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昆德拉的轻与重

[复制链接]

6

精华

32

帖子

156

积分

habitant

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 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常常被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所笼罩。好像犹太人的名言: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想要完整地解读是困难的。

    我读的是韩少功、韩刚的译本,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所出的大师名作坊系列中的第一种。1989年11月二版12刷。据韩少功的序言,国内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曾删去三百余字,台版予以完全保留。我没有对照参看,通观全书,想来大约是关于政治或性爱的犯禁文字。

    我还有一种译本,是台湾远景出版公司世界文学全集之一种,译名为《生命里难以承受的轻》,译者为吕嘉行。1993年第25版。买韩译我看重的是译文本身,买吕译我最初是因为喜欢远景设计的封面。采用的是俄国画家马克·夏卡尔的绘画。远景的世界文学全集好像出了近500种。我很喜欢这种以西洋油画作封面的设计。

    昆德拉是流亡作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初是用法文发表的,其次才是捷克文。韩译是据英译转译的,吕译参照了法文,主要还是英译。韩译分七章,吕译则分成七部。

    我手中的两种台版书都是二手书。我对书籍有洁癖,但并不排斥二手书,特别是较新的二手书。新书千人一面,二手书则不同,经历过传阅,常有意外的发现。这两本书都有原阅者的题辞,看看也蛮有兴味。

    韩译本的题辞在前面:

                   “给丽美:

                               用情怀与人格来证明

                              即使是在最苦难败坏的年代

                              只要有心

                              仍有希望无穷

                              乌云之上必有青天

                              而青天终有展现的一日

                                               恩洋兄

                                                1989.11于成功”

    我知道台湾有个成功大学,原阅者的题辞充满了学生朝气,大概将昆德拉的这本书当作励志作品送给妹妹纪念吧。不知妹妹看过没有?现在书漂洋过海传到了我手上!

    吕译本的题辞在后面:

                               “耕邦藏书(印)

                                是在过年前半赶工之后看完

                                正经历着再度被丢弃的命运

                                爵瑛!我的女人

                                为何离我而去

                                平凡却透露真情——本书的最大感动

                                是否我失败于不再平凡

                                                                 94.2.4”

     这位仁兄的题辞就有些椎心泣血了,昆德拉的书见证了他的失恋,他的奋斗之后的挫折。他看完了这本书,期待抹掉这段记忆,连同这本书。

    昆德拉的小说充满了颠覆性,他的作品,既像小说,又像哲学随笔,既冷眼旁观,又现身说法。一方面,他对上帝创造人类说进行了有论有据的质疑,一方面,昆德拉又通过上帝之手,让他的小说人物轮番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昆德拉总是无法克制论说的欲望,在正与反、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的对抗中,对种种论点进行驳难,自身又陷入新的理论建构的束缚,在两疑的轮回悖论中无法自拔。

    昆德拉身受亡国之痛与极权统治的迫害,对革命的破坏性感受至深。可是当血痕淡漠,记忆冷却之后,昆德拉发现,尼采所谓的“永劫回归”观,对于人类世界并不适用。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尼采说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可是沉重在哪里?遍布我们的不是沉重,而是空虚,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

    在小说理论上,昆德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到,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不是生于母亲的子宫,而是生于一种基本情境或一两个带激发性的词语。接着是昆德拉的自述,书中的托马斯是“德国谚语:只发生一次的事,等于没有发生”这一说法的产物,特丽莎则产于胃里咕咕的低语声。

    我想,从广义上说,小说人物确实是作家观念的产物,只能从思想中诞生。马尔克斯写作的激情常常来自于无法磨灭的形象。最初引发他写作《百年孤独》的冲动,便是祖父带他去看冰的童年记忆。史铁生也强调,作家无法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写出的作品不过是自已的想象与想象中的自己而已。博尔赫斯甚至说,世界上的伟大作品只有一部,所有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所写的,都是相同的一部伟大作品。

    昆德拉写捷克被苏联入侵的历史,有其自身经历的背景,但并不想写成“伤痕文学”,因为无论是谴责还是同情,都远远不够。这里昆德拉提出了“媚俗”的概念,指出媚俗是一种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侵蚀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在媚俗作态的极权统治王国里,所有答案都是预先给定的,因此,媚俗极权统治的真正死敌就是爱提问题的人。

    昆德拉的意义,就是挥舞着手中的解剖刀,划破舞台上重重掩盖的幕布,让人们看到藏在背后的东西。美好变得残忍,光明成为黑暗,沉重变成空虚,真理成为谎言。

    昆德拉从前当过爵士乐手,小说中也采用了四重奏的结构,四个主要人物互相呼应,互为衬托。作品中的主题、细节如萨宾娜的圆顶礼帽、《俄狄浦斯》、《旧约全书》等等,常常循环往复,前后照应,仿佛音乐的潮水没有止息。表面上看,每个章节没有明显的联系,人物也是或隐或显,却很好的烘托了主题。

    昆德拉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特丽莎的梦境,同时昆德拉又充当了弗洛伊德的角色,对梦境进行了不可辩驳的解析。特丽莎期待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进入托马斯的精神世界,事实却是六个碰巧的机会把托马斯推向了特丽莎。结果特丽莎用她的软弱,打败了外表坚强的托马斯,成为托马斯沉重的爱的包袱。托马斯一生追求无数女人,将性与爱分离,可是特丽莎做不到,正如她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一样。

    书中最终写到卡列宁的微笑与死,非常感人。昆德拉发现,狗与人的区别,是人以直线前进,狗却是以钟表指针的圆环进行循环。卡列宁临终前的注视,不是绝望或者悲哀的目光,而是令人不堪承受的信任。由此得出结论,幸福便是对重复进行的憧憬。当卡列宁离去的时候,特丽莎也体验到与托马斯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

    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涵盖了哲学与艺术的多重范畴,既有现代主义的先锋技巧,也有现实主义的传统写法,充满了深刻的内涵,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我看过改编的电影,应该说很出色,删减了昆德拉的一些说教,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当然,昆德拉并不喜欢,认为曲解了原著,也是一种“媚俗”的表现。许多读者也认为远远不及原著。我想,电影与小说毕竟是不同的艺术种类,甚至不好比较。对昆德拉的解读,应是多方面的,这部小说值得细细品味,因为他为我们的生命打开了另一扇门。

    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7

精华

4008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2#
发表于 2007-7-2 15:2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是上海译文的,翻译的也不错。
所有不安,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23

帖子

389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7-7-19 14:3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发人深思的一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72

帖子

216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4#
发表于 2007-7-19 17:0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真能轻下来吗?
我不认同生命之轻.因为,没人能在这苦难的生活中轻浮起来.我到认同,昆德拉的另一个同乡,哈维尔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5#
发表于 2007-7-19 18:28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解读文章写得有分量,抓住了一些关键点。学习。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