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作者23岁时候的处女作,那种成熟的叙述,确实令人难以相信作者竟如此年轻。如果书的题目(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不出现“孤独”二字而书的主题是描写孤独的,可能在阅读之前,心理预期里就不会有一种“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描写孤独的”这样一种逆反心理,呵,用逆反这个词不知准确否。
辛格应该算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虽然作者是通过几个人物的孤独来结构全书的。把辛格形容成一种“力量”,可能比较合适,但他是一种安静的力量。他的聋哑不是缺陷,而成为一种优势。他成为每个人的朋友,无论是白人,还是反抗白人争取自由的黑人(以考普兰德医生为代表),都愿意和他倾诉自己的幸与不幸,辛格几乎从来只是通过唇读静静的“倾听”,所有的述说者都在他温和的蓝眼睛里得到安慰,躁动的心得以净滤。尽管辛格几乎是每个人的朋友,但他也有自己最牵挂的人——他的聋哑朋友安东尼帕斯。因为一场疾病,这个来自希腊的朋友得了精神分裂症,被亲哥哥送往其他省区的精神病院。辛格是周围每个人的精神支柱,但他的精神支柱却是安东尼帕斯,无论是健康的安东尼帕斯,还是生病后的安东尼帕斯。以后的每半年一次的探望,成为最令辛格兴奋的事。安东尼帕斯的死亡,是读者可以猜想到的,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辛格却因此觉得世间再无可留恋,饮弹而亡。善良而坚强的辛格也有他的生活中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脆弱的地方,即使安东尼帕斯病了以后几乎认不出昔日的好友,但他却是作为聋哑人的辛格唯一拥有的情感寄托。
考普兰德医生的怪脾气使他晚景凄凉,然而他内心蕴藏的黑人获取独立与自由的想法,却从未磨灭。米克是个只有14岁但有理想的女孩子,她的生活并不总能如意,但我们总觉得她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可以实现的希望。咖啡馆老板比夫·布瑞农绝对是个天性善良的人,但他断弦之后对幼小的米克的微妙感情,会引起一些读过《Lolita》的读者的会心微笑。杰克·布朗特是一种闷热的力,他总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完成自我肯定,通过最终的出走,我们相信,他能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