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7 20:09
|
只看该作者
想我们所认识的东西"当习以为常的印象不断重现,破坏了我们对宇宙的观感之后,诗
就重新创造一个宇宙"诗证实了塔索那句大胆而真实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
号,唯有上帝与诗人0",,诗人是不可领会的灵感之祭司;是反映出/未来0投射到/现
在0上的巨影之明镜;是表现了连自己也不解是什么之文字;是唱着战歌而又不感到何
以激发之号角;是能动而不被动之力量"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显然,在这里雪莱挪用了柏拉图的/迷狂说0"然而,与柏拉图相比,雪莱对诗人祭司地
位的合法性似乎并不那么自信,这反映在/未经公认的0(unacknowledged)这个限定成分之
中"从本质上讲,诗人的确如柏拉图所说是上帝的代言人和宇宙的立法者,但这个崇高身份
的合法性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得到认可"这就涉及到了柏拉图磁石链最后一环的观众或
读者问题,因为诗人的最终目的是把神谕传播给观众,从而才能够使诗歌的教化功能得以发
挥"否则,不仅教化之说无从谈起,甚至诗人的迷狂表演也会沦为滑稽的闹剧"但恰恰是在
这个关键问题上,雪莱远远没有柏拉图的自信"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当雪莱写下/诗人
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0这一句话的时候,他可能多少感到有些沮丧"
但浪漫主义诗人的精英心态使他们不会轻易就放弃成为立法者和先锋的冲动"事实
上,当雪莱认为诗歌所创造的是一种别样的/人生0!所构筑的是另一种/世界0的时候,他就
已经放弃了在现实世界及其庸众中为诗人的立法者地位寻求认可的努力"因此,在后来的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言0中,雪莱就明确宣称,他的诗歌不是/直接宣传社会改革0,他所
面对的理想观众也不是引车卖浆者之流,而是/诗歌读者中的精选阶层0:
我们颇有理由设想:当代的伟大作家们都是我们社会情况一些始料不及的巨变!或
巩固这些变革的公共舆论之战友和先驱"心灵之密云正在发出它集合起来的电火,制
度与公共舆论之间的均衡方在恢复或者行将恢复",,让我借此机会来承认:我具有
某苏格兰哲学家有声有色地所称的/改造世界的热情0,,然而,如果认为我以我的诗
歌只致力于直接宣传社会改革,或者说我自以为我的诗具有人生哲学的理论体系,那就
大错特错了"我并不厌恶教诲诗,,然而,我的目的一向仅是要使诗歌读者中的精选
阶层(themoreselectclassesofpoeticalreaders)的最细致的想象力熟识美德善行的美好理
想"我深知,非到人类的心灵都热爱!能赞美!能信仰!能希望!能容忍之时,理论的德行
原则都是在人生大道旁的种子,徒给无心的过客践踏成尘,虽则它们会替它长出幸福的
果实"
在此,雪莱就明确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0:诗人的确是促成社会巨变的/先驱0,但他
们对社会变革的介入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扩大一小部分精英读者群的想象力来实现的"
具体而言,/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0就不能被解读为/直接宣传社会改革0的/教诲诗0"虽然
雪莱的确/具有改造世界的热情0,但是,他所真正意图改造的并非当下的现实世界,而是少
数精英(选)阶级的精神和道德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在5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6一书中巴特勒也有深刻的分析"巴特勒明
确指出,年轻一代浪漫派/把读者定位在社会等级次序中最高档的那个狭窄范围以内"早时
候的作品是为全人类及民族而写的,现在的作品不管有多么激进都是面向精英阶层的,用雪莱在5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6的序言的话来说,面向的是-诗歌读者中的精选阶层.0(178)"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他们把读者定位在所谓/精选阶层0之时,年轻一代浪漫派就已经
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反叛行为在本质上是审美的,而非政治的和社会的"
二!未来主义与审美乌托邦
既然艺术在本质上是/作为立法者的诗人引导少数精选读者所进行的想象活动0,那么
艺术所关切的终极目标自然而然地就投射向了未来,而不是当下现实世界"于是,未来主义
(futurism)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浪漫派审美先锋主义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审美乌托邦
在雪莱的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麦克甘(JeromeJ.McGann)指出,雪莱的先锋主义
思想在他于1820年3月写给皮可克的一封信中表露得非常清楚:/我的戒指上刻着一句意
大利箴言)))-Ilbuontempoverra..)))美好的日子终究会来临"0
雪莱终身都戴着这枚戒指,而其上的这句箴言在麦克甘看来/可以被认为是他诗歌的总
纲0(118)"在/心之灵0一诗中,雪莱也提到一则/圣哲0的圣言:/现世有如荒芜的/花园,他
们要为未来而斗争,/好将这乐园大地的草莽开垦"0麦克甘指出,雪莱在这几行诗里面所
表露出的先锋主义思想与其在/从哲学的观点看英国议会改革问题0(dAPhilosophicalView
ofReformd)中的政治观点以及在/为诗一辩0中的美学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心之灵0中,雪
莱告诉我们,当下现实的意义就在于它/葆存!哺育和呵护着0一个美好的/未来0"在/解放
了的普罗米修斯0的第3幕第4场中,/时代的精灵0(dTheSpiritoftheHourd)也以一种/天使
般的梦幻0口吻向普罗米修斯和亚细亚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麦克甘指出,雪莱的这种未
来主义倾向虽然/展示了其自由主义和社会革命的意识形态)))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之中是
进步的(因而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0,然而,这些/思想却基本上仍然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形
态而已0(121)"这里所谓的/意识形态0就是一种面向一个美好未来的乌托邦构想"在这个
构想中,个体生命在现实世界所遭遇到的悲怆和失落被热情洋溢的未来主义蓝图所冲淡"
在/阿童尼0的第52节中雪莱写到:
/一0永远存在,/多0变迁而流逝;
天庭的光永明,地上的阴影无常;
象铺有彩色玻璃的屋顶,生命
以其色泽玷污了永恒底白光,
直到死亡踏碎它为止")))死吧,
要是你想和你寻求的人一起!
到一切流归的地方!
在这几行诗句中,雪莱所要表明的是:现实是阴暗!流变和无常的;只有/一0才是永恒
的,只有/天庭的光0才是/永明0的"因此,诗歌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就不是当下现实,而是未
来"因此,麦克甘总结道:/雪莱的未来主义不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模式(amodelforhuman
life),而是某一种人类生活的某一种榜样(anexampleofahumanlife)0(123)"这也就是说,雪
莱的诗歌及其个人生命本身仅仅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非常审美化的人生模
式"但这种模式却并不具有现实政治和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可实践性,因而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审美先锋思想"三!诗化生命与审美表演
当浪漫派诗人将人生目标投射向一个美好的!然而是虚幻的未来的时候,对于他们来
说,当下现世的人生就其现世的凡俗性而言必定是难以忍受的"然而,浪漫派诗人是不甘心
被动地承受这种凡俗性的"如果能对此岸进行某种革命性改造,那么,现世人生不仅可以成
为展现彼岸世界的舞台,甚至有可能拥有与彼岸人生同样的/灿烂的星斗0"
那么,如何对凡俗的此岸进行革命性改造呢?这就是在生活领域中发动审美革命,通过
对生活的诗化来剔除凡俗人生中的凡俗性"这种/诗化人生0的结果就是将个体生命演绎
为一出极其壮丽!极富魅力的审美表演"通过这种表演,浪漫主义诗人为人类生活树立起了
一种特殊的/榜样0"对于雪莱和拜伦,这种诗化人生和审美表演最为典型地体现为他们那
广为传诵!然而却是被极大地误读了的所谓革命生涯之中"
众所周知,雪莱和拜伦对于19世纪初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革命运动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和支持"许多研究者根据这些表面材料便断定,雪莱和拜伦与华兹华斯不同,是真正的革命
家"这个观点在我国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更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巴特勒对/拜伦
式英雄0分析道:
这些英雄专横孤傲,喜怒无常,不见容于社会,时时为某种内心深处的犯罪意识所
困扰,一举一动都仿佛是当代幻想的典型产物,,通过把英雄从司各特的历史背景移
植到今日的战场,拜伦表明在现实世界里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即使如此,就英国公众
而言,他的反叛的海盗倒也无伤大雅,因为他挥舞大刀的地方远离赞成自由平等的法国
人,离英国外省的请愿者和破坏机器者当然更为遥远了"同时拜伦的反叛也缺乏哲学
意义"它被抽空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在那时期的文学中可以说是相当引人注目"以思
想空洞的语言描写一个具有革命潜能的形象当然不会使有财产的公众惊慌失措"(185
-186)
巴特勒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拜伦式英雄有多么惊人的壮举,他们也/不会使有财
产的公众惊慌失措0,因为这些英雄只是作为艺术先锋或审美精英而存在的,他们都远离了
真正的社会革命"他们挥的大刀只是舞台表演的道具,根本不具备现实意义上的杀伤力和
破坏力;这样的英雄只是舞台上的演员,根本不是现实世界中的革命者"因此,当我们把雪
莱和拜伦定位为/积极浪漫主义的革命诗人0的时候,恐怕没有能够注意到其/积极0姿态后
面的审美表演的欲望"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那就是雪莱和拜伦为何将其表演的舞台
选择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尤其是希腊?这就涉及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亲希腊主义
(philhellenism)"雪莱研究专家霍尔姆斯(RichardHolmes)认为,雪莱的/希腊0一诗代表着/英
语世界之中亲希腊主义的经典表述0,它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0一样,也/几乎完全是耽于
幻想和神秘主义0的产物(678)"麦克甘也指出,有的研究者)))如卡麦隆(K.L.Cameron)将
希腊革命视为神圣同盟的解体标志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希腊革命在本质上所真正代表的是
/土耳其帝国解体的开始,以及主宰世界历史的欧洲帝国主义体系)))大英帝国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之最终形成0(125)"所以,雪莱和拜伦的/亲希腊主义0倾向在本质上都代表着他们对/某种人类文明的乡愁般向往0"而这个所谓的/人类文明0不是别的,正是以希腊为
源头的西方文明本身"在/希腊0一诗的/序言0中,雪莱其实已经将这个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了"拜伦的亲希腊主义倾向更是众所周知"但与雪莱对希腊文明的神往相比,拜伦的亲希
腊主义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情感形式(emotionalforms)"这种情感形式既体现为外在的实际行
动,也体现在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绝望和悲怆的情绪"在拜伦的思想中,希腊并非我们所认为
的是一个值得援助的弱小民族,而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一块具有诗意的栖息之地,一
个理想之邦)))只有与此相对之时,当代文化和政治现实中的弊病才能够得到衡量和判断0
(McGann126)"
因此,与指向未来的未来主义倾向一样,缅怀过去的亲希腊主义也充分体现了雪莱和拜
伦的审美先锋思想:/理想之邦0不在现实之中,而在于某个/诗意的栖息之地0"诗人的目标
就是一方面以诗来为这个仅存在于未来的/诗意的栖息之地0立法,另一方面则以诗人自己
的诗化人生和审美表演来对抗现世人生中的凡俗性和不公正性"但是,表演毕竟不等于实
践"雪莱和拜伦短促的人生,在审美意义上不能说不壮丽辉煌,但留给/精选0的观众的也仅
仅是几声叹息"
四!审美先锋与政治先锋的比较
综上所述,在雪莱和拜伦身上,卡林内斯库所说的浪漫主义审美先锋思想得到了完美的
体现"浪漫主义的审美先锋思想中虽然也有着美好的社会-政治承诺,但是由于坚持强调
诗人高高在上的精英身份和艺术具有独立的革命潜能,浪漫主义诗人们其实已经放弃了真
正的社会革命使命"他们的革命姿态在本质上仅仅是一种沉醉于审美想象之中的审美表演
而已,或者说,是对真正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审美化"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卡林内斯库的/精英主义-反精英主义0模式不是对浪漫主义
审美先锋思想的准确描述"由于审美先锋派坚持/艺术具有独立的革命潜能0的主张,从而
将/革命0范围限定在审美领域内,于是也就放弃了在实践层面发动社会革命的可能性"因
此,浪漫主义的审美先锋思想在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这从雪莱对诗人和读者的定
位就可以得到明证"但是,/精英主义-反精英主义0的模式虽然不适用于审美先锋派,却是
对政治先锋派的精辟描述)))后者关于/艺术应该服从于政治革命的需要与要求0的主张将
审美先锋思想予以了政治化改造,从而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艺术家领导者的身份,又祛除
了艺术家固有的自恋情结"这种从审美先锋派到政治先锋派的转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创造社后期的转向中得到非常典型地体现"对这个个案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另一方面来
进一步认识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思想的本质"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只能作简单的概述"
众所周知,早期的郭沫若对于雪莱的艺术思想!尤其是浪漫主义的天才论和自我表现论
是十分倾心的"然而,到了创造社的后期,郭沫若就开始系统地从政治先锋派的立场出发来
清算其早年所奉行的浪漫主义审美先锋思想"在/桌子的跳舞0和/文艺家的觉悟0等一系列
著名的文章中,郭沫若阐述了审美先锋与政治先锋之间的区别,同时又指出了从审美先锋到
政治先锋转化的内在合理性"比如在/文艺家的觉悟0一文中,郭沫若分析说:
本来从事于文艺的人,在气质上说来,多属于神经质的"他的感受性比较一般的人要较为锐敏"所以当一个社会快要临着变革的时候,就是一个时代的压迫阶级把被压
迫阶级凌辱得快要铤而走险,素来是一种潜伏着的阶级斗争快要成为具体的表现的时
候,在一般人虽尚未感受得十分迫切,而在神经质的文艺家却已预先感受着,先把民众
的痛苦叫喊了出来,先把革命的必要叫喊了出来"所以文艺每每成为革命的前驱,而每
个革命时代的革命思潮多半是由于文艺家或者于文艺有素养的人滥殇出来的"
在此,郭沫若从生理学的意义上阐述了艺术家成为革命先锋的内在可能性,从而也就认
可了艺术家成为精英分子的可能性)))这与圣#西门和雪莱从想象入手来界定诗人命定的
先锋使命有相似之处"然而,与雪莱和拜伦专注于在一个辽远而虚幻的审美空间中充当审
美先锋的精英思想不同的是,郭沫若及其创造社同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改造了浪漫主
义的精英思想,从而又为创造社后期文艺思想注入了反精英主义的元素,从而凸显出了审美
先锋派与政治先锋派之间根本的不同"其中,冯乃超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
在1928年8月的/冷静的头脑0一文中,冯乃超明确表示他不同意梁实秋所持的/浪漫
主义文学是革命的文学0的观点,而是认为浪漫主义在本质上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
个性主义无限膨胀的产物,它只是一种个人理想主义的梦呓,不能等同于追求现实社会革命
的革命文学"冯乃超写到:
个人主义是Romantique的意识的反射,理想主义是他们求解放的学理"这里,他们
的反抗是无目的的挣扎,理想是彼岸的神秘的幻影"他们里面的斗士,不论怎样的威风
凛凛,但是,时代的限制的围墙是这样的坚牢,对于人类解放的伟大的历史任务,他们卒
不能获得了必要的钥匙"Romantique或许是孤独的巡礼者,或许是情热的异端者,他们
的寂寞和悲愤)))也许是崇高的心情)))是深刻不过的,然而,他不追求它的社会的根
据,却在头脑中制造最高的审判官"
他们也有发见民众的,然而,只发见他们的厌世精神,不能发见他们的历史的责任"
他们的文学提出了许多的问题,然而,答案只悬在心灵的渺茫的世界里",,他们对于
社会的不调和拼命地抗争了,然而,他们却没有摆脱什么羁绊"
他们的无限的乡愁只能寄怀中世,罗马,超自然,加梭力教,或夙命去"他们的主观
主义可以发展到革命,破廉耻,独断论,反动等一切的事情身上的自己中心主义,,浪
漫主义文学家可以赞美革命的热情,然而,不能理解革命的现实"
冯乃超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雪莱和拜伦身上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审美先锋和精英主义
思想的最好批判"这种批判同时也表明了政治先锋派的立场:艺术家具有成为社会革命先
锋的可能性,但只有在他/发见民众0和对/革命的现实0予以关注的时候,他才能够从精英主
义的审美先锋转化为反精英主义的政治先锋"
综上所述,雪莱和拜伦的乌托邦主义思想和精英主义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
投身于社会革命实践的政治先锋派,他们因此也担当不起所谓/积极浪漫派0的美誉)))不
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但是,本文无意对审美先锋派和政治先锋派作出价值评判,本文想
指出的是,从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意义上来看,审美先锋主义思想由于强调在一个
封闭的私人化审美空间中的想象自由,从而放逐了个人对现实政治的关怀,于是便从客观上促进了审美与政治分离"也就是说,它从另一个方向推进了贡斯当(B.Constant)式的现代自
由或伯林(I.Berlin)式的消极自由"而后期创造社所代表的政治先锋派思想则恰恰因其对
人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的诉求,积极倡导了全社会成员对政治事务的普遍介入,进而促成
了积极自由之政治模式在现代中国社会的生长"因此,两种不同的先锋派思想实质上是与两种政治现代性模式共生在一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