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格拉底之死——抛一砖

[复制链接]

0

精华

9

帖子

27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8 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格拉底之死

公元前三九九年,迈雷托士、安匿托士、吕康三人代表雅典的民众,对苏格拉底提出了控告,罪名是:蛊惑和败坏青年,不信国教并引进新神。苏格拉底分别对雅典的民众和三名原告进行了答辩,并为其每一个罪名都提出了申辩。雅典民众最后还是以281票对220票宣告苏格拉底有罪,并判他死刑。
表面上看来,苏格拉底的死是因为雅典的民主政体。对雅典民主政体的了解,从公元前四〇六年对十大将的著名审判中就可以看出。十位海军将领因未能按惯例收回阵亡将士的尸体,受到雅典人民的控诉。原告方为置被告于死地,要求不必个别审判,而由人民一并表决。那天恰好是苏格拉底担任议事会值班主席,他以这一要求不合雅典法律为由拒绝将它提交法庭审议。然而第二天由另一人担任主席时,原告提议获得通过,十大将终于被处死。所以苏格拉底深知雅典的所谓民主,只要顺着民众的意思并向他们讨好,苏格拉底就不会被处死。但是他并没有改变自己一贯的作风或者说一贯的行为方式:说实话,求真理。
苏格拉底一开始就分出了两批原告:第一批是雅典的民众,他们从小就是听信诬告之辞,对他抱有偏见。第二批才是三名原告。苏格拉底深知第一批人的可怕甚于第二批人,他的申辩也是先从对第一批人的申辩开始。但是流言蜚语影响之深,令他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改变民众的想法。其实苏格拉底一直在进行着申辩——以他的实际行动,而一直以来也没能改变多少雅典民众的想法更何况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
在三十僭主时期苏格拉底没有死,却在民主时期雅典的民众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岂不是死在雅典的民主手里?

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一个表象。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一再说明,自己并不惧怕死亡,并且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归宿,因为一直在他耳边阻止他干不该干的事情的神并没有阻止他去死。在《菲多》中,苏格拉底甚至说道,哲人,“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P12)因为只有死亡,人更确切地说哲人,才能真正完整地拥有自己的灵魂。民众并不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只有他自己或者说只有他的保护神才能判处他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自杀!
德尔菲神庙的谶言说没有一个人比苏格拉底聪明,为此苏格拉底到处造访他人以寻求神的真意。他追问了政客、诗人、手工艺人以及许多的他人,最后他窥到神的真意:“唯有神真有智慧”,人的智慧是渺小的。作为一个爱智者,一个哲人,苏格拉底按照神的指示行事,追求真理,揭示他人的自以为智慧的无知。“神派我一个职务,要我一生从事爱智之学,检察自己,检察他人。”(P65)然而在荒凉的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无奈地发现在这个世界真理并不存在,民众也并不信仰真理甚至认为真理是会消弱他们的权力、破坏他们的流俗生活的。真理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在那个死亡后的世界里。那里有许多的好人,和他们相处,向他们发问;可以继续在那里检察他人,看谁智,谁不智自以为智;可以追求真理,享有无限的幸福甚至永生。
如是,苏格拉底向这个本该奖励他在普吕坦内安就餐的城邦告别了,而不会去考虑大众所想的关于花钱、损誉、儿子无依等等的问题。


哲学之死?

在《会饮》中,柏拉图通过歌颂爱神爱诺斯而寻找一种充满爱欲的生活方式,最后他在通过苏格拉底之口的第俄提玛那里找到了这种生活方式,那就是爱智慧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阶梯式的逐渐上升的爱欲生活:由爱一两个美的身体上升到爱所有美的身体,再上升到爱美的操持(即灵魂的美),再上升到爱美的种种知识,再上升到爱美本身的知识,最后上升到爱美本身。
爱诺斯是“充盈神”与“贫乏神”之子,是处在神与人之间的,是精灵;她使人和神有往来和交谈;她介于美好与丑坏之间,介于智慧与无知之间。作为生活方式的爱智(哲学),同样在智慧和无知之间,也是残缺的,它向往着整全。爱智(哲学)的生活方式是设定智慧的完善为目标,追求对美和永恒的充分把握。
而这样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在后来突然到来的阿尔喀比亚德的颂词里,苏格拉底俨然就成了那处在神与人之间的精灵,苏格拉底过着充满爱欲的爱智的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的死是否预示着苏格拉底式哲学之死?
苏格拉底在《菲多》中说又生可以转化为死,由死又可以转化为生。正因为有柏拉图,苏格拉底死后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才死而复生,不过以更加审慎、更加隐晦的方式复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柏拉图式哲人与民众之间的张力。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2#
发表于 2007-1-30 04:24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言死与生,实则言灵魂不朽,人死后经过哲学锤炼的灵魂才得自由,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感官力量的强大。生当如何,目下世人的思考多半也很现实吧,很好,因为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01

帖子

303

积分

candidate

潜行在边缘的罪恶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7-2-1 18:1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只有死亡,这样的哲学必然陨灭
耶和华创造了撒旦
人类便忘记了上帝的罪行
                         ——I am who I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11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