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复制链接]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5 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9:02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罗威茨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茨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 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茨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茨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她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茨位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茨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誓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茨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茨,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茨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收益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笔者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9:1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4721/
再说“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玛特

  霍洛维茨1942年加入美国国籍,并曾多次表示不愿回到苏联。1925年只身去国之后,他的父兄,一死于古拉格,一自杀。这个故国,留给他太多惨痛的回忆。但1986年他还是回去了,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造访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的故居,还与睽隔61年的侄女重逢。这趟故国之行留下了影音资料-纪录片与唱片《霍洛维茨在莫斯科》。其中记载的,无疑可称为老人的天鹅之歌。
    我在这里曾以“感动”为题写了几句观碟感想。实际上,“感动”是容易而浮浅的,霍洛维茨此行,并不止于向祖国人民和我等提供“感动”这么简单。
    行前的协调、磋商主要是通过美、苏两国大使馆、外交部(国务院)进行的,此行的台面“意义”或可称为冷战缓和背景下美苏文化的交流。霍氏几度反悔,或出于健康原因,或为了计较一些希奇古怪的细节,比如在苏联期间下榻处的窗帘要有多厚(以便隔音)之类。稍不如意,霍氏就威胁取消行程。苏联方面也不是善茬,由于DGG派出大批人马随行录音,引起苏方不满,他们也威胁取消。多番讨价还价之后,包括满足了霍氏的种种要求,以及在削减录音队伍人数方面DGG作出妥协,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旅行才得以成行。但是在莫斯科的这场音乐会,风光的表象下,还是有个小岔子。为了抗议美国制裁苏联的盟友-利比亚,政治局委员们概不出席这场一票难求的盛会,留给他们的包厢里空空荡荡。
    有时我会想,老年的霍洛维茨到底愿不愿意让回去的这一趟成行呢?也许,所有的迁延、推托、斤斤计较和反复,都是为了表示一种姿态-抵抗,对“祖国”的抵抗。我们知道,他是以美国钢琴家的身份重登俄罗斯舞台的,摆明和苏联决然划清界限;与侄女见面,他说了,“你该来看我”,并自诩琴弹得比61年前离开时她听过的还要好,引得侄女含泪而笑,但我确信,他是可以不要这次珍贵、唯一的重聚的。侄女算什么?当年探姐的申请,还不是被拒绝了,以至留下天人永隔的遗憾。
    俄罗斯浸透在他的血液里面。妻子万达劝他不要在音乐会上弹奏斯克里亚宾升c小调练习曲,“太难了”。他马上说,这首曲子他不需要练习,并立即完美地背谱演奏了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祖国,他仍有作出“拒绝”姿态的耿介。苏联之行,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为“流亡者归来”和“王者归来”,之前的计较、推拒,就是为了显示,这二者都是他不想要的。如果世上还有柴可夫斯基与斯克里亚宾的那个俄罗斯,窗帘还用得着这么厚吗?甚至,根本就不用在鞋垫下塞着美元,仓皇离开。
    除了这张DVD,我不是很喜欢霍洛维茨。一方面我不太接受他那所谓“把莫扎特弹得象肖邦,又把肖邦弹得象莫扎特”的背离原典的风格-当然,象斯卡拉蒂、克莱门蒂一类技巧性很强的作品,非他莫属;另一方面是对他的私德有点心理障碍。但是,我十分欣赏他在时隔61年的归来中展现的这种富有尊严的姿态。我们这个国家一些当年同样无奈去国的音乐家(还有别的什么家),他们背负也许同样深的仇恨,但在廉价的“相逢一笑”中,都已“大度”地听其消泯。没有“拒绝”,没有“抵抗”,即使是对“祖国”,我也不认同这种无条件的原谅-因为,世界上没有孤立于政权之外的祖国。
    如果霍洛维茨活过1989年,能看到苏联国旗的黯然降下,也许他会更乐于重返莫斯科。因为,这次他可以不必冒着向贵宾包厢里的政治局委员鞠躬谢幕的尴尬。如果活过1989年,又重返俄罗斯,霍洛维茨当然无法成为索尔仁尼琴那样的良心标杆。但是,即便不是作为一位圣徒或王者,仅仅作为亲睹故国重生的游子,他的归来,无疑将更具象征性。
    某种意义上,对祖国的这种斤斤计较、半推半就,这种“抵抗”与“拒绝”,是出于更为深沉的热爱之情。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01

帖子

306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0-3-22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李斯特的维也纳之夜。。听得我全身发抖。
吹笛子的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7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