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关于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问题》

[复制链接]

7

精华

86

帖子

293

积分

Honorary Poets

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8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2月27日,“中原哲学论坛”第四期 “中原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杨翰卿教授、《学习论坛》程永强编辑、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李立新副研究员、中州古籍出版社卢海山副编审、河南省社科院李绍连研究员、《中州学刊》杂志社鲁庆中副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书记杨海中副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张新斌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卫绍生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高秀昌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今天的主讲人是省委党校的杨翰卿教授,会议主持人是高秀昌博士。与会学者围绕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学者的发言:

杨翰卿:在坐各位中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有较深的造诣。我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很粗略,或者说支离破碎,即使所了解的一些东西,也是在比较浅表的层面。讨论中原文化很有意义。以往各位专家都有许多研究成果,进行研讨,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机会。就我自己的理解,对中原文化作一个梳理,以此向各位专家教授请教。
中原文化这一概念,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或侧面来理解。一是指地域文化;二是指形态文化;再是指性质或特征文化。就地域文化来说,中原这个概念,有广义、次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次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具体包括河南大部、山东西部、河北山西南部的范围。狭义中原指河南一带。现在,特别是我省,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中原这个概念的,基本上将其看成了河南的代名词。因为现在其它周边地区,如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都有自己文化概念的提法,所谓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等,在狭义上把握中原的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形态文化方面讲,中原文化就是文化中原,是形成和主要发展于中原地区,但在海内外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已经远远不限于中原地区,而是在海内外都广泛地流传着中原文化。第三方面,我认为中原文化体现着一定的特征或性质,即体现或蕴涵着中原的文化精神,是具有独特性质或特征的文化。究竟中原文化有什么特征,可能见仁见智,但是它毕竟体现着一定的特征和性质,这一点从中原这一概念本身,好像就能作出说明。总结起来,中原文化就是形成和主要发展于中原地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体现一定文化特征或性质的地域文化。
我把中原文化用8个字,进而形成四句话来概括:即厚重,多元,辉煌,丰富。厚重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多元主要从思想理论角度,多元的思想理论文化;辉煌是从历史上比较突出的一些时期或阶段,可以说有辉煌的三代文化;丰富是从文化精神角度,即具有丰富的中原文化精神。
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一是积淀深厚。历史悠久,可以说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相比,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是有广泛共识的。从考古上说,我看到的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在渑池发掘的仰韶文化,时间在公元前5000-3000年,距今在5000-7000年。1977年在新郑裴李岗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间距今约有8000年,将我国农业文明又往前推进了1000年。从人文传说来看,毛主席曾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盘古开天只是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应是人文传说,有比较大的可信度。三皇五帝中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据有关资料称,三皇包括神农和女娲,当时都建都于今日淮阳。五帝中的五帝之首黄帝,出生、成长、活动于今日的新郑一带。另外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建都和活动也在中原一带。历史悠久主要从时间关系上而言。积淀深厚是从中原文化的分量和厚度来讲。在政治、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都是深厚的。政治文化方面,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开始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有资料显示前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分别建都或迁都到河南这一带。这前后有将近3500年的历史。从今天看来,政治文化最突出的遗存我认为主要是国都文化。全国现在是八大古都,中原河南二分天下有其半,占了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四大古都。中华第一古都,原来是安阳,现在要属郑州了。再就是思想文化的积淀,这个问题下面再谈;科技文化的积淀,我觉得也是比较丰富的。突出的代表人物,如东汉时的张衡、张仲景,两位都是南阳人,还有唐代的僧一行、明代的朱载堉,等等,还有一些科技方面的突出成就,像唐三彩,宋代的陶瓷等等;文学艺术方面,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建筑等等,而且在一些时期,或者说比较颠峰的时期,比如先秦时期的庄子,即是一个哲学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又是优美的哲学散文。唐朝思想家和文学家韩愈,是古文八大家之首。诗歌,唐代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原河南有两位,即杜甫和白居易。唐代诗人还有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又有二李在中原河南。李贺是宜阳人,李商隐是沁阳人。另外还有文字学家许慎(今郾城人)和画圣吴道子(今禹县人),等等。建筑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可见,中原文化在多方面的积淀,是非常深厚的。
多元的中原理论文化。从中国文化来讲,儒、墨、道、法各个流派,与中原文化基本上都密切联系,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有多少思想流派,中原文化从大的流派来讲就有多少。最突出的是易文化、道家、墨家、儒家、宗教文化等等。关于易文化,我把它总结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中原文化作为易学源头,至今古迹生辉,元典发散,演绎孕育着中华文明。易作为中原文化的源头,这是公认的。易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也有可圈可点、引以为豪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代表人物,突出的主要有:汉代易学中的代表人物焦延寿和京房;魏晋易学代表人物王弼;宋代易学代表人物邵雍和二程,他们分别代表着中原易文化同时也是中国易文化发展的象数、义理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在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家文化,我认为,中原河南是道家文化的故乡,贵柔守雌、自然无为是道家老庄的基本思想或者说思想精华。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爱好和平、天人和谐的哲学智慧。今天看来,关于道家文化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理论,比如道的观念,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等等。现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改变了以前对道家思想比较消极的看法。实际上我认为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大智慧。道家文化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不争思想、无为思想,其实质我认为还是争,还是为。无为思想是以无为来为,无为是无所不为、不乱为、无所为而为等等。所以我认为它是哲学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到今天依然有深刻的影响。比如邓小平讲社会主义,当然很多时候从正面讲,还有从负的方面、运用负的方法讲的。如邓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就是如此。道家文化,在近些年来文化热或地域文化热中,突出的是争文化资源和文化名人。老庄,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周边地区都在争取。安徽争取老子,他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一直坚持做。安徽说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他们在光明日报,包括在河南的一些媒体发布消息,特别是1995年,河南老子出生地的一家报纸就曾报道过这个消息,说老子出生地在安徽。安徽、山东与河南又争庄子。关于墨家文化。战国时期的墨子是今河南鲁山人。墨家文化突出的是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思想。墨学在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其影响在先秦和儒学并称为显学,后期墨家有系统的逻辑思想。墨学到汉代中期以后,由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式上墨学中绝,但我认为墨家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没有中断。韩愈的思想就曾受到墨家的影响。他用博爱来解释仁,不难看出是受墨子兼爱思想的影响的。墨子里籍问题争论很多。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或许司马迁就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长期以来的争论,山东的力度很大,值得我们思考。2004年,以河南省社科院和平顶山的鲁山县为主,召开了墨学国际研讨会,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山东滕州还是有一些东西,包括安徽涡阳在发掘老学文化中,也有一些东西,他们发掘的力度,利用文化资源的力度比较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儒家文化,创始人,集大成者,都在今天的山东。山东利用这个文化资源做得比较好。但从河南来看,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原河南,有力的标志是易经,易是儒学六经之首,而且孔子的祖籍在基本属于今河南的古代宋国,建立了并且接续儒学道统和努力复兴儒学的,是中唐时期的韩愈。将儒学发展到新儒学即理学形态的主要学说之一是二程洛学。到现代,服膺和接续程朱理学的是冯友兰的新理学。儒学在中原河南,仍然是中原文化的一大部分,而且有很多生长点,比如说洛学,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东西,洛学和浙学、湘学、闽学等等究竟是什么关系,就很值得研究。湖南的湖湘文化研究做得比较好,我认为它是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有蔚为大观的龙门石窟、相国寺、白马寺,等等。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原文化的主体。白马寺是佛教的释源和祖庭,玄奘是中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之一,龙门石窟文化,少林寺武术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就宗教研究来说,我省是进行宗教研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完全有资格建立一处宗教研究基地。但这方面我们比较遗憾。
辉煌的中原三代文化。中原文化有三大源头:易学、老学和禅宗。还有三代辉煌:商代、宋代和当代。商文化是中原文化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最突出的是现在郑州和安阳两大古都,有很多商代文化资源可以利用,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原文化比较辉煌的时期,但以往只说汉唐盛世,宋代则是积贫积弱,而实际上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宋代要超迈汉唐。中原宋代文化,历史遗迹很多,如郑汴洛;政治文化爱国主义事迹影响大,如包公和杨家将的故事;学术理论文化造诣深,如理学;教育闻名,宋代四大书院中原河南有两个;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斐然,如陶瓷和清明上河图。当代中原文化,是第三个辉煌时代。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近代落后,中原文化近现代也远不及古代了,但当代中原有文化复兴之兆,有可圈可点之处。我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代表现代农业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如刘庄、南街等,这些农业典型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当代中原文化有焦裕禄精神、史来贺精神、常香玉精神、红旗渠精神、任长霞精神等,有力地构成了当代中原文化再度辉煌的精神文化支撑。
关于中原文化精神,进一步进行概括,可能见仁见智。我认为,爱国奉献,团结和平,勤劳自强,是中原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这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缩影。这些文化精神又具有突出的中原河南的特色。如爱国精神,突出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古代的爱国精神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与忠君思想相结合。在现代,中原文化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为奉献精神;团结和平也独具特色,如墨家的非攻,道家的自然无为、不争思想,儒家的仁者与万物同体,等等;勤劳自强精神,表现在易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愚公精神,和现代的红旗渠精神之中。
中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骄傲和自豪,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发源地之一、缩影、写照或集中体现。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加以思考,中原文化中也不都是可歌可泣的内容,特别是从文化精神上或者文化特征上来看,有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的方面。中原文化从特征上,实际上也体现出中庸、中和、平和的特点。中原之中,包含有中道、中和的意蕴。中原之原,有平的意义,即所谓的平原。屈原就是取的这个意思。因此,联系中原文化的文化精神,最有待丰富和发展的方面,一是创新精神,二是民主法治精神。我认为中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在古代并不缺乏,而是现代有所削弱。这恐怕与长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有关系。因为老子是强调不敢为天下先的。民主法治观念,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比较缺乏,近年来在诚信问题上中原河南与全国一样,有值得深入思考和检讨之处
总之,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资源待于开发利用,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很多内容和方面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中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也有值得深思和觉醒的方面。要发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同时克服缺陷和不足,使中原文化及其精神更加繁荣。作为当代中原人,我们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为中原文化增光添彩,为中原崛起做出应有贡献。


卫绍生:对中原文化一直比较感兴趣,这些年主要研究文学,对中原文化也花了一点力气,但没有多大的收获和成就,杨老师上一次送我的书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回去后,有关章节认真地看了看。杨老师主要研究哲学,但对文化方有比较深入研究,有很多新的观点。其中很多问题我们可能也意识到了,但没做深入的思考。今天杨老师对中原文化的发言,我感觉很好,其中对中原文化特点的概括和阐述,对我很有启发。我现在正在做魏晋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从中受益匪浅。在谈我自己的观点以前有两个问题,想和杨老师交换一下意见,一个是多元思想中的第二点,关于多元性,思想学术中讲到的易学,源头当然在中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当代的易学研究中心在山东,应当承认这一点。其中谈到汉代和西晋的时候,说到京房和王弼,王弼是山东人,我觉得应该没多大疑问。因为他是王粲的孙子,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当然,他长期在河南生活,也是毫无疑问的。像嵇康一样,他虽然是安徽人,但他学术文化上有建树的时候也在河南。这是一点,是关于易学研究方面的。关于杨老师三代的划分,我觉得很有启发,尤其是对宋代的阐述我觉得很有道理,但与我的认识可能有一定的出入。这一点可能是我的认识有偏差。我觉得中原文化的衰落 应当从宋代开始,尤其是理学兴盛以后,它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对儒学逆向的发展,它的一些东西事实上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些束缚和桎梏,在某些方面应该说比儒学还要严重,中原文化在宋代以后走向没落,我觉得与理学文化在中原的兴起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北宋以后,文化政治中心南移,中原基本上是风光不再。冯友兰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为《歧路灯》作序的时候,谈到过这个问题。中原学术的衰落,他讲了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缺乏学术大家。我认为中国学术、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包括政治,它的辉煌阶段可能还是在汉唐,宋代虽然在学术文化上比较发达,但我们河南除了邵雍、二程之外,其他一些有影响的大家,比如说朱熹,影响恐怕不亚于他们,但他是在南宋时期。这一点是需要和杨老师商榷的。
另外谈一点我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因为这些年在做魏晋文学研究的同时,对魏晋文化也有较多的关注。我觉得魏晋时代,我们现在说来是一个玄学兴盛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是一个各种学术思想竟相争雄的时代,但是总的来说,魏晋时期中原文化的发展还是比较明显的,或许我们在谈魏晋时尤其是谈文学时,魏晋讲的很少,因为魏晋的诗歌讲到建安以后几乎讲的不多了,讲到南北朝文学时,几乎没什么可讲,因为许多作品被认为是唯美主义,比如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体。但骈文却被视为唯美主义的代表性文体,上个世纪,从解放以后对它的批判,尤其是50年代到文化革命这一时期,对它的否定比较多,所以谈到南北朝文学时,大概只讲一讲庾信的故国之思,其他的谈的很少。其实,如果客观公正的反过来看一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文学,包括思想、文化、学术,也是比较丰富的。再一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文化,成就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不是因为我搞魏晋文化的对它有什么偏好,而是因为它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是对是中国正统文化观念的解构时期。从西汉以后,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但是到东汉顺帝以后,儒家思想已经慢慢开始松动,这一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尤其是到了李膺等党人的时候,学人或世人对儒家思想的抨击和反思是比较明显的。到了东汉末年,儒教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到三国或者说曹魏的时候,已经是各种思想,包括离经叛道、新奇怪异的一些东西,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解构作用比较明显。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阶段,后来唐代复古,宋代的理学都不会发展的这么好,所以说它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段。中原文化在这个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家族文化,因为魏晋时代是一个门阀世族制的社会,家族文化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应该是比较突出的,当时的一些重要家族,一些文化名人,文化上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南朝宋何法盛有一部《晋中兴书》,是以家族的形式写历史,其中记载了30多个家族大姓,有10多个是中原地区的。他写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不是像传统的写法,而是以姓氏和家族的方式来写的,把一个家族的若干代结合到一起写。他提到10多个源自中原的家族大姓,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颍川、汝南、陈留、陈郡、河内,另外就是现在的洛阳,这几大郡国,当时都有很多有影响的家族,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贡献都很大,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贡献也很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颍川的陈氏,从三国魏的陈群开始,钟氏也就是钟繇,后来的钟会,再后来还有一些。颍川的庾氏也是影响很大的家族,三国魏的时候影响不大,到两晋的时候更大。汝南的袁氏影响更大,它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号称“四世三公”,当时主要有袁绍、袁术等人,从汉献帝时开始,袁氏走向衰落,但是后面还有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另外就是陈郡的殷氏和谢氏,影响也很大,他们的影响主要在东晋和南北朝。另外,陈留阮氏、蔡氏、江氏这些家族,在南北朝时期,每个家族中都有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或者在政治、思想、学术,或者在文化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其中陈留蔡邕,是书法名家,也是音乐名家,也是文学大家。这一时代,中原英才辈出,对各社会的各个方面贡献都很大。它的典型特点是以家族姓氏形式出现的。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情况虽然还有,但没有这么集中的出现过,以家族形式连续若干代,都有这么多文化名人,对文化作出这么多贡献。这里有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世族社会,重视门第,寒门想冒出来很困难,如果是世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容易得到认可。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和中原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有关系,同在一个时代,中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有影响的家族?其他地区为什么没有家族文化出现?所以应该说是和中原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有关系的。就现代社会看,关于中原文化精神,我很赞同杨老师说的那些方面,就是缺少创新性和民主法制这些东西。尤其是创新性,我感觉中原从宋以后走向衰弱,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再一个就是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尤其是创新性的缺失(不能说是没有,只能说是弱化)有很大的关系。宋以后,中原人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失落,以前是天子脚下,说起来很自豪。宋以后不说寄人篱下了,但有一种被人统治的感觉,心理上失落,慢慢的就没有什么自豪感,创新精神肯定受到一定的拟制。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精神的弱化或者缺失,使得我们中原文化在明朝或南宋以后陷入一种被动,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主体性或主导性慢慢丧失以至于衰落。在这之前,中原文化是主导文化或者说是主流文化,而宋以后我们是附庸文化或者是协从文化,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已经基本没有了。我就简单谈这些,不是很成熟。


张新斌:对于中原文化,近来我也作了一些思考。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是关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刚才杨先生归纳了8个字,这几句话应该说也是比较有概括性的。但我觉得如果从中原文化对文化本身和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来说,它有三个特点(或者可以概括为三个词):一是正统性,二是原创性,三是连续性。正统性的表现就是一个“干”字,就是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我曾跟我们所新来的外省的同志说,如果中国文化把中原文化这一块切开了,那么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但是把宁夏切开了,把东北切开了,照样可以讲中国文化,但是,如果把中原文化切开了,就没法讲中国文化了。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主干。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它的正统性。原创性的表现就是一个“根”字,就是说中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源头,其他的地域文化包括湖湘文化、荆楚文化等都无从谈起。因此,原创性是我们中原文化的一个特色。第三个就是它的连续性,即中原文化具有连续的传承性,在很早的史前时期,连续性已经非常明显,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原文化的一个特色。所以说我就想用干、根、系这三个字来概括。干是正统性,根是原创性,系是连续性。
第二就是关于中原文化的一些想法、一些认识,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想法。一般说中原文化的问题,如思想文化方面、科技文化方面或其他方面的研究,需要有一个平台。比如说某一个重要事件的地点问题,我们首先得找个依托,这个依托如果解决不了,那么我们去做的一些研究或者我们说我们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的研究都无从谈起。比如说某个名人,墨子如果不是河南的,那么我们这一块就缺失了;如果庄子到安徽了,我们这一块也没有了。所以说我觉得我们中原文化的基础工作就是关于名人的里籍研究,关于某一个重要事件的地点,我们得把它确定了。比如说都城的问题,我们原来研究的赵都在鹤壁,它要是没有这一段的话。那我们韩赵魏我们的三晋文化,我们可能就缺一个,我们只能说韩在新郑,魏是大梁,那么赵好象跟我们就没联系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赵在邯郸,实际上在它发展转折的关键时候是在我们河南,韩赵魏被封为诸侯时就在河南,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山东之所以能把墨子做得那么强,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墨子就是山东的;安徽之所以做庄子的文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是一个基础研究,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当然这种研究是多学科的,比如说,前些年做的关于李商隐的研究,包括我们做姜太公研究,也涉及到很多地方跟我们的争论,如说山东,山东有几个,日照就跟我们争,日照实际上依据的是《史记》的那么一句话,就是东海上人,这样人家就找到一个根据,但是我们说姜太公是我们的,我们的根据是什么,当然我们是根据诗经注上的一些记载,而且是讲得很系统,而且还有一些很早期的一些碑刻,都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这样一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所谓的我们文化的厚重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觉得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来说,大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能把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掘和弘扬,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第二个就是河南有几个点是需要关注,就是刚才说的,实际上我们说夏商周所谓的三代,我们中原文化的辉煌,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比如说南北朝这个问题,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它的家族文化,它的家族文化是和它的时代联系在一块的,不是说我们明清以后或者宋代以后没有家族文化,而是说在那个时代已不提倡不倡导家族文化了。在南北朝时它倡导的就是一个家族、一个门阀,所以到那都讲这样一个关系,通过这样来决定你这个人能不能发展,在这个世界上你能不能生活得很好,它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尤其是在目前,就是我们家族文化追源,比如说我们的姓氏寻根,如果我们寻到什么皇帝,或者什么姜太公,这是一个符号的话,那么,它在寻到南北朝的时候的某一个堂号,比如我们说荥阳郑氏,南阳刘氏等等,它是一个传承下来的,在家谱上就是这样。比如说,研究苏氏,著姓就是武功苏氏,武功就在陕西,它就是跟苏武连在一块的,就是说这个东西可以从那个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可以把一代一代说清楚,而且,到海外的,家里的祠堂、他的会馆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研究寻根文化就强调郡望地的研究,关于军望地的研究,可以这么说,他比皇帝的感召力还要强,所以我们最近跟一个丘姓老板,他就说他们是河南堂他们丘姓就是河南堂,但是他们寻根寻到,最终寻到山东,就是那个所谓的齐都淄博,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但是他就说他们丘氏多少年都说丘们是河南丘氏,就是我们河南郡的丘氏。可想而知,这种堂号的概念多么重要,那么这就是刚才说的南北朝时的家族文化。所以,我觉得南北朝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就是战争,它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融合的过程。我觉得这种对个体人的摧残是达到了一个极致,但是,它对文化的融合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种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现在能形成所谓的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华文化的话,这种认同就是在战争、个体的痛苦这个过程中间形成的。如果说,唐代出现这个盛世的话,那么跟中国历史上几百年的大融合实际上是联系在一块的。没有这样的一个痛苦过程,不可能诞生中华文化,所以我觉的这个东西,原来接触一个台湾的学者,他也是做这个研究的,他们也是很关注这个分裂时期的这种文化的碰撞、融合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第三个从心态上来说,在南北朝的时候,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是最暗流的时候,所以从东汉的时候形成了一个黄河的固定河道,那么这个河道是从王蟒的时候开始形成的。然后一直到后来,到北宋的时候,所谓形成的二流。
杨海中 我想就研究中原文化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不言而喻,中原文化产生于中原大地,它既有远古的渊源,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灿烂夺目,它也有今日中原大地带着浓郁时代气息的新辉煌。因此,研究中原文化要兼顾古今,重在突出其特点。
一、要重视中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域,长江等其他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的源头支系,这在学术界已形成了共识。黄河中下游从远古至今天,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因而农耕文化的积淀最为丰厚。不论文献记载,也不论考古发现,在古代,从原始部族到奴隶社会,黄河中下游的农牧业文明都优于其他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使这个地域人口繁盛、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城市勃兴、文化先进、政治强大、技术先进、军事逞雄。农耕文化为中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印痕,对中华文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农耕文化与王权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中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政治理念、社会理想、经济范式、文化诉求、社风民俗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与农耕经济的发达密不可分;中原文化中后进、保守的因素,也是由农耕文化中固有的劣根性所造成的。随着城市经济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日渐汰除。由于中原文化中创新、革命的原动生命力的强大,中原文化在发展中能不断弃旧纳新,从而使它始终保持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原文化的这一特性,应花较大的气力研究。
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要并重
目前,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论,中原文化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还不够。宏观研究对微观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微观研究则是宏观研究的基础。我感到,就宏观研究方面来说,应侧重对中原文化的主要内涵加以界定,确定其内容的基本板块;其次,对中原文化的特征加以概括,这些特征一般来是应是独有的,或特别突出,如中原文化的农耕特征、正统特征等。这些概括一定要准确、科学,不能大而化之。如有的说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丰富性”,我觉得这样说一点特性也没有。哪一种文化不丰富?湖湘文化在概括其特点时有一条是“敢为人先”,就比较有个性,中原文化就很难借用过来。另外,要注意集中力量研究代表中原文化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象。没有名人、名山、名城、名产,也就没有了历史。尤其名人,是历史积淀中最有价值的人文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英雄,没有名人,就没有历史和文化。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不遗余力地争名人,如关于老子、庄子、墨子等人的里籍之争,其目的之一也不外是说这个地方有丰富的文化。当然,“名人”的概念也是相对的,普通劳动者当中也有名人,都要认真研究。
三、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其科学性
由于中原文化产生在黄河中下游这一特定地域,古老而悠久,它的内涵、特点、繁荣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路径一致,有着极多的共性,因此,研究中原文化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其界定,既要深入发掘它的生成与延展的特性,又不能简单地把中华民族发源地的一切文化现象都称作中原文化,无限地扩展其外延。在这方面,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不能将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划等号。中原文化的早期,生成在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文化,也就是当时的中原文化,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三代以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不断扩大,地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发展很快,中原以外的文化发展很快,十分繁盛。中原文化与各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原文化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仍为正统文化的主干,但各地域文化的繁荣的确是异彩纷呈,特色迥异,由此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已不是三代时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了。其二,要正视中原文化中落后、消极甚至是腐朽层面东西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文化虽然很发达,但仍属于小农经济型。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落后的生产技术被淘汰,但不少落后的生产、生活意识和习俗却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至今仍未彻底死亡。如封建迷信、不卫生、不科学、不文明等现象屡见不鲜。对这些带有劣根性的落后文化,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视而不见;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简单痛斥,而是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中认识文化发展进程的规律。其三,要注意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对比研究。为了全面认识中原文化,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注意研究周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发现异同,发现特点,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不同的视角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研究不断升华。

李立新 关于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近来所以成为学术界特别是河南学术界的两个热点问题,(昨天我在百度上检索“中原文化”有79400篇,“河洛文化”有16100篇,)其起因在于两位当代政治家的倡导,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和前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这使我们可以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社会,文史哲这些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起码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南如此。河洛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海外华人多认为自己“根在河洛”,近20年来到河南的寻根祭祖活动络绎不绝,尤以2003年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规模最大。对河洛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其地位的认定,不仅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凝聚海外侨胞、促进祖国统一,有着特殊的意义。出席“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大会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认识到河洛文化的巨大现实意义,对河洛文化的研究特别重视,去年五月中旬专程带团到河南考察河洛文化。在他的倡导下,河南去年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并召开了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发表了一批论著。中原文化是去年李克强书记视察社科院时为河南社科工作者提出的两大课题之一,省财政将拨专项经费对此进行研究。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涉及文史哲三个学科,“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挂在历史所,郑大文学院设有“中原文化研究所”,今天的研讨会是由哲学所主持发起的。近年来地方领导对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去年我们考古所承办或参与承办的四次活动都非常成功,平顶山的第四届世刘大会、商丘的商业起源研讨会、周口的姓氏节、焦作的许衡研讨会,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的还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文史哲这些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以前备受冷落,研究也日渐式微,其原因是脱离现实,通过以上所述,我认为,文史哲可以服务于现实,文史哲需要服务于现实,文史哲只有在服务于现实的过程中才能繁荣自己。
思考之二: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的内涵、外延和特点。
内涵:文化是指先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应是中原地区先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外延:有这样一组概念,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有些混乱,需要予以辩析,这些概念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其内涵所指大致一致,其外延则大小不一。我们认为其间的关系是: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骨干和主流,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文化。我省著名学者许顺湛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特点:许顺湛认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国都文化、根文化、大一统文化
张新斌所长的研究认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根文化,根文化所指:文化之根 姓氏之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4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