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偉大長詩──但丁鉅著《神曲》
影響整個西方世界最偉大的長篇鉅作、
華文世界首部中文全譯本問世!
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與莎士比亞、哥德並稱西歐文學史上的三個世界級天才。艾略特讚譽但丁《神曲》只有莎士比亞全部劇作堪與比擬。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主任黃國彬耗二十餘年,完成中文翻譯及注釋,忠於《神曲》的原文體,以詩歌體呈現,並增加豐富又詳盡的注釋,是華文世界首部中文全譯本。並特別收錄多雷插畫136幅,及地獄、煉獄、天堂結構圖等,共計146幅圖。文圖並茂,印刷裝訂精美。海內外讀者企盼,余光中、彭鏡禧、李奭學等名家學者大力推薦。是尤利西斯全譯本出版以來,出版界最大盛事。
但丁歷時十餘年完成《神曲》,長達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的古典長詩,全書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三部分,主要故事為:但丁在黑林裏迷路,危急時獲維吉爾之助,跟隨他穿過地獄和煉獄,後來獲貝緹麗彩親自領導遊歷天堂,最後得見上帝一面。是魔幻、新奇、恐怖、驚險、智慧的奇境之旅。
●神曲--地獄篇
旅人但丁在黑林裏迷路,因聖母瑪利亞、拉結、貝緹麗彩之助而獲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搭救,隨維吉爾進入地獄,目睹各種受刑的陰魂,包括背判上帝的撒旦。
●神曲--煉獄篇
維吉爾和但丁穿過地心,走出地獄,在南半球攀登煉獄山,看一批批的亡魂升天前滌去前生的罪孽。煉獄的旅程將盡時,象徵人智的維吉爾把但丁交給象徵天啟的貝緹麗彩。
●神曲--天堂篇
到了煉獄山之頂,但丁隨貝緹麗彩飛升,一層層的穿越諸天,看上帝所寵的福靈如何安享天福;最後經恆星天、原動天到達最高天,藉聖貝爾納的禱告和聖母瑪利亞的轉求,在神思不能到達的高度蒙神恩眷寵,得睹凡眸無從得睹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自己的意志,也像均勻的轉輪,見旋於動日迴星的大愛。
作者簡介:
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5月底在翡冷翠(Firenze)出生,為長子。1277年娶傑瑪‧迪馬涅托‧多納提(Gemma di Manetto Donati),生二子、一女。但丁流放後,一直想重返翡冷翠,卻沒有成功,這個遭遇對他打擊很大,在作品至中深夜描寫流放之苦。1321年9月在拉溫納(Ravenna)去世。
但丁是義大利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他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托爾斯泰都屬於世界級的一流文學大師。但丁作品有:《新生》(Vita Nuova)、《詩歌集》(Rime)、《筵席》(Convivio)、《俗語論》(De vulgari eloquentia)、《帝制論》(Monarchia)、《書信集》(Epistole)、《牧歌集》(Egloghe)、《水土探究》(Questio de aqua et terra)、《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神曲》分三篇:《地獄篇》(Inferno)、《煉獄篇》(Purgatorio)、《天堂篇》(Paradiso)。
繪者簡介: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J),十九世紀的法國大插圖家,一百三十六幅木刻作品,盡展但丁原作的神韻,大大擴闊了讀者的想像空間;就所有《神曲》插圖而言,堪稱極品。在多雷的木刻中,看似簡單不過的黑白線條,竟然神乎其技,變化無窮,勾盡地獄、煉獄、天堂的神韻;要光就有光,要暗就有暗,要光暗之間的微明,微明就應筆而至;而且能隨時喚起驚怖、震恐、欣悅、崇敬之情和難以言宣的非凡之念、神秘之感,溫馨、細密、雄偉、壯麗,兼而有之;把觀者從凡間經驗的邊陲帶到另一度空間,叫他們魂搖魄蕩,嘖嘖稱奇。
譯者簡介:
黃國彬耗時二十餘年,完成首部由意大利文譯成的三韻體《神曲》中文全譯本,不但精確地曲達原詩精神,更輔以百科全書般的詳細註釋,幫助華文讀者領略前所未見的世界。
黃國彬,廣東省新興縣人,一九四六年在香港出生;香港大學英文與翻譯學士,英文系碩士,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香港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加拿大約克大學語言、文學及語言學系任教;曾在意大利翡冷翠大學進修意大利文,並研究但丁;目前為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兼主任。
譯者序:
《神曲》──上帝之曲
意大利詩人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hieri),於一二七四年與貝緹麗彩‧坡提納里(Beatrice Portinari)相遇。當時,但丁將近九歲,貝緹麗彩剛滿八歲。九年後,兩人再度相遇。這兩次相遇,只算是驚鴻一瞥(充其量是驚鴻二瞥)。然而就因為這驚鴻一瞥,但丁不由自主地受到愛情的偉力推動,寫成了名著《新生》(Vita Nuova)。在《新生》的結尾,但丁為自己許下宏願:「希望能歌頌〔貝緹麗彩〕;希望在此之前,這樣的歌頌沒有施諸任何女子。」這一願望,多年後終於形諸文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也許是數一)的偉大長詩《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但丁以意大利語創作《神曲》之前,當代的一位詩人兼學者卓凡尼‧德爾維吉利奧(Giovanni del Virgilio)用拉丁文寫信給他,勸他寫作時用拉丁文;認為只有這樣,才會揚名後世。但丁沒有接受卓凡尼‧德爾維吉利奧的建議,因為他熱愛母語,對母語有信心,認為母語不遜於拉丁語,也不遜於其他當代語言(如普羅旺斯語)。由於這一遠見和信心,今日的意大利人(以至世界的其他民族),才會有《神曲》這一偉著。
《神曲》成詩時,作者只稱為"Commedia"(但丁本人唸"Comeda"),原意為「喜劇」;"Divina"一詞,是後人所加。但丁何時動筆寫《神曲》,迄今仍無定論;大概始於一三零二年作者流放之後,也許在一三零四和一三零七年之間;成詩的日期,大約是但丁去世的一年,即一三二一年。作品稱為"Commedia",有兩大原因,但丁的《書信集》(Epistole)第十三封(致坎‧格蘭德的信)曾經提及:第一,作品與悲劇(tragedia)不同:悲劇始於喜而終於悲;《神曲》始於悲而終於喜。第二,悲劇的語言高華;《神曲》的語言平易。但丁創作《神曲》,除了要歌頌貝緹麗彩,也要寫人類的罪惡和救贖過程,「把活在世上的人從苦境中解放出來,把他們帶往福樂」。
《神曲》的情節,許多讀者已經耳熟能詳:旅人但丁在黑林裏迷路,因聖母瑪利亞、拉結、貝緹麗彩之助而獲維吉爾搭救,隨維吉爾進入地獄,目睹各種受刑的陰魂,包括背叛上帝的撒旦。然後穿過地心,走出地獄,在南半球攀登煉獄山,看一批批的亡魂升天前滌去前生的罪孽。煉獄的旅程將盡時,象徵人智的維吉爾把但丁交給象徵天啟的貝緹麗彩。到了煉獄山之頂,但丁隨貝緹麗彩飛升,一層層地穿越諸天,看上帝所寵的福靈如何安享天福;最後經恆星天、原動天到達最高天,藉聖貝爾納的禱告和聖母瑪利亞的轉求,在神思不能到達的高度蒙神恩眷寵,得睹凡眸無從得睹的三位一體;自己的意志,也像均勻的轉輪,見旋於動日迴星的大愛。
這樣的故事,何以能成為驚世的偉著呢?要在短短的前言盡道《神曲》之妙,無異要水文工作者用三言兩語盡描太平洋的浩瀚、深廣。當然,一定要概括言之,也無不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大詩人兼大評論家艾略特(T. S. Eliot),在《但丁》("Dante")一文裏綜述但丁和《神曲》如何偉大時,已經做了這項工作,而且做得比誰都好,叫喜愛西方文學的讀者擊節稱善:
『《天堂篇》並不單調;其變化不遜於任何詩作。整部《神曲》合而觀之呢,則只有莎士比亞的全部劇作堪與比擬。……現代天下,由但丁和莎士比亞均分,再無第三者可以置喙。』
一部《神曲》,竟「只有莎士比亞的全部劇作堪與比擬」;其分量有多重,就不難想像了。
(本文摘自《神曲》譯者序)
转自: http://www.best100club.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