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2 10:57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本帖的回复:
叹气~~~我越发怀疑清朝皇帝篡改中国历史的可能性了
我原先就很好奇
如果中国人千百年来在物质上就那么极端困苦,那怎么发展文化?
反正,清朝的社会经济是不发达的,这么看来,什么康乾盛世,弄不好生产力在中华历史上排倒数
作者:【银钩回来了】
偶现在也这么觉得了
资料的话,欧洲人看明代基本是通过门萨多的《中华大帝国史》以及克鲁斯的《中国志》,几乎都是以盛赞的笔调来描述中国的各方各面;而看清代,则往往通过马戛尔尼等的行记来看待,具体可参见佩雷菲特先生的《停滞的帝国》等书,单从名字已经看出些端倪了。
清的原文偶找不到了,当初忘了存,后悔ing……以下是两篇文的相关摘录:
第一段:
“ 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亲眼目睹了满清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潜书》,里面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可见所谓的“康雍乾”,其实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他们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相当痛苦的.
经康熙、乾隆"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使中国多么落后贫穷,引用马的副使,斯当东一句吧“贫穷得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被人捡去吃” “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在康熙四十年的社会经济评价就是"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这康熙40年是"康乾盛世"中中国最富有的时期.因为"除战后恢复性增长以外,从康熙中期开始,中国的人均GDP持续下滑"
所以到乾隆时,英国特使发现中国"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大部分人全年只有一件衣服穿","我怀疑以前传教士(指明末传教士)的传记都是编造出来的"要知道乾隆可是特意让英国特使去参观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地区呢.
明末西方传教士还在赞扬中国物产极为丰富,物质生产能力远胜欧洲.而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乾隆时期的出使日记中却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第二段:
“马戛尔尼回程“纪事“
在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强调:“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
东方与西方在这问题上是不同的。“在欧洲,不论是波旁王朝还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无关紧要;君王完全与西班牙人或那不勒斯人**。“汉诺威人一旦掌握英国王权,他们就不再是德国人了。相反,亚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
鞑靼人说笑话总以汉人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鞑靼王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赫脱南发现“地位最低的鞑靼人,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
巴罗记下了别人对他说的一段心里话:“圆明园内年轻的王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王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鞑靼语比这要高尚得多。他不仅答应给我识字课本和书籍,而且还要亲自教我。“
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京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鞑靼皇帝
在热河,**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满清是靠互相支持的两大系统来控制帝国的:一是司武的鞑靼世袭贵族,二是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汉族文职官员。我们这批英国人在鞑靼中心逗留时,对这种延续了3个世纪的奇特现象比别的游客更印象深刻。
马戛尔尼接见过一个名叫博达望(音译)的年轻鞑靼贵族,帽子上饰有红顶子和双眼花翎,他自豪地谈到了本朝的来历。按他的说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后代,蒙元征服了中国,并统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被明朝推翻。同马戛尔尼一起被宴请的鞑靼亲王都是各部落首领,他们都能招兵,称之为“旗“。
满洲贵族打仗是爱用弓。马戛尔尼写道:“当我告诉他们,欧洲人已放弃了弓而只用枪打仗时,他们显得十分吃惊。乾隆爱用的武器也是弓。“在奔驰的马上射箭,比下地放枪更加令人激动。高贵的武器打高贵的猎物。猎人与猎物的运气是相等的。
在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强调了鞑靼这一方面:“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
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满请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在马戛尔尼们眼中,什么盛世,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中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
这些,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说得很详细。马戛尔尼们戳穿了满清的盛世神话,在天朝皇帝和文人们的盛世颂歌震天响的时候,认为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偶实在无法对所谓的康乾盛世报以太多好感,单是国内资料已经证明它只是上层人的盛世,而底层人们苦到妇女无裤可穿的地步,这算哪门子的盛世?
作者:【咱家是猫】
可见掩盖真相真的是可以实现的一种罪恶
这也是我主张用现实换位思考历史的原因之一。
既然历史资料都可能是完全假的,把百分之百的信任放在那上面再得出经验实在太冒险了。而人的心理活动思维习惯,千百年并无太大改变,这个只要看过现实主义古典名著的人都可以知道。
再者,就是完全没有利害冲突的那一方所写的历史相对最接近真实。
清朝别的不说,光养那几百万八旗子弟的钱就是沉重的社会负担,任何国家如果有那么一大群人,甚至一个阶层不事生产却世代消耗资源财富,对整个国家拖累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作者:【银钩回来了】
历史只好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待吧
就好像考古,只能从残片中慢慢的修复,而原貌是很难达到的……
停滞的帝国偶是好不容易找到了,笑,粗略翻了一眼,感觉他们写清宫廷的设施用了非常华丽的修饰词,也颇具赞许——如乾隆宫里有世界上最好的路等等;而民间就有褒有贬了,苏杭他们还是有那么一点赞许感的,但其他地方,比如写拉纤的人,就非常直白的说他们吃虱子也津津有味。而清的乞丐也不多,跟明的描述不同,清没有明朝那种特定的大房子供给大米,英国人说中国人干着一些非常痛苦的活路来维持最低生计,乞丐则多为麻风病人……总之清贫富分化是相当严重的,八旗是养了一群没有任何价值的懒汉,而所谓的康乾盛世实在是一个属于上层人的病态盛世。难怪别人要说清是泥足的巨人不堪一击了,唉……
作者:【咱家是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