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我认为雨果不曾打算写短篇小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写法不能用在短篇的,他是在找字写的,他很难将自己的作品写得凝练些。还有一点就是,雨果和德国的歌德很类似,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要大部大部作品地发表,他们要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像马尔克斯描述七代故事的《百年孤独》。
16.书一多,吸收反而愈少,书少呢,反而得到的更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观点。我一下看俄国的,一下看德国的,一下看法国的,我开始觉得自己这样做,简直是在糟踏自己,或像叔本华说的: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或许我连这个资格都没有),我这是在滥读!我很清楚这一点了,我寻找出路,我不能被书本砸了。然后我找到余秋雨老师的一些文章,他说要专心读一本书,然后加以了解,千万不要扮作博览群书的才子,又要寻找有关读物来加深理解,到自己接近完全吸收或大部分吸收,这才叫读书。我一下领悟啦!但是,我在想我天性这么差(这是你们都知道的)而且耐性也并不十足,还是说说我今天下午看着《托尔斯泰传》吧。不知是罗曼·罗兰还是翻译家的关系,这名传的晦涩程度不亚于亚力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啊。所以,我怎能专心读这一本,了解这一本呢?
17.我相信大家都会联想到我肯定很喜欢看人文书籍,否则我是不会像个开演讲的,在这里指指说说。确实如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一再用来引证我的观点的房龙博士,其他的呢,当属约翰·梅西啦,我也关注名人自传等的(不过名人很少自己立传),我看泰戈尔的童年,家族啦;我看《歌德谈话录》啦,其实我喜欢文学之余,我也喜欢对他们的生活细节,铁事等等感兴趣的,只是我总是忘了拿来引用,或更诚实的说法,我不懂如何引用。不过我就是喜欢这样写,我是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多属空洞无物,幼稚之至的,但我坚持写,坚持想,是为了有那么一天,我的观点也存在着独特的一面,也存在着不错的看法,所以我才坚持这样做的。
18.我尝试为我读过的名著作笔记,但是我很茫然,我不懂如何下笔。至多我挥挥笔杆,写写故事情节罢了,其他就真的...或说,我懂,但我不懂表达,我觉得自己最了解的作品是果戈理的《死魂灵》,其实应该是果戈理的艺术手法,但我不懂表达出来,不过我一写作,我就仿佛知道果戈理所教给我的。那么,我的笔记是怎样的呢,就是一些生字。我尝试看着书的时候,旁边放了一本笔记本,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但是多数都摘句罢了,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们要问我"老兄,你谈这些跟外国文学什么屁事啊,你要写心情记事,麻烦滚到你的blog去吧!"我说,我想如果有位作家的笔记本可以出版,让我瞧瞧,那么会不会增加或改变我的笔记能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