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 本 民 族 主 义 的 形成

[复制链接]

0

精华

81

帖子

243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 本 民 族 主 义 的 形成


研究的视角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民族主义曾经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既扮演过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角色,也曾造成惨绝人寰的悲剧。在日本的历史上,民族主义同样起到过截然相反的作用,既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支柱,最终给包括日本民族在内的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 “大和民族”、“日本民族”等提法很少见诸书籍报刊,似乎民族主义销声匿迹,其实却不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却出人预料地兴起,严重阻碍了东亚区域的稳定、合作与发展。右翼势力宣扬的极端民族主义并没有太多的什么新内容,无非是皇国史观、神国观念和“大东亚战争史观”。似乎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观念却有一定的市场,大有蔓延之势。民族主义是制约区域化的重要因素。在区域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影响,对于认识右翼的极端民族主义以及东亚区域化进程的结症,消除障碍,推动相互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影响东亚区域化不仅有日本的民族主义,其他国家也存在同类的因素,不过,由于日本的大国地位,其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居主导地位。
伴随着苏东巨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尽管如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就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基本含义达成一致意见。
本文无意,也不可能给民族主义下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但为了研究的方便,需要对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加以界定。本文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中性概念,本身没有褒贬的意味,它只有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以后,才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情感、思潮和运动,主要包括民族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对它民族的认识以及对抗意识,在世界中本民族所处位置的确认以及对更高位置的追求。民族主义又是历史的产物,伴随着近代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碰撞也会产生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可以为民族主义提供营养,但不同于民族主义。换言之,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和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民族主义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以西欧为代表的原发型的民族主义,一条是以东方民族为代表的反应型的民族主义。从传统的民族意识转变为近代的民族意识,从近代的民族意识转变为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对传统因素进行扬弃,吸收现代成分,最终才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虽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一旦形成,作为一种思潮、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甚至长期沉淀在民族心理中,影响久远。
由于传统的民族意识不同,民族主义形成的契机不同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强度等有所差异,分别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认识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需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日本作为东亚国家,它的民族主义不同于西欧原发型的民族主义,属于反应型的民族主义。既使在东亚,同属于反应型的民族主义,但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也与中国有很大差别。

传统民族意识的成熟

在西欧,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断裂,日耳曼人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经查理曼帝国后,分为三个国家。欧洲主要国家的居民基本上都属于同一个民族。从文化背景上看,普世主义的基督教是西欧各国的共同信仰,存在着一个跨国界的罗马教皇。到中世纪中期,封建领主的势力远远大于国王,显赫的封建领主家族通过联姻等方式有时跨国界拥有领地。这些因素使得中世纪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不那么强烈。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亚诸国建国历史悠久,并且没有中断过,虽然同处于中华文明圈之内,都尊奉儒学和佛教,但已经逐渐将其本土化。因此,东亚各民族在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便于民族之间加以区别和产生民族意识。日本在早期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伴随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萌发。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在创立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要取得和强势文化对等的地位,使得日本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日本民族意识的形成大约在大化改新前后。众所周知的遣隋使递交的国书中,日本以“日出处天子”与隋朝“日没处天子”相对应,以及日本国名取代倭国的称谓,就是典型的事例。经过中世时期的发展,到近世时,传统民族意识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呈现出理论化、普及化的趋势。
国学是日本民族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学的宗旨是探寻、挖掘和弘扬日本固有之道。它首先确认日本的特性,具体而言,从契冲到本居宣长,研究日本文学的目的是要把文学从儒教和佛教的道德规范中解放出来,从中发现与他国不同的日本固有的精神。本居宣长依据记载日本建国神话的《古事记》,认为是神创建了日本国家,神的后裔自太古以来从未断绝,以现人神的形式君临日本,并以此作为日本与世界万国最根本的区别。日本固有之道是皇国之心。
其次,国学强调日本固有之道的优越,贬低和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契冲称朱子学者是偏儒,贺茂真渊进而批判儒学是有害无益之学,其弟子本居宣长则主张排斥汉心,尊奉日本古道。在国学者那里,虽然没有像对儒学那么严厉,但对佛教、兰学和天主教同样进行了批判。由此,国学确定了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本居宣长认为日本是世界万国元本大宗之国。
不仅国学,其他思想流派也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
神道脱离了神佛合习,经过了主张神道和儒学折衷而以日本诸神为权威的垂加神道,复古神道。日本学者认为,传统社会中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以慕夏思想为主,而且在江户时代,儒学是官方支持的正统思想,但是在儒学者中也出现了与国学者相似的趋势。山鹿素行就年轻时“不觉间以中国诸事为好,本国系小国,以为万事均不及中国,且圣人亦只能出自中国”的想法进行了自我批判,认为中国“自开天辟地以迄大明,天下易姓,垂三十姓”,只有日本“自人皇之初”至今“正统相继,未尝易姓”,因此四海之内没有可与日本相媲美的国家,日本才应该称为中国。
水户学的情况大致相同。即使是兰学,如信夫清三郎所说,有许多兰学者也是从对抗中华思想的目的出发而学习兰学的。
关于江户时代日本民族意识高涨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在于“‘领域国家”的成立”、“‘内空间’的均质化”和“‘想象的共同体’的自觉”。依田憙家教授所主张的江户时代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观点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角度。
以国学为例,概括地说,日本传统民族意识的特征有:①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民族的纽带;②把神话传说当作绝对的真实,宣扬日本神国论;③强调天皇的权威;④盲目的民族优越论和排外情绪。
传统社会时期,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大多有同上述日本人自我意识相似的内容,几乎所有民族都用神话解释民族共同体的起源,都在创世纪中把神作为自己的祖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外部世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农业社会的民族在内部没有能够将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现代经济联系,科学和理性的不发达限制了对自身起源的认识,在外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极其有限,因此民族意识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主观想象的成分。
虽然同为东亚国家,但中日传统意识有很大区别。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化大国,把有没有礼作为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由此形成了华夷之辩的民族意识,主要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日本作为弱势文化国家,缺乏值得夸耀的文化,选择了以神话传说为依据的国体优越论为民族意识的核心内容。华夷观念的民族意识一方面贬低其他民族,另一方面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大度,对“蛮夷”“来者不究,去者不追”。处于弱势地位的国体优越论的民族意识对外的对抗意识强烈。华夷观念的民族意识是大一统的思想,没有世界和国家的观念,代之以“天下”和“华夏”“四夷”,而日本传统民族意识虽然强调国体优越,但可以承认其他国家的存在,承认日本只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德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有不同国家的认识,最初认为世界由日本、中国和印度组成,后来认为由日本、中国和西洋组成。
这些区别对两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族主义的萌发

西欧民族主义的萌发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14世纪起,西欧手工工场逐渐发展起来,市民阶层要求打破封建割据,摆脱教会的控制,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思想文化方面,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切断了宗教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专制王权的民族国家。
东亚的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在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西力东渐的冲击,需要能够与外部抗衡的精神武器,只能从传统的民族意识中寻找。
18世纪下半期,俄国势力频繁扣关,林子平、本多利明等人敏锐地察觉到民族危机。他们提出了加强海防的具体方策,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是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上的阐述。
19世纪上半期,东亚风云更加紧急,亟需能够与之对应的思想。在当时流行的儒学、兰学等各种社会思潮都无法承担这个任务,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意识的国学和水户学一跃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理论。
水户学者会泽正志斋在《新论》一书中对世界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世界上分布着“万国”,当今如同中国的战国时代,值得认真考虑的强国除日本和中国外,有印度、土耳其、俄国、英国、法国等国,最应该警惕的是西洋诸国,它们军事技术发达,拥有宗教体系,割据一方,合纵连衡,势力扩展到全球,“欲将宇内归于一教”,称霸世界,日本自身也受到了威胁。会泽正志斋的这些认识基本符合实际,显示出了一定的现代性。但是,在日本以什么样的主体来应对外部世界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传统观念,以“记纪神话”为依据,宣布日本是“太阳升起之所在,元气开始之所在”,故为“大地之元首,万国之纲纪”,“照耀宇内,皇化所及远迩”,因此西欧对日本的冲击是“戎狄之道”与“神圣之道”生死之争,关系到“国体”的存亡。可见,会泽正志斋是用传统的民族意识应对现代西方的冲击。
1853 年培理来航开国后,民族危亡的危险变成了现实,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觉醒。吉田松阴坚决主张攘夷,划时代地提出了维持“三千年来独立不羁之大日本” 这一民族主义的目标。然而在为什么要维护独立的问题上,吉田松阴无法、也不可能用现代观念加以理论上的解释,仍然运用了“皇国史观”“国体论”,“尊皇” 和“维护国体”作为攘夷的依据。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尊王攘夷运动兴起。
上述这些思想可以称为现代民族意识或萌发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不仅有对外的作用,也有对内的作用。在幕末维新期,这种双重作用都有所体现。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对外攘夷,也形成一定的社会运动。但是,围绕如何攘夷,国内发生分裂,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严重对立,曾经是日本统一象征的幕府已经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失去了它的合法性,因而攘夷的对外任务转变为对内的任务,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天皇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国家的象征,尊王攘夷运动也演变为倒幕运动,并取得了成功,使日本避免了民族危机,实现了现代化的重大转折。
同时期中国也遭遇到西方的威胁,但是传统民族意识中强烈的文化优越感阻碍了中国对外部的认识,仍然把西方国家看作来朝贡的蛮夷,缺乏对抗意识,继续按照华夷秩序的方式处理变化了的国际关系,更没有产生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导致错失走向现代化的转机,也没有能够摆脱民族危机。

民族主义的形成

学术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西欧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从法国大革命可以看出,其民族主义是以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为基础的,主要反对专制王权,否认君主是全民族的代表,宣布民族内部的同质化——人人平等。这样,从理念上讲,民族主义有承认民族平等的可能性。
在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新政权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民族主义还没有成熟。当时,现代民族意识只在少数社会精英中存在,民族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即使在已有的各种民族意识中,有的是从拥有明确的疆界的角度界定民族,有的是从种族的角度界定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介绍和吸收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运用于对日本现实的分析。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依据天赋人权思想,不仅强调人的独立,而且也阐述了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并对皇国观念进行了一定的批判。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国粹主义鼓吹弘扬民族文化,其矛头主要是指向盲目模仿西欧的欧化主义,同时也主张国民主义,并非简单地沿用传统民族意识。国粹主义的提出和大受欢迎,使日本民族主义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史实表明,在日本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存在着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
但是,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明治政府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取代幕府掌握了政权的藩阀阶层面对着农民反抗、自由民权运动等广泛的社会反对,力图对社会进行整合,为自己的政权提供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政治体制、教育灌输等方式迫使国民的认同。这样,天皇成为日本民族共同体的表征,“皇国史观”、“神国观念”、“万世一系” 成为官制民族主义的核心,“一君万民”成为日本民族主义同质化的内容。
据有学者认为,日本的民族主义大体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最终形成,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的成就引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对外敌忾心最终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意识中的积极因素没有得到发扬,或者倒向了政府的意识形态,或者处于支流的地位。19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人论逐渐盛行,其中多数把“尊崇天皇”作为日本人国民性的主要特征甚至第一特征,反映官制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因此,倒幕运动的成功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来说,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从民族主义的形成角度来说,却是一个不幸。东方许多民族经过了以传统的民族意识反抗西方侵略的失败,逐渐对传统民族意识进行了扬弃,产生了民主性的民族主义。例如中国,经过用华夷观念对抗西方的屡屡失败,最终形成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而日本缺少这一课,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传统民族意识的缺陷没有暴露出来,相反被认为是正确的、有效的而毫无批判地固定了下来。

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的民族主义是早熟的,就其主流而言,是非科学的,缺乏民主的成分,存在着浓厚的民族优越论。在日本成为强国之后,这种早熟的民族主义的消极面日益表现了出来,一方面表现为对内的专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亚洲邻国的轻蔑和对欧美强国潜在的对抗意识。这些消极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了顶峰。尽管历经沧桑,至今它仍然沉淀在日本民族的心理中,不能适应区域化的历史趋势。遗憾的是,尽管中国在孙中山时期民族主义得到很好的改造,但是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受到欧美和日本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头等大事,民族耻辱感、对外戒备感和抗争感十分强烈,也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心态。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恐怕是阻碍东亚区域化的因素之一。与之相比,尽管近代以来西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相互之间也战争不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能够联合起来,其中恐怕民族主义的特点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因素。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宁一

0

精华

294

帖子

882

积分

knight

火枪队副队长

Rank: 5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7-12-30 12:25 | 只看该作者
抢个沙发座座,了解历史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8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