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西门 于 2010-2-12 22:41 编辑
发生于2500年前的希波战争一向被西方人看做是自由战胜专制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拐点。其具体过程究竟如何,起码对我而言,却始终是一头雾水。英国人汤姆.霍兰的这本“华美的史学巨著”,使我对这场著名战争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本书除前言、后记及附录的大事年表、注释、译名表以及致谢之外共分8章,讲述了希波战争的全过程。作者在前言中先讲了他写作本书的缘起以及他力求尽可能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客观记述的创作宗旨。前四章属于此次战争交战双方的背景说明,前两章介绍波斯方面,后两章则为希腊,不偏不倚。波斯帝国的形象与电影《斯巴达300壮士》中的半人半兽自然大为不同。居鲁士、大流士皆是英雄盖世的一代雄主,贯穿帝国东西两端的呼罗珊大道是古代世界空前宏伟的国防高速公路(可惜作者对于这条路的介绍过于简单)。对于希腊的介绍重点当然是雅典和斯巴达,自以为对古希腊略知一二的我从这些介绍中再次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比如说作者讲到当时的斯巴达人和特洛伊战争时代(此前700年前)的斯巴达人不是一回事,虎视全希腊的斯巴达甚至无法完全控制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步兵方阵孕育出的民主雏形及其与斯巴达式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时的雅典根本就不存在海军等等。第五章《火烧波斯王的胡子》讲述了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诸城邦对波斯军队的抵抗及其失败(雅典远征军的撤离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敦刻尔克)以及希波战争的前哨战——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有趣的是,书中写道在战役当天,当雅典陆军取得胜利后立即返回26英里外的雅典城迎击从海路迂回雅典的波斯海军陆战队。“他们离开战场的时候还不到早上十点钟;到下午很晚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和韧劲回到了城市。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波斯舰队的第一艘船只出现并向法勒隆驶来。他们在港口之外停泊了几个小时;后来这漫长而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随着太阳落山而结束,他们也升起锚,巡游一番然后在夜里向东驶去。”关于马拉松长跑的起源,作者在注释中写道“这段行军过程启发了法国教育家米歇尔.布雷亚尔在公元189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提出马拉松赛跑,比赛模仿雅典战士从战场返回雅典城的路线,而关于菲利皮德斯将胜利的消息带回,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出我们赢了,然后死去的传说虽然令人难过,但是如此富有诗意、巧合,非常可能出于伪造。”我想,对于强健的古代战士来说,26英里的急行军根本不足以累死人吧。
从前我一直搞不清楚马拉松战役和温泉关战役的前后顺序,甚至经常将二者弄混。看了本书才知道两次战役相差十年,而且前者发生时,波斯还是大流士当政(当然他并未御驾亲征)。公元前480年,万王之王——波斯大帝薛西斯亲统数量惊人的大军渡过土耳其海峡(当时称作赫勒斯滂),由马其顿方向沿希腊东海岸大举南下,其以腓尼基人为主力的庞大舰队当年8月与以初创的雅典海军为主力的希腊舰队在优卑亚岛北部海域发生遭遇战,希腊舰队小胜后为保存力量退入该岛与阿提卡半岛之间的狭长水域。月底,波斯陆军受阻于温泉关地区,希腊军队的防御部队是由斯巴达国王勒奥尼达斯亲自率领的斯巴达陆军主力及其盟军,人数也有数千人(所谓300壮士不过是其中的国王卫队),其中包括半数左右起后勤辅助作用的奴隶。由于温泉关地区所属的城邦人民不堪波斯大军的征派,对战争结果感到绝望,只希望波斯军队赶快离开自己的家园,于是出现了带路的叛徒,将波斯国王的“不死战士”带过了温泉关。与此同时,尽管波斯舰队遭遇风暴(希腊舰队由于及时撤人狭窄的海峡躲过了风暴)损失很大,但仍然无法使希腊舰队获得数量上的优势而逼迫其进一步退却至雅典附近海域并在温泉关失守后放弃了雅典。波斯军队占领雅典并将其付之一炬后(希波战争中雅典被占领的史实此前本人是一无所知),其舰队在萨拉米斯海域与哀兵必胜的希腊联军舰队决战,大败后,波斯军队撤离阿提卡半岛,薛西斯返回波斯。次年两军再战,雅典再次沦陷,但双方的两次会战均以希腊重装步兵的胜利告终,同时波斯后院起火——巴比伦发生叛乱,波斯军队撤出欧洲。
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感慨“阳光下面无新事”确实是至理名言。看了本书,同感。
《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英国)汤姆.霍兰 著 于润生 译 新星出版社09年版 31.6万字 38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