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冬天人变得懒散了。只看了一本《生死桥》,更确切的说是看了后半部。是存在mp3里晚上睡在床上的看的。因为存的时候顺序乱了。所以就从半部看起,一直看到半夜一点半,也只看完了后半部。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感觉吧,我觉后半部写得更精彩。
《生死桥》是写民国二三十年代,三个孩子:丹丹、志高、怀玉之间的友谊,以及成年后他们的爱情。象李碧华其实的小说一样,《生死桥》也是以悲剧的结局。“生不如死”、“死不如生”、以及“先死后生”这三支在王公公那儿抽得签,也正验证了后来他们各自的命运。
《生死桥》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志高的调皮豁达自足,丹丹的倔犟痴情,怀玉的内敛想出人投地都栩栩如生。其余次要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平面的:林娉婷的有世故冷酷的面,但也有对怀玉真情流露的一面。金先生的冷酷世故阴暗,但同时他对丹丹也是有真情的,他不愿在丹丹面前失去脸面,他明知丹丹在要害他却还是没有躲避。志高的母亲红莲,有刻在皱纹里的卑谦的笑,也有对儿子的疼爱。
我感觉金先生和红莲的描写更加到位。一强一弱,都写着人间的黑暗以及悲哀。金先生因为丹丹长得象年轻时的小满而格外疼惜他,这似乎有些戏剧化的,但无巧不成书,小说中的戏剧情节应该是允许存在的。
《生死桥》对一些旧北平的描写,很详细,仿佛把人带回到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吃的、用、穿的、行话、以及天桥的位置,都描写的很准确。看着李碧华那一段段对北平的描写,很难让人想起她是香港作家的身份。没有《胭脂扣》中的华丽缠绵颓废,没有《霸王别姬》的凄绝哀婉,更多了一种平民的朴实。这种对北平的描写,让我想起了一位最擅长写北平的作家老舍。
北平天桥的朴实和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整篇作品诉说的还是一种欲望,对功名的欲望。怀玉不象程蝶衣那样的痴情,他也想成角,但靠的不是象程蝶衣的那种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而是想抓紧机遇,希望有一天出人投地。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负于丹丹,但还是继续地走下去。他和林娉婷在一起更多的是想成为一个大明星,林娉婷并不是他的最爱,尽管他对她也是有感情的。丹丹才是他的最爱,他之所离开北平到上海除了答应把丹丹让给志高外,更多的是对功名的渴望。
怀玉的个性也是有两种性的,他想成为明星,他牺牲自己的爱情去追求这种成功。孤注一掷,但是他毕竟还是有良知的,他毕竟最爱的还是丹丹,尽管丹丹留在上海是为了辱他。但是当金先生倒台之后,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丹丹,并答应和她一起离开上海。这时候的他,那些浮华的梦都不重要了。但是一切太迟了。林娉婷告诉了金先生,于是怀玉的一双眼睛生生被石灰毁了。
丹丹对怀玉的爱是挚热的。“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她留了下来,不再是那位怀抱着怀玉“魂”的小女孩了。她留在上海就是为了报复怀玉。但是爱和恨的烈火最终烧毁了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用在林娉婷身上也是合适的。丹丹对怀玉的恨源自于爱,他骂他,她抢他的戏。这种恨是表面的,是有爱做为底色的。而林娉婷“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则是一种阴冷的爱和恨。她不愿让怀玉离开她,不管用什么办法。是她使得怀玉最终眼瞎的。她情愿守着一个眼瞎的怀玉,也不愿意让怀玉去幸福地生活。这种爱是阴冷的。就象《雷雨》中和繁漪,以破坏一切来报复。林娉婷也是怀玉悲剧的罪魁祸首。
“情”也是一种劫。丹丹对怀玉的情最终让她“死不如生”,金先生对丹丹的情,最终让他走向衰败和死亡,红莲对志高父亲的情,最终让她胭脂搽进皱纹里去接客。
李碧华一系列小说中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那就是背叛。《青蛇》中许仙的背叛,《胭脂扣》中十二少的偷生负情,《霸王别姬》段小楼对程蝶衣和菊仙的背叛。《生死桥》中怀玉最终从背叛又回到丹丹的身边。金先生手下在金先生危难时对金先生的背离,以及王公公那一屋子里的猫对王公公的背叛。
整部作品有些地方是阴沉的,王公公和他那一屋子的猫,金先生和他屋里的蜘蛛和蛇。有些地方是悲凉的,那首《柳叶儿青》从红莲唱到丹丹。有些地方是残酷的,大上海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
志高的存在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一些暖色,他开始的调皮和最后的成功,让人感受到生活还是有希望的。红莲的从良也让人的内心有了一些安慰。
李碧华和张爱玲的小说是有些相似的地方,她们都以描写爱情见长。但是李碧华的小说虽然结局都是悲剧的,给人一种爱之后的幻灭,但是这种幻灭还是以爱作为底色,她并不否定爱的本身。相比而言,张爱玲的小说的中的冷,则是一种看透世事的冷。
《生死桥》,悲悲切切一场戏,生的生,死的死,走的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