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牡丹》观后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6 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早上把吴炳的《绿牡丹》剧本找来看了一下,结尾很轻松。车柳二人的假报轻而易举地被识破,才子佳人双双拜堂,好不惬意,喜气洋洋。而此次《绿牡丹》演出前即声称“《绿牡丹》这部作品深刻体现出了旧时女性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当然也通过喜剧的形式对科场的黑暗和腐败进行了批判”。又是劝百讽一的尾巴。不可否认,结尾改编得相当的好,戏剧冲突很激烈,悲凉的意味也更加明显。但是我关心的是对剧本本身的忠实度,但凡看过《绿牡丹》后,观众心中就定型了。结尾车静芳的超然见解似乎没有铺垫,而剧本中车孙儿女是曾经女扮男装,识破车柳的抄袭诡计的。而这一情节在昨天的剧中没有体现。体现反抗,要求批判,似乎成了我们中国文学的固定模式了。要求思想意义,而不顾艺术事实,不重忠实原剧,似乎改动是天经地义的了。桃花扇的结尾不符合历史事实,要展现李香君的大义,因此欧阳予倩就让李香君痛骂投降了的侯方域。《桃花扇》原剧中的悲凉就荡然无存了,只剩下肤浅的爱国大义。这次《绿牡丹》结尾的改动固然出色,却不合喜剧之旨,让人不免生疑。中国就不能有《皆大欢喜》那样的纯正喜剧吗?
昨日观戏,作为一个教师,对车柳二人的夹带传递的把戏真是会笑于心,和我们的学生何其相似,古今一体,还是尽量保持原貌罢。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3

精华

729

帖子

2205

积分

Honorary Poets

Rank: 9

2#
发表于 2007-5-21 08:16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扇》中的《余韵》部分的确是悲凉的。
文学作品是形象大于思想的。
如果剥离形象太突出思想就容易流于浮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0: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学长久以来的一个毛病就是形象大于思想,主题先行。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4#
发表于 2007-6-7 22:3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样版戏的后遗症。。。我的偶像的宣传手法的后遗症。。。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554

帖子

4672

积分

marquess

幻影欺骗了谁~

Rank: 9

5#
发表于 2007-6-19 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是天上仙人栽 一旦落入尘间来 #¥·#¥生#¥#¥· ·#¥·#¥背上·#¥·
用大水冲掉一切 用末日净化一切 比如鹏鹏……

爱与美因智慧和力量而生~
智慧和力量是无助的幻影……

无头骑士的芦笛文学二群
20630318也欢迎大家加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0 02:3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