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很奇怪作者选择了一个“信”字。
作者的语句没有一个句子是可以理解的。
信是纯朴情怀的伤感的流亡。
……
信是自我扮演的陌生人的一次陌生的外化旅行。
……
信是一次遥远而飘逸的触动。
……
信是一种状态。
……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
这种句子,连诗都不是。因为诗至少还可以被人模糊的理解,而这些句子,除了看起来象句子外,主词信和是后面的竟然内容毫无关系,人无法理解,不知道某种专门吃文字的虫子是否会吃这样的句子。
如果作者是对某种精神意义的追求,那么他可以用意义作为主词,而说“意义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意义,而是用“信”这个词呢?
据我揣测,作者实际上是在寻找客在的意义,象水一样存在的意义,象风一样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主观上的意义。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信字,意思就是有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意义之水,意义之风。而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追风者,找水者。
什么是客在意义?物质产生生命,产生人类,人类产生精神。现在,把“人”这个中间环节取消,就是物质产生精神。相对于物质而在的精神,就是客在的精神。相对于客观而在的意义就是客在意义。
客在精神,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合理。因为精神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实在的东西。这就如同“主观物质”、“平面立体”这样的词语,是不合理的强制拼合。
客在精神仅仅只是一种说法。物质是具有潜在的可以产生生命的能力的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的)物质产生生命,这个“可以产生生命的属性(虚或、伊或属性)”,才是客在精神。物质可以具有虚或属性(从实在中来),伊或属性(从灭中来),但是它不能具有“精神属性”。“物质本身具有精神”,是一个唯心的说法。客观物质所具有的属性必须是客观物质自身阵营中的东西。
物和物的关系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物—虚或关系(精神)--物”。由于对于物质来说,虚或关系可有可无(磁铁的两极相互吸引,说成它们相互爱恋对方也未尝不可,只是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就被省略了,成了“物—物”。
这种省略,就如同把美容院简称为美院一样,是一种简称。在这里,美院本来就是美容院,只是在被简化以后,无法看出真实面目了,还以为是某美术学院。所以,并不需要去寻找美院和美容院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美院为什么能够美容?因为美院本来就是美容院,不然你还以为是什么原因呢?
可以这样说,物质是被高度省略了的虚或物,已经完全看不出半点虚或关系的痕迹了,要不是物质中能够产生生命,我们完全不敢这样去想象。一切东西本来就在虚或世界中。通常的东西,不过是在前面省略了虚或而人却又忘记了这个省略。事物的虚或关系被省略以后(就如同空被省略),就成了所谓的“完全客观的物质”。现在,将虚或关系补充上来,把“美院”再还原成为“美容院”,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了。
物质为什么能够产生生命?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潜在的虚或关系。我们不能指望被高度省略的那个物质(渣子)能够产生生命(平面人不能生孩子,现实人才可以),而是具有虚或关系(可以产生生命)的物质产生生命。当我们把这个潜在的虚或关系“可以产生生命”省略以后,就造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事物的省略形态(影子)和事物本身(实体)的对立。物质本来就是虚或关系中的物质,只是在被多次省略后,就不知所谓了。
“一切已经是了,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点雨滴都是虚或世界中的东西。已经是了,一切都已经是虚或世界中的东西了,这样才能够还原到虚或的世界之中。”(《形式与意义》)
一切都是省略,一切物本来就是虚或物,因此可以这样的说:
或是一块石头;
或是一根羽毛;
或是一个裂缝;
或是一次飘动;
……
“或(虚或)”这个词,读起来有些陌生,可以给它取一个熟悉的名字,如爱、石头,当然也可以叫做信。名字仅仅是名字,和爱、石头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如同人的网名一样,叫什么都行。
根据前面所说的命名方法,给或换个名字,叫做信,把或字替换成信字:
信是一块石头;
信是一根羽毛;
信是一次飘动;
信是一个裂缝;
……
再对比一下文中的一幕:
信是神话的封口。
……
信是一次合乎规范的侵略。
……
信是友情的说明书或者梗概。
……
信是人类生命的另一个首次,或者叫再生。
……
大家会发现,这两种句式完全是一样的。这不会只是巧合,作者一定是在思考什么。作者思考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在思考那个客在的意义。
信可以是一切,作者把信叫做信使,又进一步的告诉我们,信只是一个信使。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信使的主人,到底是什么。信派出了信使,信使却不知道信的内容。尽管他看见了信的内容,但是他始终都不能看到信的真面目。这道门槛始终无法被跨越。因此在这里,作者是将信当作生命背后的意识、精神(客在精神)。
信只是一次命名,这就是为什么作者选择信字,而不选择意义的原因。
信是一次悖理的复活。
……
信是待燃的疯狂的柴堆。
……
信是情感亡灵的一次薄奠。
……
信是内心的一次例行独白。
……
信是时光的一次暧昧的阳痿。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这里已经清楚地交代:道,其实也只是一次命名。这里的信和道好像有点相似。不过它们并不一样。道,可以说是对实或的命名,是瓦片、是泥土(每况愈下)。而信可以是感触,可以是情绪,信是一个虚或的东西,是客在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