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酥基督,向来都是以神子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多少有点脱离人类的感觉。但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却打破了常规。他在他的著作《基督的最后诱惑》中,耶酥只是个非常平凡的木匠,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痛苦。
在此书中,耶酥因恐惧而向罗马的百夫长屈服,制作十字架,以供罗马士兵将反叛的犹太人钉上去。犹太群众不敢反抗罗马人,却将怒气倾泻在十字架的制作者的身上。受刑者的母亲对耶酥说,我诅咒你,木匠的儿子。你把别人钉上了十字架上,你自己也是被钉上十字架的!
从此诅咒便跟随着耶酥。
那时,在所有人的眼中,耶酥是犹太人中的叛徒,是恶魔手下的小鬼。但没有人知道,他从出生开始,无时无刻不受着上帝的折磨与考验。上帝赐他以痛苦,以致于耶酥多次产生过反对上帝的思想。他想反抗,他不想让上帝驱赶着走上救世主所走的道路,可是后来,他还是走了上去。
在此书中,犹大是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曾想去刺杀耶酥。他一直跟踪着耶酥到了沙漠中的修道院去,准备在那里下手,但到了那里,他却下不了手。因为耶酥的出奇的冷静,强烈地震撼了他。他为此开始跟随着耶酥,想看看他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救世主。
耶酥开始传播他的思想了。他对世人宣传博爱,希望世人了解,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应该存在仇恨。他说,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可是有许多人都不理解他,他们认为罗马人这样对待犹太人,居然都要去爱罗马人,居然要和罗马人做兄弟姐妹,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吗?
与此同时,耶酥的信众也越来越多。彼得等人也成为了他的门徒。在此其间,他还救助了妓女抹大拉,让更多的人了解同情与宽恕的可贵。
可是犹大却不同意耶酥的做法,耶酥认为应该先改造人的心灵,再改造物质的世界,而犹大的观点则刚好相反。为此,他们找到了伟大的施洗者约翰。约翰认为要拯救世界必须先用烈火,再用爱,而耶酥则主张只用爱。
为了弄清楚怎样才是正确的道路,耶酥独自一人去了沙漠,在饥渴疲惫中看到上帝降下来的幻想,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就犹如一个葡萄圆,要园中的葡萄长得好,须先用火来清除杂草,再将葡萄籽播种到火后肥沃的土地上。他认识到施洗者所说的才是正确的。可是这时,施洗者却被当权者处死了。
在寻求正确道路的同时,耶酥自己也要抵受撒旦的诱惑。撒旦是蛇,是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是耶酥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有的时候,耶酥几乎分不清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撒旦的阴影还是上帝的意志。但他终究是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关卡,抵受住了一个又一个的诱惑。
犹太人有一个节日,叫作逾越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杀死一只羔羊。这只羔羊就是名副其实的替罪羔羊,他清白的身躯背负着人类的罪恶死去,以求上帝赦免人类的罪。
耶酥意识到,这羔羊是一个象征,这羔羊可能真的是一只羔羊,也有可能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神祗。耶酥知道了自己最终的任务,那就是去做逾越节的羔羊,背负着人类的罪而死去。为了完成这个最终的任务,他让犹大去出卖自己。
犹大含着眼泪勉强答应了他,于是,耶酥就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地走向躅髅山山顶。但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刻,最后的考验来了,一直在他身边的上帝抛弃了他,撒旦彻底诱惑了他。
他看见了幻象。他看到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不用为人类的救赎而痛苦挣扎,他看到自己结婚了,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玩耍,看到了尘世的欢乐,平凡人的欢乐。他幸福地变老了,将救世主的痛苦道路扔到一边去。
正当耶酥就要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时,众门徒出现在他的幻觉中,犹大指着他,骂他是“胆小鬼”“逃兵”“叛徒”,将他骂醒了过来。
他终于清醒了过来。他大喊了一声——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 (意: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他忘记了肉体的痛苦,他看见了他的门徒漂洋过海在广大的土地上传播福音,他看到一切都如所愿——光荣归于上帝。
他叫出了一声胜利的呼喊——已经完成了。
是的,他伟大而苦难惨烈的救世之路终于走完了,他可以安心地合上眼睛了。
在此书中,作者重点描写的不是肉体上的痛,而是灵魂上的苦。耶酥的灵魂经历过恐惧,忧虑,犹豫和伤痛,与所有不平凡的和不甘平凡的人一样,令人产生巨大的共鸣。正如作者所言——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帮助我们理解他,爱他,对他的受难能够感同身受。
的确,在他的身上,我们能找到安慰。
——我们痛苦挣扎,我们看到他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我们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独无倚的;基督正站在我们一边战斗。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你能感到一种温暖热烈的力量贯穿了你的灵魂,震撼着你的灵魂。在耶酥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点陌生却又有点熟悉。
他的挣扎便是我们的挣扎,我们的故事就是他的故事,我们是在一起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的一段话。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受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