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粘一篇网友关于柏林版的评论吧:
“自柏林之行归来之后就一直想写“三个火枪手”的观后感,但一直没有时间...现在,考试终于结束啦,终于有时间写Review了,不过事先声明,挺长的. 2005年7月24日,本来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现在对我而言有了特殊的意义.柏林,西部剧院,三个火枪手,我看的第一场音乐剧.那天也够辛苦的了,6点出门,晚上12点多才回到住处...两个城市.从Duisburg到Berlin,到住处安顿下来之后就已经快晚上6点半了,立刻又匆匆往剧院赶,到的时候已经过了19点了,正式演出开始是19点30.剧院门口聚着不少人,看样子都是来看演出的,有人穿得很正式,也有人穿得很随意,也想不了那么多了,先入场再说。不过剧院很漂亮,外墙是白色的,装点着剧照和宣传旗,当时外面人实在是不少,于是我决定等散场后再照相。走进第一道门后是售票处,还有两个小展示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该剧的附属产品,居然还有剑!!好想知道把剑拿在手中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只可惜那些东西只供欣赏。跨过又一道门,检票。看到了出售相关产品的柜台,我首先关心的是场刊,当然CD也不能忘。买了这两样东西后就进了剧院观众厅,终于。找到了座位,坐了下来,正厅内的灯光有些昏暗,本想看一下场刊,但实在是不适合,于是开始观察剧院,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德国的剧院,当然什么都新鲜啦,觉得整个正厅并不是很大,与上海大剧院相比要小多了,而且每一排座位的坡度也不是很大,庆幸自己前面没有人坐,哈哈。当时自己的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音乐剧啊.事先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一部德语音乐剧,而且还是一部在德国首演的作品,一部自己陌生的作品。此前一直认为会是一部英语作品或者是至少是自己熟悉的德语作品。为此我还特意再次看了大仲马的原著。序曲的乐声突然响起,说实话,那时把我吓了一跳,没想到音响效果如此的...呵呵。此之前听过荷兰版的三个火枪手的CD。虽然德语版重新对一些曲目进行了改编,删减与添加,但整体的框架还是没有变。好熟悉的序曲啊,但与荷兰版的风格还是略有不同,当时听下来觉得还是更偏爱荷兰版的。
演员与角色:说实话,其实在3M的一号演员阵容中,只有两个人的名字我是熟悉的——Pia和Uwe。其他人对我而言都是第一次,严格地说,他们俩其实也是,我虽然在CD里听过他们的声音,但现场还从没有经历过,更要命的是,这次Pia还在休假,所以只有Uwe一个人的声音对我来说是“不是陌生的”。 D’Artagnan : 那天是Marcus Hezel饰演的,不是Patrick Stanke. 但我觉得Marcus把D’Artagnan 演活了,就是一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我想如果大仲马能听到的话也一定会说,这就是我笔下的D’Artagnan啊!他的声音极富激情,不论是演唱还是对话,很有张力。给我印象最深的唱段:"Vater" 真的是满怀深情在唱,我得承认,我边听边感动,虽然没有掉眼泪,但这么说吧,已经在边缘了。 Milady de Winter: Pia去休假啦,所以就由Kristin Hölck出演Milady, 她原来是Anna王后的一号演员。觉得她的嗓音很是不错,也很有表现力,但她不适合Milady这个角色,觉得还不够“狠”,虽然没有机会看到Pia的现场表演,但听了CD后,给我的感觉是Pia就是Milady. 她的嗓音太有表现力,太有戏剧性的变化了,挺可惜,没有能在现场亲历。但话又说回来,从总体上来说Kristin还是把Milady这个角色演得挺到位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唱段:Wo ist der Sommer? 那是在最后,三个火枪手和D’Artagnan将她抓住进行审判的时候,那段是Milady的自我辩护,或者说是内心独白。很富感情,最后那三句重复的:Sag es mir! 听的真是叫人不得不动容啊...... Richelieu: Uwe那天的主教实在是没话说。一出场就把我震住了。那首 “O Herr“ 一开始是背对着观众演唱的。一身红袍,背景是个巨大的十字架,灯光随着乐声不断在变换颜色,红色和蓝色。Uwe用平静的嗓音开始了这首曲子,整首曲子其实是在向上帝做祷告,但那口气简直就是要和上帝平起平坐啊,呵呵(或许是歌词的原因)不过听起来让我感觉这是个很有野心的主教。在整部剧中主教有好多对话,他的唱段的风格相差非常大,“Glaub mir“是一首极富摇滚风味的曲子,而“Nicht aus Stein“ 则表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觉得在Uwe唱来都十分得得心应手,表现得也恰倒好处。第一次看到他的现场表演,对我而言就像在做梦一般。那第一句“O Herr...“ 一直萦绕在我耳际啊。那天反正我一直处于激动状态啦,哈哈。 Athos: Karim Khawatmi演的这个角色,那天Marc Clear不在。(为什么都挑我去的时候去休假啊!哎)知道Athos在德语版里有首新歌“Angel aus Kristall“, 论坛里的那些人一致说是首很棒的作品,特别是Marc在现场把它演绎的十分出色,把我弄的心里痒痒的.那天虽然不是Marc演的Athos, 但那首歌,先抛开演唱者不说,我想说,旋律确实很棒很棒,特别是一开始的那段前凑,简直把我的心给揪住了,不过这也得归功与剧院的音响效果。整首曲子的伴奏是全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因此,这首歌成了我最初最先喜欢上的了。表现的是Athos对Milady双重的感情,又爱又恨啊,歌词很不错,很有力量。Karim那天唱的时候很投入,也确实把我给感动了一把。后来再听CD,觉得Marc的嗓音和Karim有那么一点不同,前者的声音调子要稍高一些。许多看过现场并听过CD的人都说,CD里的这首歌与现场版相差实在太大,他们都喜欢现场的,觉得现场的Marc要比CD中的好上不知道几千几万倍,当然可能有些夸张,但明显觉得他们都喜欢现场版的。可惜我没有机会听到Marc的现场演唱,对此也不好做评价,但我不觉得CD里的这首歌有什么不好,同时我也不觉得那天Karim的Athos比Marc的差,至少在这首歌上不觉得。 Porthos & Aramis: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是三个火枪手,但在剧中,这两位没有单独的唱段,就只有在Paris和Eine für alle中有唱段(前者也只能说是对话),剩下的也就只有对话了,所以我很难对那天Tobias Weis和Mathias Sanders的演唱做什么评价,但就那首主题曲来说,绝对地没话说,一级棒,很激励人心的旋律和歌词,让我联想到LM里的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虽然他们俩的曲段不多,但他们的对话一样很有气势,很到位,特别是Paris里面,还有与Rochefort之间的对话,幽默,黑色幽默,有魄力,很有意思。这里要借用一下Uwe说的一句话,他说这部音乐剧是他和Pia合作至今唯一一部两个人间对话多于对唱的,呵呵。我想这也适用于剧中的其他演员。 Constance: 出演这个角色的一号演员是整个剧组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今年刚满18,还在学校上课呢,Sabrina Weckerlin. 不过第一次看的时候不是她,而是Mirjam Zipf出演的这个角色。我觉得她的声音很符合剧中的Constance的性格,在第二次看到了Sabrina的Constance后,我觉得还是Mirjam更适合这个角色,这个剧中的角色。相反 Sabrina给我的感觉更接近大仲马笔下的那个Constance. 剧中的 Constance 是个很甜美的女孩,一个需要被保护的角色;而小说里的则是一个更老练的,聪明的王后的侍女。觉得Sabrina的声音太成熟,不是那么符合剧中的这个Constance. 而Mirjam的嗓音给我的感觉很甜,很亮,似乎更适合来演绎剧中的这个Constance. Anna: 本该演这个角色的那天去演Milady了,所以Simone Geyer就接下了这个任务啦。我觉得她和Kristin的声音有点相似,不过她是个不错的王后。那首独唱的”Kein geteiltes Leid” 很是不错,当Ludwig对她质疑,疏远,并将她一个人留在教堂里后,Anna唱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一丝无奈以及渴望获得相互关切的愿望。说实话,她是个很不错的王后。 Ludwig: 国王在剧中没有唱段,只有对话,一个典型的受主教摆布的人物,直到最后才知道了真相,好在还为时不晚。Patrick Stamme的Ludwig由于角色的缘故吧,也没有办法做太多的表现。 Buckingham: Nikolas Gerdell的Buckingham在剧中的戏份也不是很重,有一小段和Anna 对唱的法语唱段,我愣是一个字也没听懂!不过好在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Rochefort: Cusch Jung的Rochefort和Ludwig一样,也是一个没有唱段,只有对话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在推动剧情发展方面要比Ludwig强多了。另外至少他还有持剑决斗的场景。也是一个受主教控制的人物。 James/Conférencier : 在剧中这也是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在这样一部有着不少对话的音乐剧中,旁白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而James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逗笑的角色,很有趣,只要一出场就能把大家给逗笑 Oliver Mülich的表演得十分出色,不过火,正正好好。
舞台布景和灯光:首先申明,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给我的整体印象很好,我想就其中的两幕具体说一下。第二幕开始后“Die Überfahrt”那一场景,那条船,说实话,到是没有给我带来太深的印象,但那一幕的灯光和舞台背景,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在暴风雨中的航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那雨点,感觉就像是真实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正厅,第二次在二楼看的时候,这一幕感觉更好,因为从上往下看,不仅能看清舞台背景的灯光,还有舞台地板上的“发怒的大海”,实在是有气势。还有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轰鸣的雷声——折断的桅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的一切太逼真,太完美了!另外一幕与上述描写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他们四个人驾马车赶回巴黎。一开始那辆马车实在是让我大跌眼界,觉得甚至有点“可笑”,呵呵,但是与背景,乐队一结合,让我觉得好似自己就置身其中一般。把那种紧迫的气氛表现得恰倒好处。
动作设计:在整部音乐剧中,持剑决斗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为了制造逼真的音响效果,所有的剑都是真家伙,呵呵。上半场Athos, Porthos, Aramis, D’Artagnan四人与Rochefort一队人之间的“斗剑”很有特色,只有在舞台最前方斗剑的双方是“正常的速度”,其他的都是“慢动作”,这让我立刻联想到LM里的“Second attack -- The final battle”场景中所有学生在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的一幕。心中暗暗觉得,3M中的这一幕有“不完全抄袭”嫌疑,不过“借鉴”得很好,也很有水平,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效果很不错。不过我还是最偏爱最后一个场景,当D’Artagnan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被国王任命为火枪手后,他们四人说着:Einer für alle, alle für einen. 然后一一出剑,四把闪亮的剑交汇在一起,被慢慢举起,这时灯光也渐渐聚在四把剑锋上,音乐渐弱,给我的感觉好极了!
总体感觉:大仲马的原著很精彩,很扣人心弦。这部改编的音乐剧基本上做到了忠实原著,但许多情节被简化,或是省略了。剧中只是以那条钻石项链为线索,直到它安全返回Anna手中告终。但在原著里,故事到这里才讲了一半。D’Artagnan一一把他的那三个好朋友找回来这一段在剧中基本上是被省略了。 关于人物的个性,D’Artagnan在原著中确实也是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男儿,不过更有头脑,做事考虑得更周全。觉得在剧中似乎就表现了他的一面。Constance给我的感觉简直完全和书中描写的是两种性格的人,不过对此我很能理解,确实是剧情需要。但这也就造成了剧中的Constance没有了个性... 有一点觉得遗憾的是,剧中除了Athos有一段单独的唱段外,Porthos, Aramis 都没有唱段,他们俩的形象,性格只能通过对话,肢体语言来表现,总觉得不是很突出,不够鲜明。我承认,D’Artagnan应该是故事中的正面一号角色,但这不是把另两个火枪手忽视的理由啊,有点为他们两个抱不平啊,呵呵 Milady在原著中是个为达目的,什么手段,计谋都能使的蛇蝎美人。绝对的反面一号女主角。不过在我看了整场音乐剧后觉得剧中的这个Milady似乎不是那么的可恶,到了最后我甚至对她同情多于厌恶,不知是制作组的人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总觉得Milady的那些唱段,那些歌词表现的不是那种恶,反而让人觉得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受害者。最大的一个区别,剧中是国王把火枪手的称谓加给了D’Artagnan,而原著中则是红衣主教Richelieu本身。不知是我天生喜欢反面人物,还是Uwe的缘故,对这个主教我就是一点也很不起来啊... 呵呵。 虽然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同,但这部作品总体上还是相当不错,很值得一看的。直到现在那张CD还是每天要为我工作一次 :P”
http://chinamusical.net/bbs/disp ... ID=10381&page=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