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ono 于 2008-12-28 16:23 编辑
第一部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
梅什金公爵作为一个来自异乡的故人,独自面对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的俄国冬天特有的“冷”。罗果仁带着色彩强烈的爱返乡,娜斯塔霞面对自己早已托斯基安排了的命运。三个主人公一次登场。
高傲与自卑,坚定与惶恐,贫穷与富有,希望与绝望、命运的天平在平衡的瞬间划过。
让我想起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第二部第五章,罗果仁的自白。
也是我最喜爱的部分。
罗果仁在公爵的坦诚下交出了自己的内心,爱恨交织的强烈感情。
这个部分,公爵和罗果仁都对歇斯底里的娜斯塔霞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公爵脱俗的爱和罗果仁世俗的爱,然而谁有肯定罗果仁自卑又自负的性格,不会让他的世俗之爱以不俗的结尾落幕!?
果然,第四部十一章,那把压抑很久的小刀终于放出它本该释放的寒光。这不是德尔菲人使用的小刀,最终履行了命运赋予它的使命。
娜斯塔霞——用将军的其中一个女儿阿黛拉伊达的话:“这种美可以颠倒乾坤”——就这样激烈的来却平静的离开,这样公平吗?是的,公平性是我看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文中一直欲求探讨的一个命题。常人认为的白痴,梅什金公爵却意外得到遗产,在一双双喷着妒火的眼睛里,这不公平;一直以流氓形象示人的罗果仁,却能够得到娜斯塔霞跟随他远走他乡(暂且先不论其中的原因)又是那些个喷着妒火的眼睛要叫嚣:不公平。还记得作者暗示自己身平的遭遇描述的那个被宣判死刑的朋友!?(或许是先读过陀式的生平记录,对于一些描述流放西伯利亚、癫痫病症以及宣判死刑的段落,我都特别关注) ——“别人先对他宣读判决书,让他受一番折磨,然后对他说:走吧,你被赦免了。这么个人也许可以谈谈体会。”
在公爵眼里,正是娜斯塔霞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各种不公正的批判,使之爱之深。也正像公爵对阿格拉雅所说“那个不幸的女人深信她是世界上最堕落、最邪恶的人。哦,请不要辱骂她,不要向她扔石头。……”
吴钩之锋也聊起这种爱与玛丽之爱有类似之处。
我想到两部电影:【破浪】和【狗镇】,都是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之作。【破浪】里的女主角我觉得很像可怜的玛丽,而【狗镇】里的女主角(妮可基德曼,当时觉得她好美好美)和我们的公爵一样,相信人性的善,和公爵一样,相信可以用大爱去爱人爱世界。在这一点上,我赞同楼主的理解,也如基督式的爱。然而,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电影结尾父亲对女主角说的话:你是我见过最自负的人,以为可以用你高高在上的爱来宽容这些凡夫俗子,睁开眼看看他们都对你做了什么!于是,电影以屠杀结束。
再回到《白痴》,宽容的心与复仇的心一直纠缠对比(也可以说是狭隘,可是未免太笼统,毕竟书中每一个想要报复的人都是带着千万种情绪,五颜六色的混在一起,才走到那近乎奔溃的疯狂边缘。)
最终,一切平静的结束。
放下书,心里激起千层浪,月光下,海面又始终平静。
——海底是否蕴藏一场海啸却不得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