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尔加河,这条欧洲最大最著名的河流,哺育着苏联的儿女,孕育着苏联的文化。在20世纪,它丝毫不像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那么“静静”的,而是翻腾着汹涌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巨石,激荡着一切澎湃的思想。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世纪,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历史事件的纷呈迭起,使苏联这个长期沉睡的孩子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范畴,整个苏联社会都开始了崭新的思考,而这里笔者将要关注的是文学,这个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镜子”的意识形态,想必那个特殊的值得后人挂齿的世纪的文学定会给今人带来启发。
一、20世纪的苏联文学被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也许是苏联社会的动荡过于激烈频繁,也许是苏联作家深谙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可以这么说,20世纪的苏联文学与社会政治是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以下将结合作品分阶段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1、20世纪初——20年代末的新旧交替活跃期
此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种文学流派及文学样态并存,文学团体和流派的文学活动也争先恐后,暂且不谈作品的好恶,这一特定现象的本身何尝不是体现了当时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环境,各路行家也是跃跃欲试。如果一定要举例说明的话,还应属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最有说服力,这部以十月革命的前后时期为背景,生动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动荡与变化的宏篇巨著,深刻地体现了哥萨克社会——这个苏联历史变革中特殊阶层的矛盾与变迁,更可以看作是整个苏联社会政治剧烈动荡的一个缩影。
2、30年代初——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不可忽略的作品首推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同样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作品,毋庸置疑的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迫切要求。在社会主义草创和苏维埃政权初步确立的历史时期,是多么需要一位像保尔•柯察金那样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无畏奉献的红军战士来深入人心。可以想象,当保尔一问世,会引来多少崇拜者和仿效者,中国尚且如此,何况保尔土生土长的苏联,这难道不是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吗?不言而喻。
3、5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的百家争鸣时期
这是经“解冻”之后的苏联文学繁荣时期,作家们不仅开始总结前期的创作经验,进行“史诗化”创作,而且力求反映现实生活,进一步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史诗性长篇和以军事题材著称的“战壕真实派”均成果显著。他们无一不是从史实和现实中去挖掘题材,并力求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试图去探索作品更深更广的社会内涵,其中就包括了政治内涵。
4、80年代中期——世纪末的“回归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坛出现了罕见的发表作家遗著和解禁作品的高潮,这些对当时苏联国情采用暴露和否定描写的“禁书”,正是由于政治原因而无法进入读书界,因为它毕竟触动了领导政权的利益,违背了社会的政治需要。而此时的解禁及此类文学的“回归”也不同程度地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的恐慌,不能不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混乱与此类文学的泛滥有所关联,这些再次表明了20世纪苏联文学的政治色彩。
二、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数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整体上带有作者明显的阶级对立意识。
无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还是《这里黎明静悄悄》里的女兵,甚至包括《静静的顿河》里的哥萨克,他们无一例外都可以看作是无产阶级。尽管有的是先锋战士,有的是没有觉悟的盲从者,但因为他们都已经受过或正在承受不同程度的压迫,因而都有着潜在的革命性。
另外除了作为主人公的无产阶级外,一般作品中都会出现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压迫者,这就体现出作者明显的阶级意识,他们可能是沙皇政权,可能是地主或富商。就拿高尔基的《母亲》来说,这个母子二人与沙皇暴政英勇斗争的故事,矛盾的中心就集中在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与沙皇政权的残暴统治上,这实质也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的胜利则预示着沙皇统治政权的分崩离析,作者的阶级对立意识跃然纸上。
三、开始淡化对人生意义的寻求,转而强化对社会意义的诉求。
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在刚刚匿迹的十九世纪自然主义文学和二十世纪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我们看到了诸多作家作品都在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意义。自然主义最突出的影响体现在它冲破浪漫主义的樊篱,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倾注着作家对人生内在本质的探寻。而作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的英国,则出现了像萧伯纳、毛姆那样从各角度探索人生意义、探讨人性的作家。
而当我们翻开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作品,会发现作家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不断思考着社会“谁之罪?”和“怎么办?”这两个“伟大的问号”。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要数高尔基了,作为苏联作家协会的首任主席,他毕生都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并努力在作品中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相应解答。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就是通过主人公寻求光明的精神历程,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启迪着人们去憎恶旧社会,激发着人们去向往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