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之所以可恶,不仅仅因为有悲伤和痛苦存在,更因为它容忍了这么一伙人将悲伤和痛苦无限地放大,然后还煞有介事地揉成一个美学体系。在这个体系的熏陶下,所有敏感、低调的青年都试着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派湿漉漉的、雾蒙蒙的样子,并乐此不疲地故作忧郁、感伤,以至于终日渴望自己能蜷缩在某个角落静静地看着生命跟时间一块儿慢慢地腐败,而那腐败物中开出了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一切,都拜英式摇滚所赐!
什么是英式摇滚?
关于英式摇滚,我们有太多的误读。比如有人把英式摇滚等同于英国摇滚,也有人把听起来不那么重的摇滚算作英式摇滚,更多的人干脆把流行摇滚都称为英式摇滚。如果说前两种误读的产生情有可缘,最后那种一定会让英国人气得吐血。对于文化上向来趾高气扬的英国绅士来说,你可以不在乎他们的繁文缛节,却绝不可曲解他们充当门面的艺术探索。
好了好了,我们还是还英式摇滚一个名分吧。所谓英式摇滚,通常指Brit-Pop。Brit-Pop其实并不是一种音乐类型,而是某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一批乐队的统称。也就是说,Brit-Pop这玩意儿没有一种特定的供人辨认的形式,这些乐队的音乐可能是迥然各异的,但是他们之间又因为某种东西联系在一起,人们根据这原因把他们统称为Brit-Pop。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Brit-Pop的出现,而Brit-Pop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别着急,且让我娓娓道来。
缘起——从披头士到山羊皮
说到“英式摇滚”Brit-Pop,我们不得不提提英国摇滚。作为“文化正统”,英国人脑子转得可能没有机灵的美国商人快,但他们却善于把文化往深处挖。这便是为什么尽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已经被“猫王”推销到世界各地,但真正形成席卷全球的热浪却还是在披头士(The Beatles)成功攻陷美国市场之后。
毫无疑问,披头士正是Brit-Pop的鼻祖。在披头士的作品中,旋律永远是歌曲的核心,而歌曲的骨架则是清新简单的原声吉他。无论是分解和弦,或是扫弦切分,披头士的吉他都不会像大多数美国乐队那样给人以混浊的感觉,而且他们从不让编曲抢走旋律的风头,也愿意给大家制造愉悦舒服的听觉感受。受此影响,那种简单的、悦耳的、伤感的吉他流行曲便成为后世广大英国乐队模仿的基调,更成为Brit-Pop的主心骨。
当然,Brit-Pop的诞生决不仅仅那么简单,披头士之后,还经历了好几个潮流的起起落落,而且每一个潮流都直接或间接地为Brit-Pop提供了养料。“朋克浪潮”(Punk)提供了独立精神,“后朋克浪潮”(Post Punk)提供了阴晦低调的情绪,Shoe-Gazing(“自赏音乐”)提供了饱满的噪音......
在这些潮流中,有两支乐队对Brit-Pop的形成居功至伟。一支是The Smiths,另一支是大名鼎鼎的山羊皮乐队(Suede,原名The London Suede)。前者的功劳在于将吉他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后者则通过对低调、忧郁气质的充分展示让Brit-Pop初见端倪
附:经典唱片推介
The Beatles 《Revolver》1966
The Smiths 《The Queen Is Dead 》1986
The London Suede 《The London Suede》1993
世纪大战——Blur VS Oasis
话说,山羊皮乐队的出现让Brit-Pop初见端倪,但任何一种音乐形态或潮流的兴起都需要一个舞台,即所谓的机遇,而对于BritPop来说,再没有比“Blur VS Oasis”这场世纪大战更好的舞台了。
尽管同为Brit-Pop的代表人物,Blur 和Oasis却是两支风格各异的乐队。Blur更多地继承了Shoe-Gazing的吉他噪音和“新浪潮”(New Wave)的拓展精神,他们的作品听来形式较丰富饱满,并时常融入新鲜元素,而Oasis则是披头士式吉他流行曲的直系后裔,每一支曲子都听来清新悦耳。
导致两支乐队兵戎相见的原因是排行榜之争,其的导火索是1995年两支乐队的最新单曲同时发行。平时没少惹是生非的Oasis主脑Noel竟公然宣布希望Blur的两个队员死于艾滋病,而媒体的添油加醋更让这场排行榜之争演变成全球瞩目的世纪大战。
Blur的成名比Oasis早,早在1991年,他们便推出了一张博采众家之长的《Leisure》,可惜未获重视。两年后,他们推出了《Modern Life Is Rubbish》,好评如潮。此时,Oasis才刚刚签下唱片约,准备发行第一支单曲。不料,1994年,风云突变,就在Blur正为自己当年推出的极具突破性的新专辑《Park Life》沾沾自喜的时候,Oasis的处子专辑《Definitely Maybe》迅速登上排行榜第一位,风头盖过叫好不叫座的Blur。随后,排行榜之争进入白垩化阶段。Oasis于1995年推出的单曲在排行榜上输给了Blur,但旋即以专辑《(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打败Blur同日推出的全新专辑,并成为继披头士之后又一支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英国乐队。
表面上,这场世纪大战的赢家是Oasis,但Blur却也没有输。真正的输家是那些与Blur和Oasis同期出道的乐队。尽管他们也推出了不少出色的唱片,却因为大家过分关注“世纪大战”而遭到忽视。事后,大家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原来The Verve、Pulp、Sleeper 这些乐队的唱片一点不比Oasis和Blur逊色。
无论如何,通过Blur和Oasis喋喋不休的争吵和媒体乐此不疲的鼓噪,Brit-Pop终于成为继披头士之后又一股席卷全球的英国流行热浪,而这段时间内出现的多少跟Oasis或Blur有几分相似的乐队被统称为Brit-Pop。
附:经典唱片推介
Blur 《Park Life》1994
Oasis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1995
一支独秀——Radiohead
在“世纪大战”湮没的乐队中,低调的神经质的Radiohead无疑最为可怕,他们注定要超越甚至终结Brit-Pop。
1993年到1995年正是Brit-Pop最红火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Radiohead悄悄地推出了两张唱片,分别是《Pablo Honey 》和《The Bends》。1993年发行的《Pablo Honey 》与Blur同年推出的专辑相比无甚过人之处,却出了一首伟大的单曲《Creep》,其不插电版本更被奉为“英式摇滚”的“圣歌”。1995年推出的专辑《The Bends》风格介于欧美之间,既有符合当时Brit-Pop大潮的清新吉他,又有适合美国人口味的混浊的电声,成就较《Pablo Honey 》好一些。但此时的Radiohead众成员对于成名和不停地巡演流露出了厌烦的情绪,主唱Thom York甚至对自己的歌曲被大多数人认同而感到不可理解。
在这样一种情绪的支配下,1997年,Radiohead推出了一张远远超出当时大众感观承受力的唱片《OK Computer》。在这张构思巧妙的晦涩的唱片中,Radiohead背离了曾经在《The Bends》中配合过的Brit-Pop潮流,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超越。按照常理,这样一张唱片本来几乎不大可能获得认可,但出乎意料的是,早已厌烦了Oasis的人们对这张唱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夜之间,Radiohead成了世界各国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好事者甚至把《OK Computer》封为“宇宙最佳大碟”。
附:经典唱片推介
Radiohead 《Creep》(单曲,出自专辑《Pablo Honey》)1993
Radiohead《OK Computer》1997
何去何从?
在Radiohead不断地挑战自我的同时,原来的Brit-Pop阵营也在发生裂变。锐意进取的Blur继续往新专辑里填充各种新鲜元素;冷艳的山羊皮在玩腻了低调之后,为自己裹上了时髦的电子外套;The Verve则愈发宏大和迷幻......只剩下Oasis仍然一成不变地扫弦。结果,舆论上,Oasis成了顽固不化的代表,排行榜上,The Verve轻易将Oasis从冠军的宝座上拽了下来。
尽管诸多乐队的努力令大家对于Brit-Pop的印象已经突破了原先“世纪大战”时的偏狭,但这时的Brit-Pop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以Rap-Matel为首的Neo-Matel浪潮滚滚而来,彻底终结了闹哄哄的Brit-Pop时代。此后,Brit-Pop更多地只供惨绿青年顶礼膜拜。另一方面,以Coldplay为首的年轻乐队则试着改进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比如Coldplay在自己的专辑中掺入了大量的弦乐,而其模仿者Keane甚至让钢琴取代了吉他的传统地位。
话说回来,无论怎么变,Brit-Pop的魂——盎格鲁萨克逊人独有的忧郁和感伤——仍然鲜明地镌刻于那些乐队的音符里。而且,在每一个曾经被这残酷之美打动过的乐迷心里,这些靡丽的忧郁和感伤都将是一种绚烂的永恒。
附:经典唱片推介
The Verve 《Urban Hymns 》1997
Suede 《Head Music》1999
Coldplay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2002
转贴于 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3320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