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的上午,阳光很有些刺人,师明出门买菜回来,看到街角围了一群人,还在小声议论着什么,便凑近了一点。
“这也是行为艺术?”有人发出了疑问。
“真是新鲜。”另一个附和道。
原来又是行为艺术。他的心里泛起一股厌恶的感觉。上周就见过两位年轻男女装扮成新人当街散步,脸上粉厚得能揉面,黑眼圈勾得像涂了墨一样,活脱脱一对吊死鬼,当别人吃惊地问话时只扔下一句“这是艺术!”便悠然而去;上月也有两个青年当众光着膀子,用铁钩穿过脊梁悬挂起来,像吊在肉铺上一样,看得人胆战心惊。当有人问起时,涨紫着脸还是一句:“这叫行为艺术,懂不懂?”最近,他还从网上看到拉美某国的艺术家将流浪狗拴在美术馆里,故意几天不喂食,自称把狗饿死就是“行为艺术”。他自小生活在不认识艺术的小镇上,虽然读书识字,终究没有追逐艺术。虽然与艺术隔了一层,但他知道尊重艺术,但这种艺术他不知道怎么尊重。
可是,人群中却陷入沉寂,似乎被什么吸引住了,并未像以前那样看一会新鲜便渐渐散开。师明觉得奇怪,收住脚步,往人群缝隙里张望一下,见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
七八个民工,戴着安全帽,敞着的衬衣里露出红黑色背心,有的在砌墙,有的在调泥,有的在搬砖,一派建筑工地忙碌的景象——可这里是街角,而且这些“民工”皮肤白皙,神态文静,不像是干苦活的人。
师明不禁挤上前问道:“你们是在搞艺术?”
一个正砌墙的“民工”停下活计,略带稚气地微笑着说:“我们是艺术系的大学生,周末想搞一次行为艺术,看到民工在城市里工作最累,生活最差,觉得这是个好题材。”
“好题材?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平凡中的伟大,城建是靠他们支撑起来的,城市理应感谢他们。我们这次活动,是希望能引起公众对底层群体的关注,也是一次……”
“活动里没有演讲这一项!快点吧……”身旁递砖头的“民工”咕哝了一句,不满地瞥了同学一眼。说话的“民工”便不再作声,埋头调起灰来。
“噢……不错!”师明由衷地赞叹道,向人群外挤去。
“这也是行为艺术……”他挤出人群时觉得这一次真算是开了眼界,而且能够看懂了。
下个周末,师明在报上读到“当众剪碎旗袍 自称行为艺术”的标题,摇摇头放下报纸:“不懂”,眼前不禁又浮现出了装扮民工大学生那明朗的微笑。
************************************************************************
现实题材小说我写得不多,而且写不长。这一篇大约是6月写成,9月改好,准备投递。本来我的稿子一般要交我父亲审阅,但这种题材他很可能也不了解,所以传到这里来。各位朋友看是拉长一些好呢,还是再作些修改好?
[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8-9-30 12: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