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6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象征

[复制链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象征
第一篇 伊或与象征
1、我的通达
在藏佛里边,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灵童的师傅送给他一串佛珠,说:这是我送给你的佛珠。
灵童回答说:这佛珠本来就是我的。
在这里可以看到神秘主义的一些特征。在神秘主义中,我是通达的,具有神秘的通达力量。
我为什么具有通达的能力?那个佛珠为什么原本就是“我”的?其实原因就在于象征。灵童在藏佛中象征着整个的世界,一切东西本来就属于这个世界,那么一切东西当然本来就属于他。这种属于仅仅是象征性的,并不是真实的属于。
2、象征属于
我属于你,你属于我。
这是在诗中经常出现的句子,谁也不会觉得奇怪。热恋中的人更是能够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如果把这个问题摆在逻辑上来说,就有那么一点点荒诞了。
在逻辑学上,如果A属于B,同时B又属于A,那么A和B就是同一个东西。单纯从逻辑上来看,你属于我,我属于你,这样的句子是不合逻辑的。这就如同说“两根平行线有一个交点”一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两根平行线有一个交点的问题呢?
空间中的两根平行线,他们在平面上的投影可能是相交的。问题就在这里,一个精神领域的问题,不能拿到实在的领域中进行理解。
我属于你,这个属于,并不是真实的属于,而是象征属于。我象征性的属于你,而你象征性的属于我,是精神上的从属关系。
有的人,不是党员,但是他的思想已经是一个党员,有的人是一个党员,但是他的品德却不是一个党员。
这就是象征属于关系,一方面是象征性的,不是真正的拥有,而另一个方面,这个拥有是合理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从属关系。在意识领域,爱,恨等等这些关系中,都涉及了一个象征拥有。虽然在主观中,这种真实是象征的,但是对于人类的情感而言,这些象征性的关系是具有真实性的。
“象征属于”是生命的特有现象,生命是伊或之物,“象征属于”是伊或关系。
3、伊是
我是天上的一朵云。
这个是,是象征的“是”。
在文学作品中,我可以是一朵云,也可以是一棵树,还可以是一滴水。我的这种通达性,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根本保证。没有我的这种通达性,也就没有文学,没有诗歌,没有艺术。
我是一切,一切是我,这种是,都是象征的是。客观的是,叫做实是。主观的是,是虚或的是,简称或是。象征的是,是伊或的是,简称伊是。
什么是什么,现在有三个意义:实是、或是、伊是。
这些词语,看起来非常陌生,而实际上它们在日常的语言中早已存在,只是人们没有注意而已。
当语句中的是为实是的时候,虚或被隐含在词语中。
这是美。
美这个概念,就是虚或的概念。所以虚或实际上隐含在美中,没有明确的说出来而已。这是美(虚或)。
当语句表达的不是实在意义,而是虚或意义的时候,“是”就是虚或的“是”。
花是泪。
在这句话中,“是”就是“或是”,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就是:
花或是泪。
伊或概念同样在日常语句中存在。
当是为实是的时候,伊或被隐含在词语中。
这是食物。
伊或概念,是相对于生命而产生的概念。物质和食物的区别,就在于物质是客观的,而食物是相对生命而言的。生命是伊或的,食物是与伊或发生关系的物质,因此食物实际上隐含了伊或的意义。
这是食物(伊或)。
这是生命(伊或)。
当语句表达的不是实在意义的时候,伊或就转移到是这里,成为伊是,象征的是,成为一种虚或关系。
我是花。我是上帝。
这个是,是象征的是,也就是伊是。
白马、木马、马、海马,这些马如果省略前面一个字,都成了马,于是就有了白马非马论。实是、或是、伊是,如果省略了前面的字,就都成了是。只有将这些前提还原,才能够看到他们的真面目。
4、句群
所有的“是”,都是人的主观判断。词语和“是”发生关系,也就是和主观发生关系。
所有的词语自身都隐含着一个判断,词语能够与“是”发生关系,是因为它自身具有判断属性。词语自身都隐含着一个是,都隐含着人的主观规定。
在语句中,是语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语句都不是“是语句”。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任何一个是,都是由人(由心及物)发出的,所以“是”,在人心里。词语与是发生关系,也就是与人心发生关系。根据空物模式,是语句(由是及物的语句),可以叫做空物句群,这样的语句直接包含了人的判断。不涉及是的语句(由物及物的语句),可以叫做物物句群,这样的语句隐含着人的判断。物物句群,是空物句群的一个省略模式。他们最终都要和是发生关系。诗是一种特殊的句群。
5、语言的质感
色彩是光的质感。光给予光明,但是光同时也是介质,这种介质本身的质感(波长与频率),就是色彩。光有质感,万物才有色彩。很多时候,人们把色彩当作主观的东西,实际上色彩是对客观的反映。美是虚或的概念,而色彩并不是虚或的概念。
实是,或是,伊是,构成了语言的不同质感。实是包括肯定和否定,否定是相反的是。“或是”是主观的是(偏见、主观色彩、美丑)。伊是是精神的是(这本来就是我的,精神色彩)。不同的人写诗的语言的质感不一样,这和“是”的虚或成分是相关的。
光的不同质感叫做色彩,语言的不同质感叫做语言色彩。诗是有色彩的语言,诗是彩色的语言。光有光明的意思,给世界带来光明;光有色彩的意思,形成彩色的世界。是有判断的意思,表达是和不是;是也有色彩的意思,形成诗样的世界。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23: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篇 表象与象征
1、表象象征
地球是圆的,西瓜也是圆的,这两个事物会不会有某种关系呢?人们在形容魔鬼的时候,通常形容为“口象山洞,眼象灯笼”,口是圆的,山洞也是圆的,口和山洞有没有关系呢?这些想法是非常表面的,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但又不是没有关系,因为还是有点象,才会扯上关系。可以把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称为表象关系。
还有一些表面关系,非常的微妙。比如为什么我们看到阳光就觉得是在微笑?为什么我们看到下雨,就觉得是在流泪?天有阴晴,人有悲欢,为什么这么对应?这些表面关系也称为表象关系。
表象关系是一种浅层次的关系,虽然浅,但并非没有。虽然这种关系非常弱,在成立和不成立之间,但是作为一种关系,不是无中生有,而且还不可以缺少。越是若隐若现的关系,越隐藏了巨大的秘密。
首先是“表象”。人以表象的方式认识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一个事物,人首先关注的是“象什么”,而不是“是什么”。人天生就是以表象的方式认识世界,思维是在以后的训练中形成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认识事物,首先记住的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而不是细节。这与人的表象认知是一致的。
表象即心灵直观的形式。一个事物,是什么,由客观事实来决定。而一个事物,象什么,受心理和意志的影响很大。小孩子觉得太阳象一个棒棒糖,饥饿的人,可能会觉得太阳象一个面包。印象派画家,就是努力的表达这种表象的意志性。
有一种艺术叫做抽象艺术,就是把墨水泼在白纸上,让它自己形成各种形状。有的画家用抹布蘸上油漆,在地板上乱踩一气,然后让人欣赏。看的人各有所得,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眼睛、鼻子,有的人从中发现了裸女,有的人从中看到许多动物在奔跑。
一个图像象什么,主要是根据人的关注程度而定的。人最关注的是人。无论什么东西,哪怕是墙壁上的污点,看起来总觉得象人,这是天生的,人总是按照象的方式去关注对象。人对一个事物的印象,可能不是单一的象,而是各种象的一个混合。
人们为什么会按照象的方式认识事物呢?这和物质可灭是有关系的。可灭的世界是一个绝对开放的世界,是无条件开放的世界。在绝对开放系统中,一个事物可以转化为任意一个事物,因此一切都可以类比。事物通过和其他事物建立普遍的类比关系,从而产生该事物的象。正因为一切可类比,因而有了“象”这个概念出现。
表象的象,不仅仅是形状,同时是一种象征,表象象征着事物本身,象征着类比对象。在人的意识中,人的长相,就象征着这个人。眼如日月,在人的意识中,眼睛就象征着日月。
人时刻都用象征关系理解着事物。阳光和人的微笑构成一次象征,因此产生微笑的感觉。文如其人,就是字和人构成一次象征,将人的品质,传递给文字,然后再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品质和精神。
事物之间的表象关系,叫做表象象征。“太阳象乞丐一样收起最后的金子”,“云朵露出灿烂的微笑”,表象象征,在诗中大量出现,在艺术创作中大量出现。
表象虽然只是象,但是象什么,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人如果象猪,会很滑稽,还可能被当作非人类看待。
2、关系象征
象征是整体对整体的类比关系。
一个事物象征另一个事物,就是代表另一个事物,既然是代表,就必须是整体取代。
象征关系提出了一个整体对整体的问题。在恒定不灭的世界中,涉及宇宙总体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视野永远只能看到部分。同时涉及到主体个人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个人永远也无法脱离整体。这就是在不灭背景中所有理论必然遭遇循环悖论的根本原因。
在物质可灭中,部分不仅是部分,同时具有总体的一切要素。因此,整体对整体的象征,就为人们认识整体提供了一条道路。象征关系,提供了整体认识的视野。在象征关系中,宇宙作为整体和他的部分作为的整体是构成象征的,是大整体和小整体的关系。细胞的全能性,就是一个部分和总体的整体对应关系。任意一个细胞可以发育为一个个体,具有个体的全部信息。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里,部分和总体的关系,不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还有象征关系,即部分就是整体。
人的生死可以和宇宙的诞生死亡构成一个象征对应,人从小孩到成人到老人,可以和物质以及星球的诞生成长灭亡过程构成象征对应。
象征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可能,即从有限中得到宇宙浩瀚总体的性质的可能,从短暂中,得到宇宙漫长时间发展趋向的可能。每一个瞬间,在象征关系中都可以作为一个时间整体和整体的时间相对应,每一个微小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和大整体对应。
象征提供了整体对整体的视角,这个视角在其他的视角中是无法达到的,人类有理由为象征关系而感到荣幸。这个视角中,事物可以说是整体对整体,部分对部分,个对个,群对群,过程对过程,头对头,脚对脚的一个完美的对应。只有在这里,人们才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对齐了的世界。
3、西瓜与地球
我总觉得地理书上的地球和西瓜有许多神奇的相似,瓜蒂象南北极,瓜皮象地壳,瓜肉象地幔,红红的瓜瓤象地核。他们不仅在外形上很象,而且在厚薄的比例关系上,都非常的相似。真是令人暗暗称奇。
那么西瓜和地球之间,除了相似之外,是不是真的有着某种关系呢?
应该这样说,只有在绝对开放系统中,西瓜对地球这种类比才有意义。但象仅仅是象,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类比如同猜想、试错等一样,都只是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科学,科学要有实在依据。
“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类者也。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声音象雷霆,血脉象江河,毫发象草木。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草木欲秀......”
人象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构成象征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表象的。其次,人本是天地之物,天地人本是一体,那么天人合一也就不足为怪,这种表象的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象征关系虽然没有实在依据,但是在经验上依然经得起考验。象征关系既是又不是,具有征兆性,但是又没有确实的依据。也许用看相的这句话来形容比较好: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4、我的象征
关系象征,确立的是一种新的从属关系。人既真实属于这个世界(部分对整体),又象征属于这个世界(小整体对大整体)。
任何一个人都觉得自我是宇宙的坐标中心,自我的这个特性来自象征,自我是作为宇宙的“代表”而存在的,或者说是作为“宇宙之子”、“天子”而确立自我的意义。这个意义是象征赋予的,因为象征,主体取得宇宙的“代表”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23: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 精神与象征
1、象征活动
象征是意识形态建筑的基本元素。
精神、意识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不具有任何客在依据(大、小、长、短、轻、重、比例等),它们只能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
远古的图腾崇拜,所有的神话童话都和象征关系有关联。在意识领域,在文学、诗歌、绘画中,象征关系大量存在,并成为人类文明世界的一个根本特征。
教堂的建筑做成尖顶或者圆顶,并非利益最大化,而是一种崇拜心理和敬畏心理,而这些形式的根源是象征,对天的象征,对苍穹的象征。
象征为自己立碑。金字塔是一个象征之塔,象征着权威,象征着生命的复活,象征着人与宇宙的关系。与那些构成金字塔的石头一样,所有文化活动,实际上构成了象征的石头,这些石头共同筑起了人类文化的金字塔。
2、艺术•形式•象征
艺术即唱歌。
艺术容不得半点概念性的东西,我们不能说音乐是对生活的抽象,而好象更应该说,艺术就是唱歌。
唱歌是什么意思?
唱歌是精神活动。先有精神活动,然后再有艺术,再有审美。人写诗,首先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需要,然后才是一个审美活动。
艺术是精神的象征活动(宗教活动除外)。艺术形式只是精神象征活动的一个外壳(具有审美意义)。
通常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源于模仿,这种说法比较幼稚。艺术不是起源于模仿,而是起源于象征。模仿和象征的区别在于,模仿以形式为目的,而象征以意(精神)为目的。物质不是目的,精神才是,这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信仰
信仰是对主词缺失(灭之物)的供奉。虽然物质灭了,不见了,但是我们依然要将他当作存在,这就是信仰。
主词不在了,所有的宾词都只能象征的表达主词,而谓词就是象征关系。人深刻的理解着这些象征关系,并认为,这种深刻的关系应该由象人一样的主体来执行,他就是神。世界以象征的关系示人,人以象征的形式领悟神。
心灵通过象征得到自身的表达,我转化为神。神通过和人的象征,而取得人的形象。人通过观照神,获得人作为主体的意义。我活在人的世界中,人活在神的世界中,神活在我的世界中。我、人、神被象征连接起来,形成象征的世界和象征的主要活动。
主体不在了,就用精神来补充。神不是这个世界的多余,而是这个世界的补充,是这个缺失主体的世界的补充,使这个世界看起来很完整。灵魂是肉体的补充。神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不可或缺的。世界缺失了主体,我就是这种主体意识的补偿,我不是主人,我是代主人(主人=缺失部分+现存部分)。
信仰是对可灭主体的祭奠。主体灭了,信仰产生了,象征产生了。至此,象征关系,这种无根无本的关系,无来无去的关系,得以显现自身的奥秘,呈现出他的真面目。
第四篇 结语
木乃伊象征着古老的王国,象征着灵魂的复活。伊或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
诗是象征的信息传递与解读。整个的诗,都是在传递象征的信息,都是在解读象征的关系,以象征的方式,在理解这个世界,在认识这个世界。读诗如读人,这应该是第一原则。
审美活动、象征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两大内容。情感,爱是生活(不是娱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4#
发表于 2007-8-7 13: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2

帖子

186

积分

habitant

Rank: 3

5#
发表于 2007-9-1 19:35 | 只看该作者
谈一个与本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最可怕的是具象与抽象的脱节。比如十字架象征耶稣,但如果具象与抽象脱节,那么它也就成为了吓唬人的工具,西方文明也垮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23: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起时 于 2007-8-7 01:22 PM 发表
学习了.......................

谢谢,你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2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为荒谋 于 2007-9-1 07:35 PM 发表
谈一个与本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最可怕的是具象与抽象的脱节。比如十字架象征耶稣,但如果具象与抽象脱节,那么它也就成为了吓唬人的工具,西方文明也垮掉了。

这个问题很严重哦.文化是这样的,语言也是这样的,抽象与具象脱节,造成一片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09:52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对虚或一词的通俗解释。
虚是虚幻,或是或者。虚和或结合在一起,就是虚或。
虚幻是主观的,或者是客观的。虚或这个词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兼具有双重身份。“一个不属于客观的实在就是主观。”
或不仅是或者。或也可以是肯定和否定的根源。作为根源的或定,它是肯、否背后的判断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6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