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盟会与世界语

[复制链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2 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盟会与世界语

[别以为我发错贴了,这篇那么长的东西,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也是我贴它的原因,这句话已经用黑体标出了。——Hermes]
陈永曦


世界语是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人造语。他希望通过世界语达到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博爱和正义的“内在理想”。蔡元培先生说:“世界语是促进世界大同的有力的工具”。又说:“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国民革命,其最终目的仍在于世界大同”。这与柴门霍夫“要让全人类实现大同”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20世纪初,在中国同盟会中有许多会员是我国初期世界语的传播者和学习者。他们希望通过世界语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以振兴中华。


1907年吴稚晖(1905年在英国加入同盟会)与李石增(1908年在法国学世界语、同盟会员)、张静江和褚民谊等在巴黎创办世界社,发刊《新世纪》(La Tempoj Noraj),华文周刊与法国格拉弗的法文《新世纪》编辑部都设在巴黎濮侣街4号(4 Rve Broca),大力提倡世界语。该刊是最早把世界语介绍到中国的报刊之一。


1907年8月24日出版的第10号距柴门霍夫在伦敦演说仅三天之后,首次报道了第3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剑桥大会)的盛况为迄今所见到的用中文对国际世界语大会最早的报道。


1907年一批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景梅九、钱玄同、张继、刘师培和何震等参加在东京大杉荣(Oosugi Sakae)开办的世界语讲习会,是最早在日本学习 世界语的中国人。1908年刘师培、何震、张继等在东京出版《衡报》(Egaleco)声称它是亚洲第一份提倡世界语的刊物。何震还在日本主办《天义报》(Justeco)刊载有关世界语的记事和学习材料。景梅九于1923年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授。1930年创建太原世界语学会,任会长。1935年创建西京世界语协会,得到杨虎成将军的支持。他通过世界语翻译意大利但丁著的《神曲》。
1908年张继在东京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机关刊《民报》社开世界语讲座,章太炎、宋教仁、朱执信、鲁迅、周作人、汤壁增和苏曼殊等参加学习。近代文坛“怪才”苏曼殊是香山县(今中山市)最早学习世界语的名人,鲁迅(世界语名Lusin)一生是支持和赞成世界语的。20年代他翻译俄国世界语诗人瓦西里·爱罗先珂(V·Ero?enko)的著作。1922年还把他介绍到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并亲自前去听他的世界语讲演。1923—1925年任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校董,并义务任教《中国小说史略》。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30年代已译成世界语,还出版了《鲁迅小说集》、《野草》和《朝花夕拾》等世界语译本。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对世界语的价值和作用,对世界语者的为人作了很高的评价。


我国现代史上著名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05年入同盟会,任上海分部主盟人)1908年在德国留学期间自学世界语并支持在巴黎出版的《新世纪》,对世界语有深刻的理解。他首先将世界语引进教育界。1912年他作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属创举。1917年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将世界语先后列为选修课和正式课程,并聘请俄国世界语者爱罗先珂和日本小坂狷二等授课。1921年在巴黎考察时访问了法国世界语者谢培尔。1921年成立北京大学世界语研究会,亲任会长。1922年12月他主持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世界语联合大会,有二千人参加。1923年他与吴稚晖、李石增等创办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亲任校长,有学员二百多人,1924年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受到普里瓦博士热烈欢迎。回国后在他支持下成立了世界语编译委员会,翻译出版了一部分世界语书籍。蔡元培先生对世界语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1年上海同盟会总部开办世界语班。同年12月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任中国世界语同盟主席。参阅Isaj Dratner编写的《Pri Internacia Lingvo dum Jarcentoj》一书所载,孙中山“estis estro do ?ina Esperanto-Federacio”是根据《Das Esperanto in kulturfaktor》一书及《绿穗》1977年第4期满崇举的“世界语传入我国后之第一”一文。另外1911年杨子毅(1935年中山县县长)赴上海学世界语。1912年去德国留学时加入同盟会。


1912年春香山籍同盟会员刘思复(师复、世界语名Sifo)、郑彼岸、郑佩、莫纪彭等在广州西关平民公学附设世界语夜校学习。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名人传记辞典》记述师复“成为孙逸仙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师复认为,“世界大同当以言语统一为先导”。并发起创建广州世界语学会,师复任副会长。柴门霍夫致信祝贺并赠送一批世界语书籍。不久,国际世界语协会委任师复为广州副代理。1913年师复创办《晦鸣录》(Kokorio en Mallumo)每期均辟4页世界语专栏,后迁澳门出版更名为《民声》周刊(La Vo?o de la Popolo)为国内最早的世界语刊,蜚声国际,世界语第九次万国大会记事一文为国内对国际世界语大会最早的报道。此后再迁上海印行,地址写作日本东京以作掩护。1915年师复在上海病逝,他的墓碑祭文全文用世界语雕凿而成。此后,《民声》由林君复接任,世界语部分由刘石心、欧声白、梁冰撰搞,皆广东同盟会会员。师复与克鲁泡特金(Kropotkin)、格拉弗、高得曼、大杉荣和山泰治(Taiji Yamapa)等著名世界语人物均有通信。1927年《民钟》(Evangelio de la Popolo)第二卷第二期出版了《师复纪念号》专辑。1933年匈牙利出版的《世界语百科全书》(ENCIKLOPEDIO DE ESPERANTO)中载有《民声》周刊的出版资料。国际世协机关刊(Esperanto)1993年4月号载U.Lins纪念《民声》创刊80周年的文章。


郑佩刚(郑彼岸同父异母弟,师复的妹夫)笔名克荣,主要负责世界语刊物的印刷、出版和发行工作。除《民声》外,还有1916年盛国成主编的《华星》(La ?ina brileto),1918年梁冰弦创刊的《劳动》月刊,1919年陈延年主编的《进化》,1920年景梅九主编的《自由》(La Libereco),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22年胡愈之主编的《绿光》(La Verda Lumo)和钟宪民世译的《阿Q正传》等。


1913年郑道实(1908年入同盟会,1926年任中山县县长)邀请黄尊生(Wong Kemm)到香山县城(今中山市)开班讲授世界语,最初在右岐南门共和巷2号郑道实府上,后迁东门水楼师复之书房,学员约二三十人,皆为香山县城教育界之名流,为中山最早的世界语班。


1916年在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X创始人之一陈独秀(1905年入同盟会)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开展了一场有关世界语的辩论。陈独秀说:“世界语为今日人类必要之事业”,而“世界语”之流行,佘确信其为利器之一。”吴稚晖说:“……人类再过多时候,是否总得要说一种言语,写一种文字?答案恐怕只有早晚的问题,决没有否定的问题”。钱玄同认为:书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fo。区声白(世界语名Sinpak A?)也发表了《论ESPERANTO》一文,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五卷五期发表给钱玄同的信,说:“……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所以赞成Espanxo。”历时三载的辩论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注意,推动了国内世界语的发展。


20年代初,周作人在西山养病时学习世界语并开始翻译用世界语写作的东欧文学作品。他曾将柴门霍夫的诗《希望》译成中文并被谱成歌曲,成为世界语界的赞歌。1922年蔡元培特聘俄国爱罗先珂来北京大学教世界语,由周作人做翻译和向导。同年新的北京世界语学会成立,他被选为会长。


20年代末,林伯渠、吴玉章和肖三等以瞿秋白起草的《中国拉丁化字母》为基础,在苏联研究,制定《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瞿秋白说:“新中国文的字母采取世界语字母做大致的标准而加以变更,……所以,新中国文也可以叫做Esperanto化的中国文”。吴玉章说:“世界语是进步的,是朝着世界统一语言文字这个总方向努力的,……所以,它可以做中国人学外国语的桥梁。”,“愿绿星的光芒在中国更加灿烂辉煌!”


1944年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成立4周年,培养了二千多名学员,得到董必武的称赞。邵力子在祝词中说:“世界语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工具,锲而不舍,理想可期其实现,工具可期其益”。


在中国同盟会中肯定还有许多会员支持,赞同世界语,对这些人和事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只是抛砖引玉,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11 22:3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