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罗茨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复制链接]

6

精华

568

帖子

1770

积分

牧场主

劳乌达团队团队长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2 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排书架,一堵墙那么大的一排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很多年前,我的梦想就是站在这样一排书架前,然后觉得世界是属于自己的。很多年后,我发现其实我真正翻阅的不过是其中的十几本书而已,而通常,它们也没有被放置在那个大书架上,大多散乱地扔着,在我随手就可拿到的地方。很多年,我一直断断续续地翻阅着它们,从来没有觉得读够,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漓江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之一。1990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平7.65元。现在看来,这样的价格便宜得让人羡慕了。

      1990年,那时候,我们是多么疯狂!我们找一切可以找到的书,白天,黑夜,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的,除了文学还是文学。这样的叙述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写过的文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过鞘焙蛭颐强梢砸蛭阅骋蛔骷业目捶ǚ制缍车妹婧於啵透颐窍衷谠谕吓淖┎畈欢喟伞?/font>

      我们游走在新华书店和图书馆,一个个像出没于南方的游击队员,如果发现一个不久前听说过的外国名字就相互转告,我们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书本成为第一和唯一的现实,我们互相批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创编自己的地下刊物,可惜当时的我们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也没有像《读书生活》这样的论坛。

     那时候,布罗茨基的出现,其震撼不亚于一条比基尼,我想说,他彻底改变了我个人对现代诗歌的理解。相信他同时也影响了当时正在写作的那一代中国诗人。虽然在布罗茨基以前,我们已经阅读了如艾略特、惠特曼、海明威、福克纳、塞菲里斯、埃利蒂斯、里尔克……等许多欧美作家的作品,但就我个人而言,《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就如同一本圣经。他那些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散文和令人信服的文学评论,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诗歌至今仍影响着我。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5月24日出生在列宁格勒,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15岁开始写作诗歌,也是那年一个冬日的上午,课才上了一半,他突然站起身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校门,自动退学的原因是由于“年幼,不得不受他人和环境的操纵而对自己产生的厌恶”,以及被“自由”和“那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无尽头的大街所产生的隐秘的快感”所吸引。正是他的那段经历,让我为自己的逃学找到了一个堂皇的理由,并为自己年少的冲动寻找了一个高尚的目标。

     所以很多年前,当我骑着28寸的自行车穿梭在这座江南小城时,我会想,曾经布罗茨基和我是一样的,他在若干工厂、锅炉房、试验室、医院的太平间打零工,随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苏联的崇山峻岭、沙漠荒滩、丛林沼泽里到处找矿。

     在24岁那年,布罗茨基被指控为“社会寄生虫”被判五年强制劳动,那时,他已无法放下他的笔了:“我在寒冷中长大,把手指缠上/钢笔的四周,以温暖手掌”。而32岁那年,他更是在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情况下被告知: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并且不由分说地将他塞进一架不知飞往何方的飞机,从此开始了不知何时为尽头的流亡国外的生活。

              所有可能失去的都已完全
              失去。但也差不多得到
              我的全部追求”

                    ——《一九七二》片段

      对布罗茨基来说,离开那个卡夫卡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值得快慰的事情。现实如此无聊又令人生厌,而政府忙于治疗战争的伤口,学校则充满了牛皮大话,平民在家中还需要时刻提防手执搜查证的人闯入内室……一切犹如一场变形记,而他终于可以离开了。

     布罗茨基无疑是二十世纪一位诗歌巨匠,但我首先惊讶的却是他的散文,如此完美!简直无懈可击。他的语言机智而内省,文风练达又复杂,无不体现着他孤傲、平稳、坚定的个性。无论是《小于一》,还是《文明之子》,或者是《诗人于散文》,尤其是他那篇《奥顿诗〈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析》。(布罗茨基曾自称,他用英语写作纯粹是为了使自己更亲近他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奥登。)在这篇评论文章中他用了三十六页的篇幅,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奥登这首诗。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终于明白,好的诗歌是怎样写出来的,而好的诗歌又需要怎样去阅读。这几乎影响了我以后的所有阅读和写作。

     我总是怀疑,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否同时也需要是一个超人,否则布罗茨基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热情和勇气将几乎所有的诗歌形式和体裁,都像鞋子一样都试穿了一遍?

     比如以《哀歌》为例,他写了很多以“哀歌”为题的诗,包括《几乎是一首哀歌》、《罗马哀歌》;其他标题和体裁如《牧歌》、《变奏》、《诗章》、十四行诗、十二行诗节、《六重奏》、无题、八行诗、三行诗节、圣坛诗(圣坛形图案诗)、夜歌等等,仿佛所有大师试过的,并取得成绩的形式和体裁,布罗茨基都要拿来试一试。

     至于风格,他更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深沉广阔,又可以轻松讽刺;他可以写得很日常化,也可以进行玄思冥想。在诗行的安排方面,他或工整严格,或长短不一;特别是在意象的采集上,从鸡毛蒜皮到海阔天空,从天文地理到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又都运用自如,甚至科学的意象一进入他的诗句也立即变成了一只只温顺的老虎。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布罗茨基那孤立的声音一直弥漫着。这种孤立的声音是他的总体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而在具体作品上,他的声音是安静的,他本人也似乎偏爱诗歌中安静的声音,也许这与他强调非个性化有关,布罗茨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诗中具有一切的回声”, “诗就是诗人的传记”,“诗就是其作者的自画像”。但他不仅在诗中避免用“我”,就是在散文中,甚至在自传性的散文中,尤其是在感情开始触动他的时候,也往往用 “一个人”、“你”来指代。他醉心于细节,醉心于具体描写,醉心于名词,醉心于发现,醉心于发呆和想象。  

     布罗茨基的作品注重处理熟悉的事物,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他的声音平稳安静,语调倾向于冷淡,词语、意象陌生而坚固, 不大惊小怪,也不多愁善感。

     他的诗歌甚至不要求起伏、高潮和出人意表的文字碰撞,准确地说,他是在诗中把这些东西压住,不对它们作耸人听闻的强调,我记得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布罗茨基的作品经常是从退潮的时候开始,而不是刻意去营造高潮。”  

             九月的第一天是星期二。  
             雨泼了一整夜。  
             鸟儿全飞回了南方。  
             我多么孤单,又多么勇敢。  
             甚至没有目送它们远行。  
             寂寥的碧空被击碎。  
             雨幕遮起了它最后一点湛蓝。  
             我不需要南方。  

                ——《献给奥古斯塔的新诗篇》片段

           

             洗衣妇桥上,你和我伫立
             如钟表的两条长臂在夜半时分
             拥抱,紧接着别离,不是一天,
             而是日复一日

                ——《洗衣妇桥上》片段

      最初的时候我喜欢布罗茨基的这些早期诗,接下来更加欣赏他那些《无乐的歌》,还有那些《言辞片段》里的诗作,什么叫“百读不厌”?我想这就是吧,也许这也就是所谓的诗歌的魅力。像一个老师一样,布罗茨基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生活和文学。作为二十世纪黑暗的洞察者和穿越者,他曾经问道:“哪种黑暗更加糟糕?是屋里,还是身外?”现在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布罗茨基病逝于纽约。俄罗斯的通讯社在报导他逝世的消息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这可以说是俄罗斯自普希金以来对一个诗人最光荣的赞颂。布罗茨基在谈到英国诗人W.H.奥登时曾说:“奥登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在我看来,布罗茨基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之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布罗茨基的遗孀发去唁电时说:“连接俄罗斯当代诗歌和过去伟大诗人作品的纽带断裂了”。事实上这条纽带岂止是俄罗斯的,而是世界性的,现在,它断裂了……
Te Deum laudamus!...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3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