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0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心——《基诺之旅》之一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地浮沉变化、沧海桑田,每每让人感慨。可地质上的变化再迅速,也比不上人心的变化。你在抱怨别人不理解你,可是你又何尝理解别人?好吧,人类的痛苦就在于不能互相理解。那么,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了解别人的思想,那岂不是人类之间一切的误解、隔阂、怨恨、纠结都可以消失了么?人类不就可以进入一个崭新的大同之国,人间天堂了么?
可人啊,毕竟是人啊!当两颗心毫无保留的敞开时,得到的是什么?你的爱中夹杂着丝丝怨愤,他的爱中包含着些许不满。也许当我们还只是以言语作为交流的手段时,一切可以很好的掩饰过去。我们可以毫无愧疚的相信彼此心心相印。可一旦敞开心扉,极小的怨隙便会燃成熊熊烈火。彼此完全的敞开,相似的部分完全交融,而不同质的思想却将两颗心狠狠地弹开。所以,一旦完全交融,思想可以完全被对方感知,人也彻底沦为不可接触的两极。同一,最后造就的只能是相离。因为没有两颗心完全相同,不能心心相印,反倒能终生相依;一旦心心相印,只落得劳燕双飞。
人,本质上是相离的。我们都是彼此的过客,却又不得不彼此寻找依靠。没有他,怅然若失;靠的太近,又彼此伤害。
人,是寒夜里彼此依偎的刺猬,不得不相依,又在寻找合适的距离!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7

精华

2477

帖子

8077

积分

荣誉居民

Silence World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9-12-15 21:59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摘抄过尼尔盖曼在美国众神中的一段话: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如果我們不是孤島,我們就會溺死在彼此的悲哀之中。我們彼此隔絕孤立,畫出一道隔離保護線,把他人的痛苦隔離在外,安全地待在屬於自己的島上,讓他人的痛苦無法傷害我們。

老师把基诺之旅看完没?动画比原著要好看,原著过于拖沓了。

   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
  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
  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
  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2:52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完,速度够慢的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2:53 | 只看该作者
古越同志,你这句话来的太及时了,我正找这类东西呢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精华

2477

帖子

8077

积分

荣誉居民

Silence World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9-12-19 17:28 | 只看该作者
那我多摘一些给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恩这样说过。但是他错了。如果我们不是孤岛,我们就会迷失自我,溺死在彼此的悲哀中。我们彼此隔绝孤立,隔绝于他人的悲哀之外。这是自我保护的天性。我们是一座座孤岛,其形状被所有故事一遍遍地反复描绘。孤岛的形状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人出生、长大,然后,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死了。好了,其余细节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经历来填充。你的故事和其他人的故事一样,没有任何独创内容,但也和其他人的人生一样独一无二。生活就像雪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形状的雪花;生活就像豆荚中的豆子(你有没有见过豆荚中的豆子?我是说真正仔细地观察它们?近距离观察一分钟之后,你绝对不会把一颗豆子混同于另外一颗豆子),看似相同,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没有个体的存在,我们看见的只能是总体数字:死亡一千人,死亡十万人,“伤亡人数达到一百万”。但有了活生生的个体,统计数据就变成了真实存在的人——但这同样是谎言。数字仍旧是麻木的,没有任何意义,哪怕人们会因为它们而感到痛苦。看这个孩子吧,腹部肿胀,苍蝇叮满他的眼角,他瘦得皮包骨头。但是,有了这些,你就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年龄、他的梦想和他的恐惧吗?你就能了解他的内心吗?如果你可以,那就让我们再对他的姐姐来一番解剖。此刻她就躺在他身后灼热的土地上,身体歪扭、肿胀。好吧,你同样能感受到她的内心。但除了这两姐弟之外,还有上千个孩子成为饥馑受害者,上千个孩子即将成为苍蝇们无数蠕动的蛆虫的食物。难道说只有那两姐弟重要,其他所有那些孩子就无足轻重吗?
    我们画出一道隔离保护线,把他们的痛苦隔离在外,安全地待在属于自己的孤岛上,让他们的痛苦无法伤害我们。他们被我们包裹在一层光滑、安全、充满光泽的隔离膜中,仿佛珍珠一样,他们经历的苦难不会让我们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任何真正的痛苦。”

   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
  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
  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
  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44 | 只看该作者
我已上传至qq签名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22:48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段内容,韩少功在他的《暗示》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我时常也在想,任何总体概述都是虚妄的,没有个体,任何都是虚假,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国家总是忘了这一点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精华

2477

帖子

8077

积分

荣誉居民

Silence World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9-12-20 14:4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们的国家始终都忽视个体,大概是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
对于人性,尤其是个体的人性,在我们国家里是很少的,整个氛围就是不关注它,忽略它,无视它。
虽然不是没有人这么做,我见过向内探索最深的,甚至探索到了相当的深度,可是也只能局限在自我中,无法普及到全社会层面。
但大部分,整个教育却甚至连教会人们正视自己探索自我都不。一切以物质为基础,仅仅向外索求,没有禁忌,没有敬畏,甚至没有反思。

   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
  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
  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
  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18 | 只看该作者
我见过向内探索最深的,甚至探索到了相当的深度,可是也只能局限在自我中,无法普及到全社会层面。
也就只能到达这个层面了,再进一步不是个人所能达到的,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必须依靠的是自己,而非别人,所以每个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只是能在别人的探索中有着获取自我的可能性罢了。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10#
发表于 2009-12-25 14:20 | 只看该作者
这书虽没看过,但最近正好看到篇写的很不错的读后感,拿来分享下
每本小说都有自己的颜色。《奇诺之旅》的主色调有两个:墨绿与沙黄。

墨绿是森林的颜色;沙黄是荒漠的颜色。带有黑星红白插画古旧的磨砂质感。加上沿途的雪岭,城市村庄,和形形色色的人们,就构成了奇诺的旅途的画卷。

《奇诺之旅》是部成丶人童话。但凡童话冠上了成丶人的名号,多少都会带上点小孩子理解不了的艰涩内涵。但是奇诺之旅并不是一部深涩难懂的小说。它只是在讲故事,奇诺的故事,希斯少爷的故事,还有师傅年轻的时候的故事。仅此而已。用深入的眼光看,会看到对人性的质疑与思索;用浅显的眼光看,则是部平淡中带有忧伤的冒险物语。

《奇诺之旅》的主线很简单,简单到有点无聊:一个叫做奇诺的旅者和一辆会说话的叫做汉密斯的摩托车,一人一车的旅行。他们一直在旅行,沿途经过无数国家,他们在每个国家停留,只呆三天。旅行的目标并不明确,明确的只有路上的风景与无数的悲喜剧。

没有过多的纷争与纠葛,没有让人心烦的儿女情长。可以说整个系列(尚在连载中)和其他类型的轻小说相比多少有点另类。在奇诺的世界中,只有一个架空的大陆,有海,有河流,有广袤的森林与狭长的山谷,有满眼黄沙与无尽花海;有会说话的摩托车,会说话的狗,会说话的战车,以及无数不可思议的现象;有漂浮于海上的巨大堡垒,有被冰原环绕的孤单城池,有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都市,也有已经没有了生气的死亡之城。沿途无数的小故事牵出一副众生像:贪婪的人,慷慨的人;灵活的人,固执的人;救人的人,杀人的人;狂热的人,理智的人;坚强的人,脆弱的人。奇诺其实不是整个故事的主角,我们只是借用的奇诺的眼睛和经历。真正的主角是每个故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

没有让人丶大呼“萌”的角色,没有引人眼球的感情戏,战斗也仅仅是内敛的,甚至有点轻描淡写的带过(看过了时雨泽的艾莉森和利利亚系列,你会深刻体会到这点的明显)但是即使是轻小说最重要的萌要素紧缺,也并不妨碍这部小说直到现在仍然占据我心中轻小说列表的首位。

每个故事都值得深思,很多的故事最后都会让你觉得惊奇。这也是我觉得奇诺之旅作为一部小说最难得的部分。

·温柔之国

第一次打动我的篇章。一群傲慢的人民,在得知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之时,选择了静静迎接死亡,并且对自己之前对旅者们的冷漠做出忏悔。在国家毁灭前,奇诺到来了。居民们的温柔平和让她第一次产生了打破自己的守则,居留下来的想法。不过她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并且目睹了温柔之国的灭亡。当最后真丶相被揭开,了解了一切的始末后,第一次觉得无比震撼。

·高塔之国

一个国家的人一直在建高塔,直到塔因为无法负载自己的重量而坍塌,然后他们再重新建造。人们不辞辛劳地建造着注定要坍塌的塔,却又期盼着它倒塌,只为了重新建造……当某个青年从这无限的轮回噩梦中醒悟而痛苦不堪时,奇诺选择了妥协。青年最终满怀欣喜地回归到了轮回的无意义劳作中……建塔的人,在我们看来或许很愚蠢,但是谁能确定我们不是正在建塔的人之一呢?

·疾病之国

被改编成了剧场版动画的章节。情节依旧平淡,即使峰回路转也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本章节推荐看动画版本,剧场相对TV动画似乎好接受的多。


奇诺的个人风格很平淡,也很特别,有看破世间百态的大智慧,也会耍点小聪明。老成的让人觉得她不像是十几岁的少女。事不关己,总是身处事外地观察着人间。当自己被牵涉入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或者至少让自己全身而退(这点比起总是把事情搞砸的西斯王子不知强多少)。旅行能够使人睿智,的确是这样。

《奇诺之旅》是能让人成长成熟的作品。在时雨泽塑造的这个浪漫幻想的世界中,即使触摸到了最冰冷、最悲伤的事情,也不用觉得过于伤感。正如第一卷卷首所说:


世界不美丽,但也因此美丽。


《奇诺之旅~the beautiful world》

作者:时雨泽惠一

MEDIAWORKS电击文库出版

连载中,至12卷


《奇诺之旅》2003年被改编为12集TV动画,动画画风……典型的包子脸,看的时候感觉有点古老。有剧场版动画《疾病之国》


阿虚友情提示:《奇诺之旅》作者时雨泽惠一还有个恶搞系列《学园奇诺》,如果不想破坏掉对原作小说的良好印象,最好不要碰它……恶搞也有个限度啊喂!!

以上。

百度 好想当阿虚发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