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使之函》解读一

[复制链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3 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合理虚构
——《信使之函》解读一

信是纯朴情怀的伤感的流亡。
……
信是自我扮演的陌生人的一次陌生的外化旅行。
……
信是一次遥远而飘逸的触动。
……
信是一种状态。
……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
信是心灵创伤的一次快意复制。
……
信是两次节日之间的漫长等待,信是悦耳哨声中换气般的休止,信是理智的一次象征性晕眩。
……
信是陈词滥调的一种永恒款式。
……
信是隐语者的游戏棒。
……
信是沟壑对深渊的一次向望。
……
信是情人间的一次隔墙问候。
……
信是懦夫的一次优雅的殉难。
……
信是畏惧的一次越界的飞行。
……
信是充作朝霞的一抹口红。
……
信是一次温柔而虚假的沉默。
……
信是初恋的旌旗。
……
信是时光的一次暧昧的阳痿。
……
信是待燃的疯狂的柴堆。
……
信是情感亡灵的一次薄奠。
……
信是内心的一次例行独白。
……
信是一次悖理的复活。
……
信是夫妇间对等守护的秘密。
……
信是无休止的爱情颂歌。
……
信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
信是对破败的一次不求甚解的钟爱。
……
信是叙述以叙述向所述事物的剥离。
……
信是一次酒中自刎。
……
信是一次警告:躯体应当休息。
……
信是一道仅供猜测的命题。
……
信是神话的封口。
……
信是一次合乎规范的侵略。
……
信是友情的说明书或者梗概。
……
信是人类生命的另一个首次,或者叫再生。
……
信是一次移动。
……
信起源于一次意外的书写。

这是一篇“用诗句堆砌起来的小说”。我这样把其中关于“信”的句子摘录下来,就真的成为诗了。以前只听说过散文诗,这应该叫做“小说诗”。
我不知道大家读完这些光怪陆离的文字后有什么感受,还是先来看一下书评。
《跋——孙甘露:绝对的写作》陈晓明
数年以来,孙甘露寥寥几篇小说灵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令各式各样的批评家一筹莫展;甚至令他的同行困惑不已。孙甘露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偏激的挑战者,他如此执拗的行走在词藻的世界里,对世俗生活不屑一顾,对传统的规章制度熟视无睹。一些华美的词句,流畅的叙述,明丽的情景,神出鬼没的人物,似是而非的哲理等等构成他小说的叙事。那些莫名其妙的祈祷、忏悔、梦呓和胡说八道居然被称之为“小说”,如果不是当代中国文学犯下的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么也就是当代中国小说完成的一次最尖锐的革命。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不管人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都有必要读一读孙甘露的小说,否则,人们不能说领略到当代中国小说的最险峻的风光。
……
显然《信使之函》是孙甘露的当然也是当代中国小说最极端的作品。这篇被称之为“小说”的东西,通篇由五十多个“信是……”陈述句式构成纲领性叙述,然后是无所顾忌的诗意描写和放任自流的奇谈怪论。孙甘露企图完全摆脱文化的和语言的整合背景,他把写作彻底改变为语调的游戏。意义中心被打破之后(更不用说故事中心),解放的语言在幻想界自由漂流。“信是……”被无限制运用,表明它没有任何明确限定的范围,“信”变得无所不是,无处不在,它愈到后来愈象是一道咒语,它为自己无止境(不可定义)“定义”所推翻。“信是……”无限制的重复,不仅表明存在物的不可限定,而且揭示了存在总是在追寻中迷失。“信”被定义的无限可能性充分证明“信”的定义根本不存在,因而“信是……”的背后,都留下了“信不是……”的空缺。信是作者的缺席,信是话语虚假的在场,信是历史死亡的补充与替代。
这是一个经典的评论,还有其他人的评论,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得到。我不敢妄谈评论,只是对这些文字做一些自己的解读。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2:49 | 只看该作者

很奇怪作者选择了一个“信”字。
作者的语句没有一个句子是可以理解的。
信是纯朴情怀的伤感的流亡。
……
信是自我扮演的陌生人的一次陌生的外化旅行。
……
信是一次遥远而飘逸的触动。
……
信是一种状态。
……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
这种句子,连诗都不是。因为诗至少还可以被人模糊的理解,而这些句子,除了看起来象句子外,主词信和是后面的竟然内容毫无关系,人无法理解,不知道某种专门吃文字的虫子是否会吃这样的句子。
如果作者是对某种精神意义的追求,那么他可以用意义作为主词,而说“意义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意义,而是用“信”这个词呢?
据我揣测,作者实际上是在寻找客在的意义,象水一样存在的意义,象风一样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主观上的意义。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信字,意思就是有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意义之水,意义之风。而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追风者,找水者。
什么是客在意义?物质产生生命,产生人类,人类产生精神。现在,把“人”这个中间环节取消,就是物质产生精神。相对于物质而在的精神,就是客在的精神。相对于客观而在的意义就是客在意义。
客在精神,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合理。因为精神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实在的东西。这就如同“主观物质”、“平面立体”这样的词语,是不合理的强制拼合。
客在精神仅仅只是一种说法。物质是具有潜在的可以产生生命的能力的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的)物质产生生命,这个“可以产生生命的属性(虚或、伊或属性)”,才是客在精神。物质可以具有虚或属性(从实在中来),伊或属性(从灭中来),但是它不能具有“精神属性”。“物质本身具有精神”,是一个唯心的说法。客观物质所具有的属性必须是客观物质自身阵营中的东西。
物和物的关系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物—虚或关系(精神)--物”。由于对于物质来说,虚或关系可有可无(磁铁的两极相互吸引,说成它们相互爱恋对方也未尝不可,只是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就被省略了,成了“物—物”。
这种省略,就如同把美容院简称为美院一样,是一种简称。在这里,美院本来就是美容院,只是在被简化以后,无法看出真实面目了,还以为是某美术学院。所以,并不需要去寻找美院和美容院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美院为什么能够美容?因为美院本来就是美容院,不然你还以为是什么原因呢?
可以这样说,物质是被高度省略了的虚或物,已经完全看不出半点虚或关系的痕迹了,要不是物质中能够产生生命,我们完全不敢这样去想象。一切东西本来就在虚或世界中。通常的东西,不过是在前面省略了虚或而人却又忘记了这个省略。事物的虚或关系被省略以后(就如同空被省略),就成了所谓的“完全客观的物质”。现在,将虚或关系补充上来,把“美院”再还原成为“美容院”,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了。
物质为什么能够产生生命?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潜在的虚或关系。我们不能指望被高度省略的那个物质(渣子)能够产生生命(平面人不能生孩子,现实人才可以),而是具有虚或关系(可以产生生命)的物质产生生命。当我们把这个潜在的虚或关系“可以产生生命”省略以后,就造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事物的省略形态(影子)和事物本身(实体)的对立。物质本来就是虚或关系中的物质,只是在被多次省略后,就不知所谓了。
“一切已经是了,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点雨滴都是虚或世界中的东西。已经是了,一切都已经是虚或世界中的东西了,这样才能够还原到虚或的世界之中。”(《形式与意义》)
一切都是省略,一切物本来就是虚或物,因此可以这样的说:
或是一块石头;
或是一根羽毛;
或是一个裂缝;
或是一次飘动;
……
“或(虚或)”这个词,读起来有些陌生,可以给它取一个熟悉的名字,如爱、石头,当然也可以叫做信。名字仅仅是名字,和爱、石头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如同人的网名一样,叫什么都行。
根据前面所说的命名方法,给或换个名字,叫做信,把或字替换成信字:
信是一块石头;
信是一根羽毛;
信是一次飘动;
信是一个裂缝;
……
再对比一下文中的一幕:
信是神话的封口。
……
信是一次合乎规范的侵略。
……
信是友情的说明书或者梗概。
……
信是人类生命的另一个首次,或者叫再生。
……
大家会发现,这两种句式完全是一样的。这不会只是巧合,作者一定是在思考什么。作者思考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在思考那个客在的意义。
信可以是一切,作者把信叫做信使,又进一步的告诉我们,信只是一个信使。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信使的主人,到底是什么。信派出了信使,信使却不知道信的内容。尽管他看见了信的内容,但是他始终都不能看到信的真面目。这道门槛始终无法被跨越。因此在这里,作者是将信当作生命背后的意识、精神(客在精神)。
信只是一次命名,这就是为什么作者选择信字,而不选择意义的原因。
信是一次悖理的复活。
……
信是待燃的疯狂的柴堆。
……
信是情感亡灵的一次薄奠。
……
信是内心的一次例行独白。
……
信是时光的一次暧昧的阳痿。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这里已经清楚地交代:道,其实也只是一次命名。这里的信和道好像有点相似。不过它们并不一样。道,可以说是对实或的命名,是瓦片、是泥土(每况愈下)。而信可以是感触,可以是情绪,信是一个虚或的东西,是客在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2:50 | 只看该作者

信是沟壑对深渊的一次向望。
……
信是情人间的一次隔墙问候。
……
信是懦夫的一次优雅的殉难。
……
信是畏惧的一次越界的飞行。
……
从语义上来说,假设这个“信”这个词是有意义的,有自己的概念规定。那么信是什么?
信是某种意义,但是作者说出来的都不是,他只能象指月那样,告诉人们月亮在那里,而信只是一个手指。信是平面图背后隐藏的那个三维物体(相信大家看过三维图片)。
诗人企图用列举(各种具体意义)的方式,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意义,又企图用无限逼近(精神)的方式,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意义,又企图用无限否定(具体情形)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意义。
信既是意义,又不是意义,信指向意义,却又无法到达意义。
那么可以这样说,这个主观意义的极限,就是客在意义,就如同无限循环的0.999……,最终指向1一样。
这个极限如何计算?作者还没有找到,它只能用无限的循环列举来表达。信围绕着意义转,却始终无法到达意义,因此产生了无休止的“信是……”。
给信取一次极限,就是客在的意义(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就是客在意义)。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走完了这个极限的过程,从个人主观转入到了客观实在之中。信和或之间,类似0.999……和1的距离。
作者已经触及到了“或(虚或)”这样的一个概念,我相信是这样的。只不过作者把它叫做信,两者的逻辑设置不一样。

信是一道仅供猜测的命题。
……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
信是心灵创伤的一次快意复制。
……
信是两次节日之间的漫长等待,信是悦耳哨声中换气般的休止,信是理智的一次象征性晕眩。
……
这是诗吗?我说是。为什么?因为它具有合理的意义。诗做成这个样子,也真是无话可说了。从表面上来看,它完全是胡编乱造,是意义的乱码,而实际上,它每一句话都合情合理,具有意义。这种张扬是合理的,而且是主题表达所必需的。
信是意义的源泉,作者领悟到了精神的深度,因此语句喷薄而出。因而才有这场词语的號饕盛宴,句式的时装盛会。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是虚构的,但是同时也要合理。象这样胡编乱造的句子,都有合理的依据,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写出胡编乱造的句子来呢?
你也许会问:既然是虚构,为什么还要合理,这岂不矛盾?我想这就像狼在吃羊的时候,先要编个理由。诗,再怎么天花乱坠的虚构,至少要读起来让人觉得好像很合理。
合理虚构,那到底怎样才叫合理呢?
一棵草,它从泥土中长出来,然后绽放出一朵花。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现在,一个人把这朵花摘掉,去掉它的叶子和带泥土的根茎,只把花朵给别人看,大家看到的就是一朵花,看不到花产生的叶子和根。虚构就是这朵花,它很奇特,很虚幻,是一朵奇葩。而合理就是根,虽然大家只看到花,看不到根,而实际上,任何一朵花,都是有根的,再奇的葩也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只不过这个部分已经被隐藏起来。
有根的花朵,才是有生命的花朵。诗如花朵,有合理的根的诗,才是有生命的诗。合理的虚构,才有生命力。我们看别人的诗句,都觉得好像是乱写的,而实际上任何一首诗,都是有实在的过程,只不过这些中间过程被诗人省略了。


信是一次合理虚构。信不是漫无目的信笔而去,也不是什么机敏的谬论,而是一次合乎理性的虚构,是对客在意义的一次虚构。
信是一次逻辑设置。信与信使,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逻辑设置,通过这个逻辑设置,来规定信的意义。
信不是语言过剩,而是殚精竭虑。可以看出,作者每一句话,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非“是由一些诗句强制堆砌而生成的小说”,也并非“语言的游戏”。
信并没有任何否定的意义,在“信是……”的背后,并没有留下“信不是……”的空缺,不是只是另一种“信是……”,“信是……”是永远的肯定,“信是……”是虚或的展开。
信是意义写作,而不是绝对写作。作者追求的是意义,而不是作品本身。诗是意义追求的终极形式,因此小说以诗的形式展开。
如果大家将我的意见看完后,再回头看文章,再和前面的评论对比,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当然,我并不意在批评什么,而是努力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1 01:3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