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中国国家地理二月份卷首语)

[复制链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4 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的姓氏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上古的伏羲氏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姓氏,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即只是在男子中一代代地相传,比较稳定。事实上,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Y染色体就是只沿着男性这条脉络下传的,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现在人们都知道,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是控制性别的。在男人的精子中,一半含有X,一半含有Y;女人的卵子含有的都是X,没有Y。当精子中的X遇到卵子中的X,组成新的染色体对XX时,就生女孩;当精子中的Y与卵子中的X相遇,组成XY时,一个男孩就诞生了。当这个男孩再生男孩时,一定是这个Y又一次地被选中,与一个卵子中的X结合了。除极个别情况外,如果一个家族一直有男孩诞生的话,那么这个家族的染色体Y就一直传下来了,而且是同一条祖先染色体的复制品。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欧洲人有姓的历史不过一千多年,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才几百年。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姓”,而且“姓”在中国能够延续下来?我猜想原因有二:一是汉语文字的简洁。单音节,一字一音,用来做姓,方便好用。西方人的语言文字用来做姓,就不如汉语方便,我们都曾有过记不住外国人复杂冗长姓名的感受;二是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需要户籍制度配合,所有的人要登名造册,这是中国人的姓能够流传、普及、巩固以及人人有姓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来我以为这种现象只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这其中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基因被逐渐地“稀释”。比如,你的儿女对你的基因,只继承了1/2,你的孙子、孙女只继承了你儿女基因的1/2,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的基因越来越少,最终近乎于无。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也许这正是中国人喜欢男孩的深层原因。因为只有男孩继承了真正的祖先的一点遗产——Y染色体。这才是一个家族一直没变的东西,是一个家族真正的血统。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说的是中国有些大姓集中了众多的人口。看一下今天新百家姓的排行榜:前19个姓,已经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达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这种现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姓氏经过竞争而逐渐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袁义达教授收集),但后来有些姓逐渐消失了,仅剩下今天的4000多个。如果我们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一些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

    最“成功”的是那么几个大姓,比如:李、王、张、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大姓刘、李、赵、朱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从过去23000多个姓,到今天的4000多个姓,这中间有多少可歌可泣或者是哀婉动人的故事。如果有谁把19000多个姓氏是怎样消失的故事写出来,其意义和可读性可能不比一些生物灭绝的故事差。

    我们的摄影师从陕西泾县发回了一些关于一个罕见姓氏“第五”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我想到的是姓“第五”的这些人还是幸运的,那些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人已经消失了,因为史料记载这个姓从“第一”到“第八”都曾经存在过。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对他们,我肃然起敬。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了一部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想想看,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按男性传递,生女的小姓家庭,姓氏就有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小姓、奇姓,让其传承下去,非常必要。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至少我们有理由修好自己的家谱,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密,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人的来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的是它稳定按照男性一脉相传。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

    说句题外话,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的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价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 本帖最后由 北溟之鸟 于 2007-3-9 09:54 PM 编辑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生鸟亦四种,化生之鸟力制其余。湿生之龙不具胎鸟屈伏之势,例此以明。且沧海无涯,群龙游泳。将喙也鼓其羽翅扇波涛,水为涸流,龙无头寄恣其食不遑度宁。所以然者,一以鸟形环偻。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2#
发表于 2007-3-4 02:03 | 只看该作者
上古之人,世代沿用一氏之名。中古以后,姓氏才渐渐流行开来。古代的姓和氏是分开的。也存在一个从贵族代民间的转变,现在很多姓是以前的氏,有的甚至只是职业、官名,地名,真正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姓非常地少。顺代替一句,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7

帖子

591

积分

knight

游走在午夜的猫猫

Rank: 5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7-10-29 00:48 | 只看该作者
这期被人借走了到现在都没有还回来。很喜欢这期的内容。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的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的气息;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0

帖子

180

积分

habitant

Rank: 3

4#
发表于 2007-10-30 20: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章也能上中国国家地理?真是恶心。无知又无耻的鼠辈[em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2

帖子

66

积分

newbie

重症完美主义者

Rank: 2Rank: 2

5#
发表于 2007-12-28 14:08 | 只看该作者
500年前是一家。。。
就想到这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8-4 04:4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