系。
拉基金有一句话说对了,阿辽莎是:脚踏两只船,可是永远说实话。佐西马长老提醒费•卡不要自欺,但是做到不自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知为什么,似乎从一开始,阿辽沙就做到了。凭着这份不自欺,他可以了解自己灵魂中的真伪,进而了解旁人灵魂中的许多事情。
P321在阿辽沙为丽萨分析了卡尔加诺夫扔钱的心理后,丽萨激动地说:
“啊呀,的确会这样,我现在完全明白了!哎,阿辽沙,您怎么会什么都知道?这样年轻,就已经了解人的心灵了。”
阿辽沙对人的心灵的了解是凭着一份人同此心,推己及人的信念,这和儒家,特别是孔孟思想,是相通的。(文本举例)
P322阿辽沙说:
“不,丽萨,没有轻视的意思,”阿历克塞坚决地回答,好像对这个问题早已胸有成竹似的,“我到这里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想过这层。您想一想,这怎么会有轻视的意思呢,既然我们自己也是和他一样,大家全是和他一样。因为我们确实是一样的,并不更好些。……我不知道您怎样,丽萨,我自己心里认为我在许多方面说来有着一个渺小的灵魂。”
这样人同此心,推己及人,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反而去了解别人的人,会赢得所有人的心。像费•卡,米卡这样心里有极强烈的欲望的人,面对阿辽莎并不觉得羞惭,P155:
“但是你不必惊讶我在你面前不但不害臊,甚至还好像很乐意将这些似的。”
这已经表明了,在与阿辽莎的相处中你会感到一种温暖、开放的东西,使你不必动用理智和心思去劳累地进行自我防御,你可以完全坦白,甚至在阿辽沙面前比对自己都不会如此坦白。阿辽沙是一个内心透明的人,在各怀鬼胎的社会里,面对阿辽沙不用去防范他心里藏有什么不可见的于己不利的心机。
从阿辽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要向费•卡那样妄自菲薄,也不要像拉基金、斯麦尔加科夫那样鄙薄别人,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来得优越。
基督说,只有自己一生中从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可以拿起石头扔那个女人。我们对别人的过错不应该苛责不放,因为如阿辽沙说的,我们自己并不更好些。
[基督式的人物]
我采用了一个很严重的小标题:一个新的基督。因为我认为这就是陀思妥耶夫心中新的基督的形象。当小说最后一幕,阿辽莎在伊留莎的墓前对着一群少年发表演说的时候,这情形多像是曾经基督在橄榄山上的布道,那些少年的人数刚好是十二,正像耶稣的十二门徒。
其他人物
霍赫拉柯娃
霍赫拉柯娃是一个集小市民气的人物,爱说闲话,浅薄,爱搬弄是非,听风就是雨,虚荣,势力。
在信仰问题上,她并不诉求内心,而逐流于所谓奇迹上,两边摇摆,毫无坚定可言。当她得知佐西马长老的预言实现后,就显得异常兴奋,认为这是一种圣徒的征兆。而当佐西马的尸体发生非常规的腐烂后,霍赫拉柯娃同样认为这是一种征兆,而这次征兆的却是佐西马身上有问题,他远不是一个圣徒。并且更为典型的是,她会到处宣传流布,在自己周围搅动起一片流俗的集体氛围。霍赫拉柯娃在事情面前呈现出了自己的主见,然而这是一种轻浮的并不是扎根在深刻的思想中的主见。霍赫拉柯娃是一种平均化的流图团体中的有主见的人物,这种人物将用他自己飘浮动荡的流俗观点来影响团体中的其他人,形成一股流俗势力。
在爱的问题上,霍赫拉柯娃心中怀有的是虚荣的意图获得别人嘉奖的抽象的爱,这种爱只停留在想象中,且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存在,并不是真正出于关爱他人的目的。与其说这种爱是为他人,不如说这种爱是为自己。这种抽象的爱的无用在米卡走投无路最终向霍赫拉柯娃太太借钱的时候表现了出来,面对急需拿到三千卢布的米卡,霍赫拉柯娃热情洋溢地建议他去西伯利亚掘金,在她的心目中,米卡将因此得到比三千卢布多得多的钱,因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大好事,是为米卡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症结的拯救之路。
像霍赫拉柯娃这样的人对一般民众的影响要比想象中大得多,她将在民众中间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而不是像教授、政客那样以高于他们的身份搅起一种舆论,在这种舆论中包含了流俗的轻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丽萨
丽萨是霍赫拉柯娃的女儿。她带有她母亲身上的自陷于抽象的爱的倾向,但是她的这种抽象更普遍一些,不仅仅是爱,而是陷于一种抽象的能量。这种能量既可以是恶,也可以是善,只要这种能量能够以某种方式实现自身。
丽萨的内心中的毁灭倾向告诉我们,没有在磨难中经过砥砺,相反,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慢慢形成怎样一种能量无处发挥而一方面陷于抽象,一方面沦于泯灭善恶界限的状态。因为这种必须要实现自己的能量在舒适的无所用心的生活中没有实现自身的渠道。
拉基金
说到拉基金想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佐西马长老下跪后,他找阿辽莎谈话,说到佐西马的下跪,拉基金的讲法变成:额头碰地,英文本作:He even banged his forehead on the floor.这个毫无尊重可言的讲法使得阿辽莎不仅在诧异中问他说的居然是佐西马长老吗,同时又把拉基金的讲法用怀疑的口吻重复一遍,让他自己从别人嘴里再听一遍这种描述里含有的感情是怎样的。
拉基金的心里没有什么高尚的感情。他的唯一目的是出人头地,获得人们的羡慕的眼光。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对他而言,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得的,所以他既可以去恶心地“模仿普希金”去写诗赞美霍赫拉柯娃的脚,在遭到回绝后又转而写了一篇侮辱霍赫拉柯娃的报道。但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尊崇,他所发表的言论又恰恰是对原本出自于高尚情感的言论的观点的模仿,他能够掌握其中的原则和规律,适时地利用它们为自己谋得名声,他心里并不真正看重这些东西,他看重的是它们对自己的目标来说有用。
拉基金不懂得尊重别人,他心里的感情构成中的最大成分是鄙夷、蔑视。他的鄙夷和斯麦尔加科夫一样来自自己的地位卑下。但是他和斯麦尔加科夫不同的是,斯麦尔加科夫并不汲汲追求自己的名声,斯更冷静,更能保持独立,更自尊,而拉基金则是一个一心想混入上流集团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从而获得世人的仰慕的人。说得直白一些,拉基金比斯麦尔加科夫更不要脸。
对于斯麦尔加科夫,我们甚至能够产生一点点的同情,因为他对他的身世并不负罪责,却承担了由这个身世带来的侮辱和命运的不公平。然而对于拉基金,我们并无同情可言。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小说就会发现,拉基金没做过一件好事,他的行为丑陋可鄙,他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情感和苍蝇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情感是一样的。
三 思想、主题分析
(一) 小说的核心观念:人类的爱与联合。修道院的世界
1、麦子与子粒
我们可以拿这本一千多页的书的开篇题词作线索: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
我们可以按照麦子与子粒的关系找出处在这条线索上的这么几个人:佐西马长老的哥哥(马克尔),佐西马长老,阿廖沙,伊留莎,以柯里亚•克拉索特金为代表的十二个孩子。他们这几个人是程线形的延续关系,举起的旗帜是那种“温良敦厚的爱”(P444)。
马克尔
在这条线上,佐西马长老哥哥觉悟比较奇特,这个人平时沉默寡言,跟同学合不来(P399),临死前半年,十七岁时和一个自由思想者接触密切,然后说根本就没有上帝(在他说没有上帝的这句话里,我感到一种自傲),但是经过几天的忏悔和领圣餐后他就突然开悟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直接的原因:死亡的临近和宗教的力量。
佐西马长老
1、佐西马长老的觉悟有两个隐性原因,一是他哥哥对他的影响:
我也就这么记住了他的模样:静静地坐着,与世无争,脸含微笑,自己有病,可是脸上却欢欢喜喜,快快活活。(P400)
他说:“好了,现在你走吧,玩去吧,替我好好地活下去!”(P402)
当时我还小,还是个孩子,但是在我心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荡气回肠。到时候一切就会浮上心田,作出反响。事情也果然发生了。(P403)
二是小时侯读《圣经》留下的印象,以及第一次上教堂的触动。(P404)
而显性原因则是他对自己殴打一个仆人的行为达到自觉并且进行反省:人居然可以打人!(P415)
“人居然可以打人!”,佐西马真正看见了这件事情,他为之震惊不已。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就是,佐西马这个此在看见了与他相同的另一个此在,从而发现了此在的共在,既然是共在,任何一个此在,又有什么优越的地方、可以凌驾于其他此在的地方?就存在来讲,大家都是一份存在,怎么可以倚仗自己的这份存在去侵压另一个人的存在呢?
2、佐西马的人物分析。
阿辽莎
阿辽莎的觉悟也有隐性原因和显性原因之分(说穿了任何一种觉悟都有隐显之分)
其隐性原因是其对儿时教堂内的母亲的记忆,显性原因则是佐西马长老死亡后尸体的腐臭这件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2、长老制
这种链式的传递让我想起王德峰在讲座上说的,中医的流传方式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而《三字经》里有“养不教,父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P31“那么,究竟什么是长老呢?长老——这就是把您的灵魂纳入自己的灵魂,把您的意志纳入自己的意志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条单线链条中,自有它的横向影响力。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阿廖沙,爱他。
3、人类的爱与联合
马克尔、米佳说了如出一辙的话:人们应该互相拥抱、亲吻。佐西马长老竭力反对“彼此隔绝”(P436、422 )。处在隔绝中的人,斯麦尔加科夫最后自杀了。这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社会理想,他希望通过这样人与人的互相支撑、感动与融合来达到全人类的幸福和善,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幸福由此达到统一(P442、422)。从《罪与罚》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在思考司法的罪与宗教的罪的不同和由此种不同带来的社会状况的不同。在比较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问题关键在于同情地拯救人的心灵,而不是隔绝地置人于牢狱之中。这个问题,类似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讨论的被送到世界的隔壁的问题。
认识在这里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上面所说的,问题关键在于拯救人的心灵。第二个阶段上面也说了,就是如何拯救心灵。
马克尔在觉悟后觉得自己对一切都负有罪恶,觉得自己对窗外的小鸟来说是惭愧的。这类似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体验。这个世界和我发生着最切肤的关联,我因此内心充满爱,因为一切都是一体的,那个狭小的自我被破除被克服了,就像孔子纠正楚王的那样,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互相关联。这是幸福感的基础。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人类的爱与联合了,而是整个生命界的联合。
在这个链中我们还不应忽视一个人,虽然这个人只短短地出现过:佐西马神秘的来访者。这个来访者的觉悟是因为杀人这件极大的罪恶,而要面对这种罪恶,并且诚心悔罪,那是多大的一种艰难和痛苦。但是不悔罪,不面对这种大痛苦就永没有大欢乐的降临,只能卑卑怯怯过一辈子,精神上永受纠缠和折磨,得不到一种酣畅的欢快。
4、领悟
他们的领会都有一些共通的东西:一是欢乐,认识到生命是一种欢乐。马克尔说“生命就是天堂,我们都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们却不愿意知道这道理”(P401),米佳说“因为没有欢乐,人是活不下去的”(P809)。我们想起了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欢乐颂。恰好形成对照的是,费拉蓬特神父是进行苦行的,而且他因此博得人们的敬重,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乐与苦的较量和争夺。二是这欢乐是和悲天悯人联系在一起的。(P100P402P502P695)欢乐不是自顾自地像费•卡一样的纵欲享乐。欢乐建立在担当人世的苦难的基础上。,三是认识到自己对人世的一切都负有罪责(参上)。这三点在整体上其实是合一不分的。
(二)死之意义
死在这部小说中具有一个核心的地位。小说讲述的事件是轰动全国的弑父案。小说引用的《圣经》中的话,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这里的“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三)处在人类联合感中的欢乐与处在隔绝中的自私的享乐
佐西马、费拉庞特、费•卡的人生观很有比较的价值。
佐西马倡导欢乐的人生。费•卡倡导享乐的人生。费拉庞特弃绝欢乐,坚持苦行主义。
欢乐和享乐到底有何区别呢?
第一是上面所讲到的,是人类的联合感与人类的隔绝感的区别。
费拉庞特人物分析。
(四)信仰问题:上帝存在与否及其后果
上帝的存在无法获得理智的肯定。
但是上帝的不存在将导致善的无基础状况,人类的文明将趋于虚无。伊万的宗教大法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海德格尔《林中路•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修订本)P231:
如果作为超感性的根据和一切现实的目标的上帝死了,如果超感性的观念世界丧失了它的约束力,特别是它的激发力和建构力,那么,就不再有什么东西是人能够遵循和可以当作指南的了。因此,在我们前面所引的那段文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通过无际的虚无时不会迷失吗?”“上帝死了”这句话包含着以下断言:这种虚无展开自身。“虚无”在此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虚无主义,“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就要到来了。
对上帝的观念所具有的“激发力”和“建构力”,这种力引导着人们向着文明、善良的目标前进。
(五)修道院与尘世
1、费•卡在修道院会晤时胡乱说过一些很切中问题要害的话:修道院的人能只关心自己灵魂的干净,并且在这种自以为的干净中获得满足,不顾他人,鄙薄他人吗?
2、佐西马长老要求阿辽莎从修道院入尘世,经过一番历练,再重新回到修道院,这里面包含着的观念。
3、结合1、2,修道院与世俗社会的关系。
(六)罪与罚
(1)灵魂之罪与法律之罪:
灵魂之罪:米卡的承认自己有罪。
法律之罪: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不承认自己有罪
(2)两种罪,两种惩罚:
法律之罪的惩罚:
《死屋手记》P20(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曾宪溥 王健夫 译):
不用说,监狱和强制性劳动制度是感化不了犯人的,这一切只能惩罚他,只能保障社会的安宁,使社会不再遭受这些凶犯的进一步破坏。监狱和最繁重的苦役只能在犯人心中助长仇恨,增强他们对被禁止的安逸享乐的渴求和令人可怕的轻率。我深信,这种受到过分赞扬的单独囚禁制度只能达到虚伪的、骗人的和表面的目的。它吮吸着人的生命之夜,摧残、惊吓着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衰弱枯竭,然后把这个精神上已枯萎成木乃伊的半疯的人,捧出来当作感化和忏悔的典范。不消说,奋起反抗社会的罪犯是仇视社会的,他们几乎总是认为自己无罪,而有罪的是社会。他们既然受到了社会的惩罚,因而几乎就认为自己是已被肃清、被清算的人了。最后,根据这种观点可以断定,几乎无须再替罪犯本人进行辩护了。
(七)心理问题:人类的自卑与自尊情绪的对抗与转化。
问题的解决:诚实。
费•卡的自卑的例子。佐西马长老的洞察。
卡尔加诺夫扔钱的例子:从接受到不接受再到接受。阿辽莎的分析。
米卡和卡捷琳娜的例子。卡捷琳娜的心理变化:自尊的心被迫进入屈辱的环境导致的自卑,进而导致的对自己的爱与恨,更进而导致的对米卡的爱与恨。
诚实:不自欺。
(八)少年的世界。
分开来看个个是天使,呆在一起就成了恶魔。(《存在与时间》二十七节 日常此在与“常人”)
柯里亚与伊留莎的人物分析。
少年们与伊留莎的从隔绝到爱与联合:转变如何发生?
童年记忆对人的决定性影响:阿辽莎与母亲的记忆。阿辽莎的墓前讲话。
四 小说的形式、结构特点
1、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复调小说的典型
我们确实只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才能读到那种磅礴的、恢宏的思想的鸣响之声,这种声音震耳欲聋,有时会逼迫人的思绪漫无目的地冲撞,有时能让人窒息。这是鲜明的癫痫症一般几近癫狂的陀氏风格。而《卡马佐夫兄弟》这样一部原本计划有两部,而第一部就写了一千多页的巨著,正是这种陀氏风格的集大成者。
巴赫金: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之中,便的确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巴赫金全集•第五卷•诗学与访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P4、5 白春仁 顾亚铃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要点:人物的声音独立、平等、具有充分价值。
这些声音结合在统一事件中。
(与以前的小说的比较,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
2、 小说中的不确定性
1) 小说中有很多地方作者是没有提供直接、晓白的答案的:米卡、伊万、卡捷琳娜三人间的感情的不确定;米卡是否是凶手的不确定;阿辽莎这个人物性格本身的不确定;斯麦尔加科夫发病之真假的不确定;费•卡在第一人妻子死后的表现的不确定;丽萨维塔如何翻过围墙的不确定;
引米兰•昆德拉《被遗弃的塞万提斯的遗产》。
2)EP976:while I concede that the sum total of facts does point to the guilt of the accused, there is not one single fact that could be considered unassailable if taken individualiy.
正如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琐碎事件,而我们正是在对这些事件的整体吸收中形成了我们的三观。如果把这些事件,拆开,单独仔细考察,也许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将茫然无归。因为任何一个事件单独来看都可以导向任何一种观点。
3)对同样的事实,公诉人和被告律师可以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释。
解释学的成见与我们的偏见的区别。
五 精彩段落摘录
P154
米佳:“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是因为无从捉摸。而且也不可能捉摸,因为上帝设下的本来就是一些谜。在这里,两岸可以合拢,一切矛盾可以同时并存。兄弟,我没有什么学问,但是我对于这些事情想得很多。神秘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有许许多多的谜压在世人的头上。你尽量去试解这些谜吧,看你能不能出污泥而不染。美啊!我最不忍看一个有时甚至心地高尚、绝顶聪明的人,从圣母玛丽亚的理想开始,而以所多玛城的理想告终。更有些人心灵里具有所多玛城的理想,而又不否认圣母玛丽亚的理想,而且他的心还为了这理想而燃烧,象还在天真无邪的年代里那么真正地燃炽,这样的人就更加可怕。不,人是宽广莫测的,甚至太宽广了,我宁愿它狭窄一些。鬼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真是的!理智上认为是丑恶的,感情上却简直会当作是美。美是在所多玛城里吗?请你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正是在所多玛城里。你知不知道这个秘密?可怕的是美不只是可怕的东西,而且也是神秘的东西。这里,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