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7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大明皇帝平反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5 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过不少对明朝皇帝的评价的文章,大多是分为三种,其一是开国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认为这两位虽然残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祯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进取不肯认输的劲头,同情他到最后敲景阳钟无一大臣至的凄惨。可以说,亡国之君极少有他这样被后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两种之外的,无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昏庸、残暴、胡闹、不学无术的帽子,很多人认为,大明皇帝除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数十年不理政事,微服调戏良家妇女,喜欢做木匠的昏庸之君。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对明朝皇帝的负面评价较多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明朝皇帝确实是庸君较多; 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明史不如对更近一些的清史了解的多,而又受到了很多清宫戏的影响,觉得大清的皇帝全是温文儒雅爱民如子的,两方面一对比,明朝可就太不成话。

清朝皇帝的好坏,我们暂且不去说他,因为受到文字狱的影响,他们的形象大多是扭曲了而不真实的。一一解说起来太过费力。这里到是可以顺便说一下,一位对明清两朝皇帝在非历史专业读者心里造成极大影响的大师---金庸先生。他在"鹿鼎记"里面以康熙对韦小宝的话来表达了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评价,在他眼里,大明皇帝简直就一个好人也没有了,从太祖这条正梁一直歪倒崇祯帝。他的读者群是那么的庞大,因此我可以相信,他的观点影响了太多的人。当然,我不是说他不负责任,毕竟他是个武侠小说作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我的意思是,有很多人太容易把野史当正史来解读。比如乾隆的微服私服,我敢拿我的电脑主板来发誓,这小子一辈子也没有私访过---就算是为了花姑娘,他出门最少要五六千人跟在身边。

现在正经的来谈一下几位我认为不错的明朝皇帝,我说明一下,我不打算去翻史书,现在讲的事情大多是凭脑子里的记忆,如果有疏漏和错误,不要怪我,我也不是正经的弄历史的,也是野路子。

成祖后是仁宗,为什么叫他仁宗呢,就是一个"仁"字。他的一生和他的堂叔前太子朱标极象,他的兄弟们和他的叔父们一样,一直对皇位有着非份之想,而他总是不予计较,并在兄弟们捅了大漏子后出来说情,如果说是假惺惺,他假的次数还真不少。在我记忆里,他最少为他老弟汉王和赵王讨过N次情。他曾多次奔波在南京和北京的路上,多次到百姓的家中就餐,并说百姓很苦,吃的极差,要官员们善待百姓。请注意:这是正史不是戏说,而且他也没有劝百姓食肉脯。如果说到个人能力,他父亲成祖和李景隆决战期间,他带极少的兵,发动数十万北京民众守城,成功的守住了大本营北平,如果说勇力和智慧,他不比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差。不过死的太早,继位不满一年就逝世了。

仁宗之子宣宗,从小就受到祖父成祖的喜爱,朱棣认为他极象自已。确实,他也是个很有勇气和决断力的皇帝。他的叔父汉王素有威名,从父于靖难之役,身经百战。不过当汉王拉起大旗造反后,宣宗迅速亲征,不到一月就将他搞定。赵王也一直想要皇位,不过后来放弃非份之想后,宣宗也没有为难过他。宣宗也是继成祖后唯一亲征蒙古的皇帝,明朝对蒙古的攻势在他身后就停止了。关于亲征,我就想起顺治皇帝,他听说郑成功北伐后,先是惊惶失惜,怕的要逃回东北老家去,然后被人耻笑后,又极暴怒,阅兵南宛,要亲征,被孝庄太后所阻,我估计,他亲征多半要坏事的。

英宗本来没有什么可夸的,不过他总算是废除了几千年来的人殉制度,这一点让我很欣赏他。

孝宗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皇帝之一,不单单是放在明朝,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对他的评价都应该是极高的。他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八年,没有庭仗过一个大臣,用当时文官的话来说,数十年之恶法一朝废弃。对阁臣口称"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敬重,也是由他始。他一辈子只有一个皇后,没有立妃,终身不好二色,人品也是没得说。由于从小受到过折磨,六岁前一直由他母亲抚养,因此极重亲情,曾多次寻找外祖家,对其父留下的嫔妃也极孝顺。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云,而且从不以直言罪人。他死后,大臣多有哭泣晕倒者。至于治绩,他统治的年代叫"弘治中兴"。

这样一位皇帝,事业成功,孝顺父母、为人和善、感情专一,据说人也长的帅,怎地叫人不喜欢。


万历皇帝固然是数十年不上朝,不过从"国本"之争看出来,他还知道尊重文人士大夫的意见,比之清朝,没有任何事情不是皇帝乾纲独断,简直是开明的一踏糊途。而且还知道拉着儿子和孙子拍全家照,让大臣看他们一家和睦,比之清朝认为立皇储是家事而非国事,又是不可同日而语。

宪宗成化帝画的一笔好画,比清高宗的十万首烂诗强的多了。景帝受命于危难,用于谦挽救了一个灭国的危机,也属不易。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22:53 | 只看该作者
平反到这里,好象也差不多了。但仍有几句未尽之言,这里加上。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清朝皇帝总体素质比明朝高呢?其实万历也是守成之主啊,在他治下,毕竟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民在他的治理下没有弄到过不下去。比之嘉庆帝,他一点不逊色啊。嘉庆皇帝还有白莲教造反,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等对国家造成极大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们知道,在一个封建王朝到了一定的阶段,它必然要走下坡路,这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看一下万历和嘉庆所掌握国柄的年代,就能发现他们都属于处在国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的年代。万历做的比嘉庆差吗?我个人认为,一点不比他差。几十年不理事的基础是什么?是一个稳定的,皇帝信任的文人士大夫集团,所以万历能垂拱而治,而清朝就显然不行,皇帝一天不理事,事情就摞在那儿没有人理。傅恒大家都知道,看过还珠格格的人想必映象更深刻,就是他开创了军机大臣一人不敢奉旨,遇事从不专断的清代名臣规范。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须要管理,必须要兼负起皇权和相权来。所以,他们看起来也就勤政许多。实际上清朝皇帝庸材太多,几乎没有一个算的上是英主。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到想改革的光绪,他们几乎都算不上是政治家。
    
他们算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主型,甚至于算的上是地主的土管家。满嘴的祖训,一脸的愚昧,明朝皇帝不知外事而不懂开放,但也允许天主教传入宫廷,但清朝的皇帝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帝起就不放寸板入海,不许传教士传教。他老人家自已到是精通西学,但他一点普及的意见也没有,这样也太不够意思了吧?不是拿咱老百姓蒙事吗?
    
清朝的康雍乾三帝的饭司太多,我不打算批评他们,不过我始终觉得明太祖成祖仁宣孝诸帝也并不比他们差很多。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以偏概全的现象。提到明帝,大多说他们残暴,殴打言官,但我们可以想到一点啊,为什么清帝不打言官呢,那是因为没得打,不需要打啊!
    
文人全弄成了奴才,象明代的"议大礼","争国本",在清朝没有发生的基础啊。言官根本就不能说事,完全是摆设,那么皇帝没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出来挑他们的错,自然个个圣明无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3#
发表于 2006-8-6 09:16 | 只看该作者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皇帝也不例外
真要这样一一平反
那就没昏君暴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3:32 | 只看该作者
只是还原一下历史的本来面目。明朝皇帝不见得就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差,清朝皇帝也不见得就像宣传的那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5#
发表于 2006-8-6 15:44 | 只看该作者
对,所以我还要努力学习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6:45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努力~~~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7#
发表于 2006-8-7 08:45 | 只看该作者
实事求是地说,明朝的皇帝真的不怎么样,和清朝的皇帝比更是差之甚远。明朝出了朱元璋、朱棣和崇祯之外,全是昏君,而崇祯本身也算是半个昏君。清朝最没出息的同治和溥仪顶多就是庸而不昏,乾隆算是最大的败家子了,但是也比万历强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3:45 | 只看该作者
明朝的“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还是不错的。

明仁宗和明宣宗都不错。

特别是明孝宗,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好皇帝,说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和崇祯之外,全是昏君,那完全就是不了解明朝皇帝了。

不过一般人也记不清明朝有哪些好皇帝,弘治皇帝的知名度也小的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3:47 | 只看该作者

明孝宗 弘治皇帝——朱祐樘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明朝不止朱元璋、朱棣和崇祯的,而且我最讨厌的明朝皇帝就是永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10#
发表于 2006-8-7 16:36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把孝宗给忘了!相比而言,他比其他的那些明帝要正经多了,还有于谦拥立的朱祁钰,都还算可以,但是却并非是明君。可惜了明朝在那么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外无强敌(瓦剌只是北元的残支),内无战乱,竟然历时近三百年而无所作为!可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7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