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文学是离开不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活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唐诗的雄壮浑厚,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洒脱不羁,以及明清小说的世俗平民化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一种折射。
唐代二百八十多年里,有五万多首唐诗,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唐诗的雄壮浑厚,与唐诗那种开放的政治格局是相联系。明朝高棅的《唐诗品汇》中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以下就按这四分法的脉络来简要地谈谈社会政治对唐诗的影响。
初唐诗人除四杰和陈子昂外等少数诗人外,十分之九的都是宫廷诗人。他们对诗歌声律和词藻的研究,也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六朝的萎靡和脂粉还未洗尽,宫廷诗人的身份使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诗歌的题材狭窄。
唐太宗等开国大臣对南朝的腐朽淫靡的危害性都有切身的体会。唐太宗在《帝京篇十首》中说道“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奠定了时代审美的文化取向。在宫廷诗发展的第一阶段里,以整肃代替了六朝的柔弱。而宫廷诗人中的沈、宋带着负罪的心理遭贬之后,写了一些真情流露的诗歌,加上他们在宫廷中对音律和词藻的研究,使得这些诗歌具有感人的的力量。
初唐四杰,展示了自己的报酬和性情。“才高位低”,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富有进取意识,产生了有别于宫廷诗的诗歌。
陈子昂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屡次上书谏诤。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有两次从军的经历,这使得他对当时的宫廷诗很反感。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晋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他的诗歌《感遇》三十八首正是效法阮籍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wmlfw 于 2006-12-26 11:45 A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