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王的愚蠢(论简单化思维)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2 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下午的文言文上得质木无文,学生昏昏欲睡,面对着这么一片长长的文言文,真是言者昭昭,听者昏昏。最后五分钟,终于将完璧归赵上完了,问了个问题,事前也就想好了答案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完璧归赵?”学生回答是因为秦王的愚蠢和蔺相如的有勇有谋。此等答案四平八稳,并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但是不知是哪里来的一股意气,我否定了学生的答案。
为什么秦王一定是愚蠢的?我并不反对蔺相如的高明。但是这需要用秦王的愚蠢来衬托么。我无意指责什么,蔺相如准确的抓住了秦王的心理,逼得秦王无从反悔,顾及上位者的尊严及大国威信,不得不跟着蔺相如走。实际上如果说秦王是愚蠢的,他应该直接就从蔺相如手中抢走和氏璧。蔺相如牵住了秦王的鼻子,使得秦王不得不在重重顾忌之下最终放走了他,这是秦王在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必然反应。不过我还有一层考虑是,秦王真的这么想要这块和氏璧?我觉得说不定只是对于赵国态度的一种试探。大度的放走蔺相如,秦国又站在了制高点上,可以指责赵国失信,后加兵于赵也就有了借口。我倒是觉得,从秦国索要和氏璧开始,赵国就居于了劣势,在大局上倒是被人牵着走了。蔺相如只是见招拆招罢了。
不过我的表述重点并不在此。学生为何首先想到的便是秦王的愚蠢?一件复杂的政治博弈为什么最终只定格在人物的性格上?简单的智勇、愚蠢似乎是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么?历史是被叙述出来的,这里面体现了叙述者的思维。而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体现了我们的思维。长期以来,所谓的智斗非常流行。任何历史上的成败都被定义为正义对邪恶的胜利,或者是智慧对愚蠢的征服。可是事实如此么?我常常觉得类似《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影片遗毒无穷。敌人彷佛在谈笑间便灰飞烟灭,豪情令人钦佩,效果令人后怕。如果都像那里面所述,我们还需要八年抗战么?同理,秦王是愚蠢的,还需要蔺相如干什么,随便哪个阿猫阿狗去不也是手到擒来?无顾具体情况的复杂性,采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敌人必定愚蠢,不分析具体情况,只用几个简单易行的词语轻描淡写的草率结论,贻害大矣!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2#
发表于 2009-6-22 1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9-6-22 14:33 编辑

一本史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太史公恐怕也并非只注重“性格斗争”。可能是后人太注重了性格这个方面。
您说赵国处于劣势,我也同意。以渑池为例,秦王一部组织精密,史官诸人皆有备而来,而赵王竟然也乖乖鼓瑟,回头看“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不言自明。而赵国只有一个蔺相如保全了赵王的颜面(还是两次以命相搏),其他臣子在这种场合下无所作为,赵之没落也可窥见。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3#
发表于 2009-6-27 09:40 | 只看该作者
扯句题外话,想起当年老师让我演蔺相如时的傻像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09

帖子

34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4#
发表于 2009-6-28 11:12 | 只看该作者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也应该涉及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09-8-23 1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09-8-23 11:57 编辑

1# chinesepoet


根据您的描写,我猜所谓秦王愚蠢,只是您的学生在无精打采的状态下(这里许多朋友上学时恐怕经常这样)作的敷衍式回答,并没有像在这里精神充足地思索过再回答。


您作对比的棍子也不要专打在建国十七年的老电影上,那里面的鬼子头儿们只是相对愚蠢,智商并不低,90年代的《三毛从军记》、《巧奔妙逃》、《绝境逢生》里面的鬼子简直像白痴。我固然很喜欢黄宏演的《巧奔妙逃》,但我只是把它当做笑话轻松脑子罢了,可那些不了解抗战的青少年呢?
如果您说这几部电影影响都不大,您甚至没有看过,那么《地道战》、《地雷战》为什么影响就很大呢?难道只是因为它对敌人的挖苦让几代人都很开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09-8-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2# Bernhardt


秦强赵弱固然是事实,但是赵国当时真的在“没落”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本人注:《战国策》说是斩杀)。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当时赵国已在灭亡的边缘,仍然有力量顽强反抗,甚至连败敌军。后来只是秦国用了离间计,使赵王迁冤杀李牧,才一举消灭赵国。秦灭六国,只有赵、楚两国称得上英勇抵抗。这是一个已经“没落”近50年的国家能做得到的吗?

当然,换个角度说,也可以说这只是赵国少数精英在勉力支撑,延缓亡国的过程罢了。但是,赵国能有英勇抵抗的资本,是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遗产,显然不是几个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个人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4:17 | 只看该作者
后面的电影也是一样,因为我没有看过,所以就没有举例罢了。你怎么就知道我是专打建国17年的东西呢?我举了清朝的例子,就代表我赞同民国么?你既然知道建国17年,恐怕也是知道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的吧。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09-9-2 10:24 | 只看该作者
您就是赞同民国也没有什么,这是时尚,呵呵。

我回复的第二层,已经假设您没有看过《巧奔妙逃》等等的情况下,再发疑问,所以您的激动已经没有必要了。不过,通过几次和您的争论,我发现我和您说话在词语上和意思的完整性上得特别小心,而不是在反驳的依据和力度上。精神不足时万不能草率回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681

帖子

2133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9-9-2 22:06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向对《亮剑》之类的电视剧很反感,以为拍这种片子简直是对无数烈士的大不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4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