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小说,《罪与罚》在心灵刻画和人物灵魂挣扎的描摹上相对较为平静,悲剧色彩在小说的叙事中显得相对安静。比起陀氏的其他小说,这部小说的情节安排较为简单一些,没有太多的铺垫为后文服务。绝对安静的叙述。一如既往的冷静。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小说的时候内心是不平静的,但是小说出来以后,读者看小说,感觉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是那样冷静、犀利。在复杂不安的思维状态下写出的平静冷峻的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色。但是,在这种冷静的背后,你会看到一种撅住心灵的痛楚。
同样是很安静的看完这部作品,在此我不想在浪费文字来分析被阐释滥的“超人学说”和“犯罪心态”,解释太多,即使合理也没有多大意义。看陀氏的小说,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不管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阅读,你的心境总会从开始的波澜渐渐转化为深刻的冷静。在第一次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从开始到最后,我的心都不平静,甚至很浮躁,但是到接触第二部小说《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的时候,我就渐渐安静下来,陀氏的小说同时是一本思想集,不带着沉重的思考来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作品的真正含义的。
我很喜欢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雅两个人物形象,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幻想、昏厥、疯狂、信念、行动和思维是我所欣赏的年轻人的活的方式;索尼雅的承受、可怜、理解、痴情是我所敬佩的活的方式。在《罪与罚》的结尾,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了我们希望,不像他的其他小说,看后有一种彻底的绝望感。虽然被冠于“无政府主义者”、“空想青年”、“超人崇拜”等,但是读者和作者应该都是很欣赏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人物的;虽然在小说中对索尼雅的叙述不是很多,但是足以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居约在《略论既无义务又无制裁的道德中》写到:“某天,一位六翼天使把我放在他的翅膀上,要带我进入福音书中的天国……不过这时我听出了人类的声音:那是夹杂着求告声道哀嚎,间以赞美声的呻吟,那是绝望的祈祷、与赞美一起从垂死的胸膛发出的叹息;这一切汇成一片洪亮的音响,一曲那样撕心裂肺的交响乐,使我心中充满了怜悯之情……我松开了天使的手,掉在了地上,我觉得我还有太多的仁慈,无法在天国里生活。”——“如果我是那个上帝,我会哭干了眼泪。”陀思妥耶夫斯基、拉斯科尔尼科夫,同样都是这样一群俯身聆听大地的人们,带着一万分真诚和苦痛凝视人类的人们。他们或许相信上帝的存在,但绝对不相信上帝的仁慈,他们或许相信命运的隐约,但绝对不相信天国的欢腾。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宁愿行走在悲怆苍凉的大地上,也不愿在绝望和疯狂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听滥了关于妓女的贞洁的说法,但是在索尼雅典身上,这种“妓女的贞洁”是那样纯粹干净。索尼雅因为家庭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但是她那颗在无情社会压榨下的心灵却没有收到半点污染,她那在别人面前战战兢兢的眼神里,隐藏着是更深刻纯粹的坚韧。也只有她能真正理解拉斯科尔尼科夫,所以在西伯利亚的苍凉大地上,拉斯科尔尼科夫才会真正找到爱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的结尾写到:“可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他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的、直到今天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故事正在开始。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部新的小说的题材——可是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到此结束了。”这段看似具有现代派手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不必要出现的文字,其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心你对他们的深深祝福,在这个时候,不管是批判还是同情,不管赞美还是厌恶,书中的其他人物,像老太婆和他的妹妹、马尔美拉托夫和他的妻子、拉祖米新、杜尼雅等,似乎在不经意间被遗忘了。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残忍地杀了两个看似和他不相干的人。鲜血背后的灵魂在天国或者是地狱将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继续着自己的旅程?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天国地狱?但是有一点在现在也是肯定的,就是在《罪与罚》中的那句话——
“大家都在杀人,现在世界上正在流血,从前也常常血流成河。”
推荐阅读版本——
2008-7-24 午后
杏园1304
[ 本帖最后由 零点降临 于 2008-7-28 14:35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