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纪伯伦之歌"小竞赛:《流浪者》之理解 [打印本页]

作者: mu    时间: 2006-4-7 20:24
标题: "纪伯伦之歌"小竞赛:《流浪者》之理解
(The Wanderer

流浪者


  我在十字路口遇见他,一个光穿一件披风,技一根拐杖的人,脸上蒙着一层痛苦之纱。我们互相致意问好,我向他说:来我家里来做客吧?"他就来了。
  我的妻和我的孩子们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他对她们莞尔微笑。她们欢迎他的光临。
  我们一同坐下来就餐。同这个人在一起,我们感到愉快,因为他身上自有一种沉静和一种神秘。
      晚饭后,我们又在火边坐下,我问起他浪迹天涯的种种事。
      那天晚上,他讲了许多许多的故事,第二天又接着说.尽管他宽厚善良,可是我这里记录的全是他生活中的苦难和辛酸.他这个人很善良,这些故事是他飘泊道上的一路风尘。
     所以,三天后他离开我们时,谁也没有感到有个客人走了,相反,恰恰是感到我们中的一个依然留在院子里,还没有进屋呢。



大家来讨论几个问题:

1.流浪者为何出现在十字路口?

2.“所以,三天后他离开我们时,谁也没有感到有个客人走了,相反,恰恰是感到我们中的一个依然留在院子里,还没有进屋呢。”如何理解?
作者: 风筝蓝    时间: 2006-4-8 09:22
首先要分析:流浪者代表什么?

我觉得是指代我们的自我。为什么在十字路口?因为我们总是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三天后离开的理解:我们的自我永驻内心,不过很多时候是蒙尘为被体会。所以启发我们的事情或人虽然走了,但是自我却不会走。
作者: chen_xinjfromDL    时间: 2006-4-15 13:32
流浪,是一种无奈,面对生活的抉择,精神的方向无法寻找,所以出现十字路口处的迷茫~~

这就是自我精神的体现~比记忆更深奥

[一点浅薄的看法]
作者: mingyu    时间: 2006-7-6 21:29
我们的心灵总是游离在外,无所适从,没有归宿,飘荡于精神的汪洋之中,没有确定的方向。
心灵虽与肉体有别,但毕竟是同根所生,故而无论是他游离于我们之外,还是附着于我们之中,我们无法明晰地分辨。      
一点浅见。。。。
作者: 风筝蓝    时间: 2006-7-11 13:19
标题: 回复 #4 mingyu 的帖子
对 这个想法也很对  
我也赞同
作者: Hermes    时间: 2006-7-12 21:24
平时没怎么看纪伯伦,只能就文论文了。

1.
从本文看来,十字路口对“我”和对流浪者有十分不同的含义。对于“我”来说,走过十字路口,是走向一个熟悉的地方,也许是正要回家——所以他说:“来我家里来做客吧?”“我”也许也是刚作为一名流浪他乡者归来,正好在十字路口遇上“他”。也可能是这个十字路口就在家附近,是“我”经常要路过的地方,所以也可能“我”只是像平常一样路过这里,正要回家罢了。对于流浪者来说,走过十字路口,却是通向陌生的地方,不管他选那一条路。一个走向终点,一个是走向新起点。

为什么是在十字路口相遇?十字路口是一个人流从四方汇聚而又向四方散去的地方。这是个流动不息的地方,在这里人们最能感觉生命的流逝,在聚散中流逝。在这里,一个陌生人汇进了“我”一家的生活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更由于从十字路口来,这位陌生人的身份更加朦胧了,他来自何方,往哪里去?这种制造朦胧身份的效果,便是给了读者极大的自由去填补空白。

2.
“谁也没有感到有个客人走了”表明这位客人与这一家子已经亲密无间,成为自己人了。他们也许挽留了他,但他并没有留下来,还是走了。这意味着他是个永恒的流浪者。但不是带着悲观的宿命论色彩的那种永恒流浪,虽然生活中有许多“苦难和辛酸”,但他仍保有他的善良。流浪毋宁说是生命一种常态,我们须坦然面对它。“恰恰是感到我们中的一个依然留在院子里,还没有进屋呢。”——最后是一个幻想。在这个幻想中,“我们”把“他”放在院子里——既不是“我”家屋里,也不是路上——已经非常接近,但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个随时可能走进来的流浪者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是生活本身的一种拟人化。它带有不确定性,它既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还没有进屋”的即是未来的生活。生活沉静而神秘。其中不乏辛酸苦难,但生活却具有宽厚善良的特性,即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品味到生活中的甘甜,得到满足。所以这里作者是说,生命无非就是流浪,尽管总是有那么多的苦难辛酸,但这个生命依然值得我们赞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的幸福。这些我们可以从文中家庭的温馨、宾客和主人间的和谐中感受到。

流浪者这样的题材,若是落在一个欧洲作家手里,十有八九要带上悲观宿命论的色彩,但这里没有这样的东西,它表达的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作者: 未之    时间: 2006-7-31 18:17
生命如果没有觉醒,就更多的是苦难与艰辛,只有善良与宽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是已经觉醒的人,那个客人与"我们"就好象清醒的人与梦中的人一样.虽到了"我家",但没有进入"我们"的心灵,就如同只在院里并没有进来过.
作者: Moderato    时间: 2006-8-3 16:04
不同意楼上……

我来说说我肤浅的理解……
我认为是流浪者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不再是客人。……
作者: sanguosha    时间: 2010-6-11 06:04
回复 6# Hermes


    赞一下,虽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意,但的确很有水平
作者: muben123    时间: 2016-6-24 13:02
简单的理解为:
在路口更有代表性更凸显。
人走了,故事却留在这,或者我的门随时为他敞开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