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金玫瑰》的2篇散论,

[复制链接]

0

精华

15

帖子

45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4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手风琴
  
      中文版的《金蔷薇》据说已有不少。我手头所藏三种:
      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9月新1版,译者李时。版权页上有“内部发行”字样,在表明印数的下方还有五个代小括号的小字“原上海文艺版”。我猜想五十年代流行的大概就是这个版本。
      二,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译者戴聪。书名不是《金蔷薇》而是《金玫瑰》。有趣的是,默默在《读书》杂志的文章,名义上就是为这个译本所写的书评式的随笔,但是文章的副标题仍为《重读〈金蔷薇〉》。
      三,漓江出版社1997年月3版,译者李时、薛菲。同百花版相似,以巴乌斯托夫斯基晚年修订的俄文版为依据,除了上海译文版已有的译文篇目之外,数量不多的扩充部分由薛菲补译。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金蔷薇》中译本,沪版显然更具影响力,李时先生的译笔也堪称美仑美奂。长久以来,这个版本的《金蔷薇》感染过两三代中国读者,它也一直伴随着我,从高中到大学,从读书到教书,它是我成长的镜子,镶嵌在精神内部心灵深处,须臾不层脱落。
      对许多中国作家而言,《金蔷薇》或许已构成了“影响的焦虑”。八十年代中后期,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移植华土,先锋文学思潮迅猛上岸冲荡之时,《金蔷薇》势所必然地被看作“古典”或者“传统”文学的旧物,遭到策略性的诟病。当时洪峰等先锋作家代表人物就曾对《金蔷薇》相当不客气。但是时序转到九十年代初期,洪峰的中篇小说《离乡》和长篇小说《东八时区》等作品,在小说的内蕴和叙述色调上看,苏俄文学气质作为这位东北作家挥之不去的影响资源,为他的写作走向成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事实上,多种形式的苏俄文艺都与《金蔷薇》的情味相通,并对中国人都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心理影响。不仅仅是刘小枫这一代人深受俄罗斯思想的熏陶,他们的前辈以及后面的几茬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对《金蔷薇》式的爱与钟情抱有向往。
      比如“苏联歌曲”的传唱,魅力历久不衰,其中一部分已经经典化,出入于与我们的心境相融的一个个瞬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它们的某个乐段某句歌词会忽然在心中响起,并脱口而出。随着年代更迭,流行的歌单中几乎已不太容易找到《让我们举杯》、《共青团员之歌》等合唱歌曲。经常在演唱会上由艺术家表演和被大众无数次卡拉OK的,是怀恋沧桑的老歌《三套车》,抒发爱的忠诚的《小路》,表露对恋人犹豫又由衷思慕的《红莓花儿开》、《山楂树》、《纺织姑娘》等等。特别是传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惆怅和殷殷祝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简直就是《金蔷薇》爱感的音乐化的缩微------主角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是安徒生,是你,是我,是童话之夜的天使之歌,是人间可触可感的相互照拂,是夜凉,是内热,是心疼……
      

我更想说的是,《金蔷薇》是向全世界存有善意的人群演奏的手风琴曲。风,掠过草尖、树梢和水波,被吸进手风琴宽敞的胸腔,经由巴乌斯托夫斯基音乐魔法师一样的手指,音簧颤动着筛出体贴的风声,再拂过我们的湿润的双眼,在柔和地击中我们的耳鼓的时刻,分明已经揪住了我们温热的心肠。
      手风琴的旋律传过来,《金蔷薇》的书页仿佛被风之手轻轻捻开,锡制的墨水瓶也努着嘴吹起了口哨。时间在精神王国里遇到了知音,也在驻足,凝神,倾听。壁炉的炭火伴着伏特加的香味,巴乌斯托夫斯基微笑着——



“童话落在纸上的时辰终于到了。”

2004年4—5月,写于济南——苏州——南京   施战军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828949d010001et



我不知道,怎样来说这白夜的恼人的光辉?
   是神秘的呢?还是魔幻的?
                   ——巴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这本书还是一位老师介绍我读的。他说:这是俄罗斯(作者时代称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创作谈,但这本书与众不同,决不像一些同类的书那样堕入枯燥的讲道。你可以拿它作散文读,作小说读,甚至作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来读。总之,这本书值得一看。
   我第一回打开《金蔷薇》是在一个深秋的下午,屋外刮着大风,树叶一片一片地翻飞着,像蝴蝶一样敲打着窗户。第一篇故事叫《珍贵的尘土》(其实作家并非单纯地讲故事,故事后面大都会介绍一些文学创作的技巧,像中国的《聊斋志异》故事讲完后,会来一句“异史氏曰”)。但是,我愿意仅仅看它成一则动人的小故事。
    一位普通的法国士兵(俄罗斯作家写法国人的故事,在欧洲是不足为奇的)约翰.沙梅,在参加墨西哥战争的时候福星高照,得了很重的热病被遣送回国。团长借这个便,将八岁的女儿苏姗娜,托付给沙梅带回法兰西。海上归途中,沙梅照顾苏姗娜无微不至。他明白,她期望他的不仅是照顾,而且还要温柔。看到小姑娘终日沉默,他开始讲故事给她听,其中讲到一朵金蔷薇的故事十分感人。金蔷薇在故事中是幸福的象征。小苏姗娜激动地问:“约翰,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什么都有可能。”沙梅这么回答……船靠岸了,小姑娘送到了姑母那儿,沙梅离开了。故事到这儿还不是一个悲剧。
    沙梅过起了贫困的生活,热病毁了身体,他只能给一家手工艺作坊打扫垃圾。但他时常想起苏姗娜,久久地不能忘。一个下雾的黎明,沙梅遇上了独自站在桥栏边的苏姗娜。她穿着淡紫色镶黑花边的外衫,已经出脱成美丽的大姑娘,但神情落寞。她的情人,一个年轻的演员变了心,她现在无依无靠。沙梅把她带回家,用一个穷人的兴奋悉心照料她。可惜,那个年轻演员很快又来找苏姗娜了,她匆忙地跟他走了,临别时负疚地说:“假如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你既然照你的兴趣选择了生活,那就祝你幸福。可是不管怎样,送给你金蔷薇的不会是这位先生。”沙梅这么回答。
   苏姗娜走了,沙梅又开始过穷人的单身日子。但是那天之后,沙梅不再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扔掉,而是统统装在口袋带回家。他知道这些尘土里有一些金屑,因为首饰工匠工作时,总要挫掉少许可怜的金子。他决定把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为苏姗娜打一朵金蔷薇,使她幸福。不少岁月逝去了,他把一小块金锭送给首饰匠打成了金蔷薇。可沙梅在镜子中照了一下自己,看到老弱丑陋的脸,就不敢拿着金蔷薇去见苏姗娜。后来他才听说苏姗娜早在一年前就去了美国,永不再回来。没过几天沙梅就去世了。首饰匠知道沙梅有一朵金蔷薇,在他死后,偷偷地过来,把金蔷薇取走了……
   读完《珍贵的尘土》我把书本合上,屋外的树叶仿佛变成了纷飞的大雨,铺天盖地。这分晶莹的感情真是久违了,这种朴素的浪漫浸透了那个黄昏。后来我才了解到作者巴乌斯托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抒情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他的作品还有《卡腊-布加兹海湾》、《科尔希达》、《黑海》、《森林的故事》,都富予幻想,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我认为当我们评价一位作家时,应当首先考察,在他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在写些什么?要知道,二十世纪对文学而言,几乎是一个“情感放逐”的世纪。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写作,当时的俄罗斯文学界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天下,人们注重的是对现实的批判,而忽视对心灵和情感的挖掘与抒发。而巴氏的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显示了对情感的珍贵,对普希金以来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正因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写作个性,他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社会主义白花园里的独具特色的香花。”
   我试图想找到一条线索,来解读巴氏的浪漫激情的源流,但在这篇小散文中根本不可能做到,它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极为广泛。所以我只说其中的一小点。《金蔷薇》中写到白夜,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的冬天,在距北极较近的地域,会出现一副奇异的美景,那就是:白夜。白夜来临后,万事万物都变得非常神秘,蒙着一层银箔色的光辉。那么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都没有逃脱白夜的诱惑,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都写过白夜,他们都富予浪漫的激情。巴氏也没有例外。白夜的神秘、温柔、和浪漫成为一种背景,深藏在文字后面。《金蔷薇》的浪漫其实就是白夜的浪漫。
   读过《珍贵的尘土》之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记得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引用过一句话:任何一个精神健全者都不会从头至尾读完一本书。我很不幸,把书从头至尾的读了一遍。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有时在寝室,有时在图书馆,有几次在床头,有一次在操场边上的梧桐树下。我真想把其他内容也介绍给读者,或者把我对这本书的其他意见告诉读过这本书的人。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所以我把书中除了文学创作而外的其他主题概括在下面:
   有关爱情:写了沙梅和苏姗娜的故事,安徒生和瑰乔莉的故事,契诃夫和玛莎的故事,莫泊桑和女画家的故事,还有普通人约西卡和荷莉斯嘉的故事等。
   有关尊严:写了车站食堂里的老人和小狗彼契的故事,作者自己维护写作自由的故事等。
   有关自然:写了波罗的海的大雪,白杨林,鼠曲草,镀金天空,俄罗斯的白夜等。
生存与死亡:写了沙梅的生活与死,莫泊桑弥留时的悔恨,还有作家亲眼目睹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等。
   
   对金蔷薇我已经说得太多。贝尔说:现在许多人不再直接读书,而是通过书评来了解一本书。而我的意图恰恰相反,我多么希望这篇文章能使大家对这本书有一点粗略的了解,然后直接去读金蔷薇。我相信你能看见一个优美恬静的白夜。

署名:倒立的猪
转自http://www.cul-studies.com/old/b ... =37&bbsid=288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0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