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 精神与象征
1、象征活动
象征是意识形态建筑的基本元素。
精神、意识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不具有任何客在依据(大、小、长、短、轻、重、比例等),它们只能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
远古的图腾崇拜,所有的神话童话都和象征关系有关联。在意识领域,在文学、诗歌、绘画中,象征关系大量存在,并成为人类文明世界的一个根本特征。
教堂的建筑做成尖顶或者圆顶,并非利益最大化,而是一种崇拜心理和敬畏心理,而这些形式的根源是象征,对天的象征,对苍穹的象征。
象征为自己立碑。金字塔是一个象征之塔,象征着权威,象征着生命的复活,象征着人与宇宙的关系。与那些构成金字塔的石头一样,所有文化活动,实际上构成了象征的石头,这些石头共同筑起了人类文化的金字塔。
2、艺术•形式•象征
艺术即唱歌。
艺术容不得半点概念性的东西,我们不能说音乐是对生活的抽象,而好象更应该说,艺术就是唱歌。
唱歌是什么意思?
唱歌是精神活动。先有精神活动,然后再有艺术,再有审美。人写诗,首先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需要,然后才是一个审美活动。
艺术是精神的象征活动(宗教活动除外)。艺术形式只是精神象征活动的一个外壳(具有审美意义)。
通常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源于模仿,这种说法比较幼稚。艺术不是起源于模仿,而是起源于象征。模仿和象征的区别在于,模仿以形式为目的,而象征以意(精神)为目的。物质不是目的,精神才是,这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信仰
信仰是对主词缺失(灭之物)的供奉。虽然物质灭了,不见了,但是我们依然要将他当作存在,这就是信仰。
主词不在了,所有的宾词都只能象征的表达主词,而谓词就是象征关系。人深刻的理解着这些象征关系,并认为,这种深刻的关系应该由象人一样的主体来执行,他就是神。世界以象征的关系示人,人以象征的形式领悟神。
心灵通过象征得到自身的表达,我转化为神。神通过和人的象征,而取得人的形象。人通过观照神,获得人作为主体的意义。我活在人的世界中,人活在神的世界中,神活在我的世界中。我、人、神被象征连接起来,形成象征的世界和象征的主要活动。
主体不在了,就用精神来补充。神不是这个世界的多余,而是这个世界的补充,是这个缺失主体的世界的补充,使这个世界看起来很完整。灵魂是肉体的补充。神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不可或缺的。世界缺失了主体,我就是这种主体意识的补偿,我不是主人,我是代主人(主人=缺失部分+现存部分)。
信仰是对可灭主体的祭奠。主体灭了,信仰产生了,象征产生了。至此,象征关系,这种无根无本的关系,无来无去的关系,得以显现自身的奥秘,呈现出他的真面目。
第四篇 结语
木乃伊象征着古老的王国,象征着灵魂的复活。伊或的世界,是一个象征的世界。
诗是象征的信息传递与解读。整个的诗,都是在传递象征的信息,都是在解读象征的关系,以象征的方式,在理解这个世界,在认识这个世界。读诗如读人,这应该是第一原则。
审美活动、象征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两大内容。情感,爱是生活(不是娱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