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3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遗症一代 ——评《西线无战事》与《永别了,武器》

[复制链接]

3

精华

20

帖子

9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马克在他的小说《西线无战事》的正文前,写上了那么的一句话——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的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在这本书里面,“我”在所谓的“爱国主义”的煽动之下,参军赶赴前线,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的德国,所有的教育都一致地为政治服务,“把效忠国家看成是头等的大事”,所以老师,学者,新闻舆论都在美化战争,在这样的影响下,“我”所在的那个班的所有学生都应召入伍。但一到了战场,他们就发现他们之前所受的教育全都是错误的。
“卡特钦斯基断言,这都是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变蠢了”,“在我们的思想上,他们所代表的权威这个概念,是和更远大的判断能力和更合乎人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死者,却粉碎了我们的信念。我们不能不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比他们那一代人更诚实;他们超出我们的,无非是空洞的言词和巧妙的圆滑。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就指出我们所犯的错误,在炮火底下,他们谆谆教导我们的那种世界观土崩瓦解了。

现实与血腥,令到他们变得苍老。从前的同学兼现在的战友就要死了,而他们并没有多少的伤心,而是惦记着如何得到将死之人的英国皮靴和手表。
太多的死亡已经令他们分不出更多的感情,但这些还未能令他们麻木。当负伤的战马群在惨叫悲鸣时,农夫的儿子依然心痛——德特林边走边咒骂:“我倒想知道,它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稍后,他又走过来。他的嗓音很激动,听起来几乎很郑重,他说:“我对你们说,让牲畜参加战争,这是最最卑鄙的勾当。”

他们渴望远方的家,渴望咖啡和酒,渴望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他们去废墟里找寻食物,他们冒险去偷属于司令部的鹅,军官们更是宁愿用进攻来换取一丁点的战利品,如白面包等。

战争令新兵们,甚至是老兵们都发疯了。“一大群奔逃的老鼠冲进了入口处,拼命要爬到墙上去。手电筒照亮了这混乱的场面。人人都在喊叫,咒骂,猛烈地击打。许多小时以来积压在心头的狂怒和绝望,一下子都爆发出来……差点发生自己人攻击自己人的事。”
“他什么都不愿听,只顾乱打,满口唾液,喷出的话语,尽是半吞半吐,毫无意义的单词。这是掩蔽壕恐惧症的一次发作,他感到自己在这里要窒息,唯一的欲望就是,到外面去。如若我们让他出去,那么他会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到处乱跑。像这样的情况,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文中,作者十分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随后他的身体完全倒下,只有被击中的一双手连同胳膊的残留部分挂在铁丝上。”
他们害怕战争,可一旦开始战斗,他们却必须放下一切恐惧,他们不再是人了,不再是独立的,有自己思想与感情的个体了,他们被阴谋般地同化成为战争机器,成为国家与统治者的牺牲品。
“我们是毫无感觉和感情的死人,这样的死人,由于玩了一个诡计,运用了一种冒险的魔法,竟然能够奔跑,能够杀戮。”

“我”得到休假的机会,回家了。在家中度过的最后一天——我咬着枕头,两只手使劲抓住床的铁柱子。我本来就不该回来。在前线,我什么都不在乎往往不抱什么希望;今后,我永远也不可能这样了。

“我”重返战场,接着,“我”的班级所在这里的七个人里面,已经死了六个,只有“我”还生存下来。“我”吸入了毒气,得到十四天的休息。“我”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复原,身体上的健康又会回来,但自己的灵魂却会被永远地残缺下去。
“……在我们之前成长的那一代人,固然和我们在这儿度过了些年,但是他们早已成了家,有了自己的职业,现在他们回到自己先前所在的那种环境中去,很快就会把战争忘却,而我们之后成长的那一代人,跟我们从前的一样,和我们完全陌生,将我们推向一旁。”“最终我们将走向毁灭”。

那毒气最后还是要了他的命。他死在一九一八年十月的某一天,宁静的秋日,和平即将到来,战争即将结束。
“他脸上有一种沉着的表情,差不多像是满意的样子,因为事情终于这样结束了。”

3

精华

20

帖子

9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在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里,“我”是军队里的一个司机。我在一次炮击中负了伤,被送到医院,认识了女主角凯瑟琳。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混乱世界里,互相认识,相爱,并互相扶持着一起走向未来。
在一次转移里长长的车龙被阻塞在道路上,“我”决定绕道而行。一路上,绕道而行的“我们”遭遇敌人与己方士兵的攻击,被宪兵当作逃兵捉住。军官在审问逃兵,审完一个枪毙一个。“我”知道一当轮到自己被审判,自己将会必死无疑,所以,“我”趁别人不注意,冒险逃跑,跳进了一条河中,顺流而下,上岸后扒火车远离了战争的前线,来到了后方的城市。
“我”想方设法地联系上凯瑟琳,然后两人一起,流转各地。“我”为了逃避宪兵的追捕,所以借用了一个朋友的小舢板,沿河而上,避开边境人员,来到中立国瑞士。
凯瑟琳怀上了我的孩子,我们在山上的木屋旅馆过着幸福的生活,并设想着战后美好的未来,可是凯瑟琳最后还是难产死了。大悲无泪的我选择了“走出房间,离开医院,冒着大雨步行回旅馆”。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被毁掉的一代人”,而《永别了,武器》描写的则是“迷惘的一代”,它们两者之间惊人地相象。
在《永别了,武器》里,有许多与《西线无战事》遥相呼应的观点。
“假如有人带着这么多勇气来到世界,世界为了要动摇他们的勇气,必要加以许多危险,到最后也就自然地把他们杀死了。世界迫使每一个人向它屈服,在这以后在被制服的地方,仍然有很多强者的存在。但是那些不愿意屈服的人,终究都要被它杀死。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毫不偏袒,一律平等。假如你不是这三种人,你早晚也是一死,只是别操之过急。”
“不,这是个极大的谬论;说什么老人有智慧。老人们没有变地更聪明。只是越来越小心谨慎罢了。”

可以看出,相对与《西线无战事》的个人感情与心理描写,《永别了,武器》更侧重于描写人群的心理以及解剖被表象掩盖了的真相。



战争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战争的可能性似乎从没走开过。
据说,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纪念碑上有那么的一句话——安息吧,我们决不重犯错误!
希望立碑者没有欺骗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

帖子

9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3#
发表于 2007-3-18 11:2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我看了又看的小说,那种纯美的东西粉碎在你面前的沉重感觉,久久不去。让人反思我们干嘛要进行战争?!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残杀?!战争毁灭了多少美啊!与《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2535

帖子

7658

积分

荣誉居民

歌德仲马和狄更斯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7-3-20 18:2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西线无战事比永别了武器好点,也许是对海明威的偏见。。。
我开始喜欢美国人的语言风格了..我说的不是纳博科夫和福克纳..是凯鲁亚克、鲍勃迪伦和帕拉纽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5#
发表于 2007-3-20 20:47 | 只看该作者
《永别了,武器》我也不太喜欢……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6#
发表于 2007-4-8 21:1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楼主不断引用“我”这个带引号的字,忽然想到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作品,这个我是不打引号的。我们的引用又何必打个引号?有什么书写不带我的色彩?分清这一个我与那一个我有多重要?我的书写可能正是人类呼唤人类的一个最有力、最伤感、最感性、最直接、最有效、最简洁、最具勇气、最有人情味、最令人感动的讯号吧。

[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7-4-8 09:15 P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79

帖子

257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7#
发表于 2007-4-26 00:33 | 只看该作者
海明威的长篇不如短篇写得好
且陶陶,乐尽天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2535

帖子

7658

积分

荣誉居民

歌德仲马和狄更斯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7-4-26 18:0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骑兵军》比他们好很多啊
我开始喜欢美国人的语言风格了..我说的不是纳博科夫和福克纳..是凯鲁亚克、鲍勃迪伦和帕拉纽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0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