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历史传记读后感三题

[复制链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4 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三篇史传有的是网民原创,有的是扫描文件,但都不是电子书格式,因此读后感单独抄录。


《巨奸之死》


9日——12日读完了化夷作的网上史传《巨奸之死》。这篇文章叙述了抗战期间的六名大汉奸李士群、汪精卫、陈璧君、陈公博、周佛海、褚民谊的可耻下场:李士群死于汉奸之间狗咬狗的内斗,至为可耻;周佛海终于保住性命,在狱中了断此生,算是幸运;褚民谊几经哀求,从蒋介石那里讨得救命的手令,却在中途被盗,终于毙命。命运虽有不同,各自遗臭万年。


                                                                                                                                                                                 ——2001年3月11日日记。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17:05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评传》


读了6次,才把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读完,真切地领略到了金庸先生在史学上的精深造诣和不凡见识。


首先,《评传》对于明末的黑暗腐朽的政治、衰颓不振的经济、腐败虚弱的军事实力都作了评述,与旭日初升的清王朝比较起来,强弱之势,一目了然。


其次,对于明清之间的战和,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清朝虽强,力不足以亡明;明朝虽弱,措施得当,也可收复辽东,只因明廷君臣抱着“汉族至上”的观念,自高自大,一次次地放弃了休养生息和的机会,终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再次,作者对民众的愚昧、残酷心理也作了一番剖析。他承认人民的作用,但又借北京市民听信谣言,在袁崇焕行凌迟刑的时候争食其肉的悲惨例子揭示了人民性格的另一面。林佩芬在《天问——明末春秋》中写到这一情节,我见到以后,还觉得作者对人民怀有鄙视心理,现在才知道是我想错了。


最后,作者对袁崇焕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他虽比不上前代英豪,也堪称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作者也不回避对主人公弱点的描绘,尤其是斩杀毛文龙一节。林倜芬认为袁崇焕做得完全正确,但金庸却分析说袁崇焕在这件事上太专断,太横蛮了,埋下了崇祯皇帝对他不满的种子。


总之,读了这篇《评传》,确是获益匪浅。



                                                                                                  ——2001年12月13日日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17:07 | 只看该作者
《豫西趟将*录》


3月1日,读了《民间史记:“河南匪”——豫西趟将录》,深有感触。

乱世之时,匪盗横行,官府无策。像崔二旦、张巨娃这样的悍匪,杀人如麻,百姓遇上就是灭顶之灾;而老张屏、关老二身在绿林,却有仁有义,不害无辜,堪称义士、义军,对百姓而言实是大幸。百姓对义士感恩有加,是情理之中的事,并非如作者言是什么“怪事”。


土匪和义军的区别何在?在于是否扰民害民。义军无纪律,即是土匪;土匪成气候而纪律严,即是义军。我以前认为人数众多就是义军,是不对的。“老洋人”张庆众至三万,攻城夺地,与官军数度大战,声势不可谓不大,而滥杀无辜,劫掠城乡,究其根本,还是一伙土匪。

张庆是白朗部下,作者“大嘴”对白朗也颇有微辞,不把他当义军首领看待,不知何故。



                                                                                                        ——2004年3月3日日记。


*河南人俗称土匪为“趟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3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