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打印本页]

作者: newasong    时间: 2006-4-20 18:09
标题: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曾艳兵/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只属于自己的路。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俄国作家,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作家。卡夫卡则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甚至明确表示: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因此,梳理他们二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辨析他们思想和创作的异同,应当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这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卡夫卡,而且对于我们确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是颇有裨益的。

  在现存的卡夫卡的文稿中,卡夫卡第一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913年7月21日。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特别的思想方法。感觉上的渗透。一切都是作为思想去感受的,即使是最难以理解的情感也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月后,1913年9月2日,卡夫卡在给菲莉斯的信中写道:“在我认为与我有血亲关系的四人──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福楼拜中间,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结了婚,并且,也许只有克莱斯特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由于受内外危机的驱迫,在万湖边开枪自杀。”1914年3月15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又一次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棺材后面,大学生们想负担起他的枷锁。”1914年6月12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一位女画家的信”。1914年11月1日,卡夫卡又在日记中写道:“在考泰克的绿草地上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防卫文字。”在其他地方,卡夫卡也曾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1916年为了弥补妹妹奥特拉受教育的不足,卡夫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向她讲解和介绍歌德、叔本华、汉姆生、柏拉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后,当他谈到年轻的朋友克罗普斯托克医生时,卡夫卡说,他“很有志气,聪明,也很爱文学,外表粗鲁,很像韦尔弗,天生一副医生气质,反犹太复国主义,耶稣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的领袖”。大约在1920年年初,卡夫卡在给女友密伦娜写信后不久,就长篇大论地谈论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您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吗?这是个归纳了很多道理的故事(即《穷人》发表过程的故事———笔者注),我在此引用它,仅仅因为引用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能使人快乐,而一个发生在周围的、甚至更近处的故事往往可以具有同样的意义。”当然,卡夫卡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重要一段文字可能要数下面这段话:

  马克斯反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由是 他让精神病人出现得太多了。这完全是错误的。病症无非是一种刻画性格的手段,而且是一种非常细腻、非常有用的手段……。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性格的意义就好比朋友间说骂人的话。如果他们相互说“你是个笨蛋”,他们并不是说,对方就真的是一个笨蛋……。例如卡拉马佐夫的父亲就绝对不是一个傻瓜,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几乎与伊凡势均力敌的、真正凶恶之人,而且不管怎么说,要比那些没有被叙述者抨击过的、在他面前如此崇高的地主外甥们聪敏得多。

  这段话表明,卡夫卡不但熟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等小说,而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变态人物,以及他的独特表现手法均情有独钟,赞赏有加。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病态的小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并不能为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理解,即便是像别林斯基这样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对此也多有微词。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亦未能超越他的时代,也应当在情理之中。但卡夫卡却不以为然,他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辩护,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说到底,卡夫卡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辩护其实也就是对他自己创作的独特性的辩护。

  各种迹象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卡夫卡经常阅读的外国作家之一。卡夫卡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也非常熟悉,他肯定阅读过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的确,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夫卡心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卡夫卡虽然也多次恋爱,并曾经三次订婚,但最终他选择了单身生活。这里,唯一结了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能够被卡夫卡引以为精神先驱,说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夫卡心中的确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记得卡夫卡的朋友布罗德结婚后,卡夫卡有一阵子几乎和他断绝了往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就卡夫卡的创作而言,他的作品似乎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等,我们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一类为变态的小人物,这一类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长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则被评论家概括为“防守型的弱者”,“被抛入世界的小人物”,他们“一般都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对社会黑暗有不平,有怨怒,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屈辱退让,逆来顺受,对强者、对黑暗势力的袭击或欺凌缺乏自卫能力”。虽然都是小人物、弱者,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人物在外部世界的压力面前走向内心分裂、精神变态;而卡夫卡的人物则走向变形,并多半变成小动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地下室手记》中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地下人”形象,这个“地下人”这样自我表白:

  现在,先生们,我想对你们讲一讲我为什么甚至连虫豸都没有做成的道理。我只管讲我的,你们愿意听也罢,不愿意听也罢。我要庄严地告诉你们,我曾多次地想做虫豸。可是甚至连这一点我也做不到。我向你们赌咒,先生们,过多的感觉,那是一种病,是真正的、十足的病。

  然而,到了卡夫卡那里,无论是《变形记》里主人公格里高尔,还是地洞里的主人公——那个不知名的小动物,它们都真的变成了虫豸,或者变成了“具有强烈感觉的老鼠”了。这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他们的主人公便从外部世界走进了内心世界,从“地下室”走进了“地洞”。但不同的是,“地下人”渴望走出地下室;“地洞”的主人公则希望永远留在地洞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因此他特别关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卡夫卡觉得自己是个弱者,因此他希望呈现弱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图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像他的主人公一样在地下室写作,但他渴望从地下室走向“活生生”的世界;卡夫卡则试图逃避“活生生”的世界,一头扎进“地洞”将自己永远封闭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拷问灵魂,并且残酷到了冷静的程度;卡夫卡面对人间的巨大灾变则总是不动声色,似乎是冷静到了残酷的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只属于自己的路。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4-20 23:01
原来读过《白痴》
但是里面的描写还是缺乏现代主义的惯用表现方式。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2 18:55
严格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算现代主义的作家,他更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和卡夫卡一样是怀着深沉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 mu    时间: 2006-11-12 19:05
病人中的巨人在为病人中的侏儒治疗,也不是很高明的事情。
作者: 想飞的猪    时间: 2006-11-12 19:13
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拷问灵魂,并且残酷到了冷静的程度;卡夫卡面对人间的巨大灾变则总是不动声色,似乎是冷静到了残酷的程度。
这一句写得最好啊!说出了两人的本质
卡夫卡在表现主义上的成就是陀不能比的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2 19:25
但是不可以否认,当时他们这群民族的知识分子却是让人感动的,正如鲁迅先生感叹地,我们中国没有俄国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鲁迅先生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阶层(这句话是鲁迅针对其之前的所谓知识分子而言,不可否认,在民族的危难关头,知识分子不断的觉醒)。
    当时俄国的大变革后,每个人,不管是低层的小人物,还是贵族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内心不安的,尤其面临着信仰的动摇问题,这个时候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不仅是他门个人的需要,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在充当开路先锋,探索着前路的荆棘!
    即使这样做并不高明,可是不得不那么去做,我总觉得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怎么样的猛士,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阿!
    鲁迅先生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猛士,他也欣赏俄国知识分子这些猛士,带着悲剧意味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公民意识,必须行走。。。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2 19:35
是啊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一样呢?
感觉现在的作家,特别是中国作家越走越远了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2 19:53
其实我不是很愿意把卡夫卡看成一个现代主义作家,我更倾向于他也是一个出色的现实主义写手!
他表现的是他个人化的现实!!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2 19:59
寒鸦兄的现实主义也似乎是一个个人化的现实呢
作者: velvets    时间: 2006-11-12 20:12
他们都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上的现实主义


所以刻薄一点说,美学价值不是很高


老陀的《白夜》除外……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2 20:20
原帖由 velvets 于 2006-11-12 08:12 PM 发表
他们都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上的现实主义


所以刻薄一点说,美学价值不是很高


老陀的《白夜》除外……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作品更倾向于哲学意味!!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3 12:24
哲学意味会不会夸大了些呢?
思想在文字中的显现是必然啊,任何优秀作品都会有的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3 13:06
可能我是在阅读哲学的背景下阅读他们两个的,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文字,只要你认真去体会,哲学意味是很浓厚的!
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文学作品,有些已经成为了不少哲学系学生的必读之书。
而卡夫卡的作品至少也可以看成一种先验的人生哲学,这点应该是很明显的。
作者: unltdhook    时间: 2006-11-13 15:41
陀斯的小说我看的懂,卡夫卡的小说我看不懂。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这2个人的区别。。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3 17:54
呵呵
这个应该也算区别吧
被理解的文字表现区别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3 21:40
其实这两个人的文字我都看不懂,特别是卡夫卡!!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虽然是很现实的文字,但是就因为现实,需要去掌握尽可能多的现实资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问题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如此突出,这要求我们掌握他当时的特殊的社会背景,而且整个俄国的精神状态,这样我们才能碰到他主题的表面,并加以分析。
卡夫卡更倾向的是个人,卡夫卡和他都是分析阴暗人性的好手,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卡夫卡更广泛,或者还能说更深刻,尤其是对俄国人的心理人性。卡夫卡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其深刻的剖析也感叹万分!
作者: zhouyousw1    时间: 2006-11-14 11:34
喜欢卡夫卡的那些只有几句话的片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4 17:19
片断??
指的是小说还是其他的日记或者是箴言录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4 18:25
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些只言片语,涵包了他的基本思想!!这些都是极有意义的!!
作者: mu    时间: 2006-11-14 21:28
大多数读者都喜欢读箴言,我也很喜欢,总像是一把把通向其他作品的钥匙,很具有挑战性。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5 13:09
老大说的在理
钥匙是开启门的一个工具啊
不过,很可惜
现在的年青读者对这样的箴言越来越缺少耐心和兴趣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5 16:14
我不觉得,我倒是觉得越来越的人喜欢看一些简短的箴言,语录!只不过这些箴言和语录可能是比较浅显易懂,不花什么脑力的而已!但其实让他们有所收获的!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5 20:24
大概是我了解的太少了吧
惭愧...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1-15 21:41
也可能是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我发觉我们这边的人很喜欢读短小的东西,可能深圳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6 13:10
有可能
我们这边的文学青年喜欢读一些流行文学...
作者: mu    时间: 2006-11-18 18:33
标题: 回复 #24 寒鸦 的帖子
恩,这里也是,格言类的书籍卖的最快。可能主要是引用时比较方便吧,就连宗教类的书籍,也是箴言录卖的最多。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8 20:53
看来地域性存在读书的区别呢
作者: Godot    时间: 2006-11-19 00:57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1-18 06:33 PM 发表
恩,这里也是,格言类的书籍卖的最快。可能主要是引用时比较方便吧,就连宗教类的书籍,也是箴言录卖的最多。

我认为阅读节奏快是一个原因。而且读者想找点精神寄托,格言相比其他文学书籍,没这么高深。道理给你了,不用死脑细胞去悟了。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6-11-19 11:27
原帖由 寒鸦 于 2006-11-15 09:41 PM 发表
也可能是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我发觉我们这边的人很喜欢读短小的东西,可能深圳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短小的东西写得好也是本事阿!黑塞、纪伯伦,再到佩索阿、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写的东西都是短小精悍。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1-19 12:45

箴言录这种东西就是靠文小理大取胜的
作者: mu    时间: 2007-2-21 12:31
又翻上来这个帖子了。这几天抽空又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心理描写的确精彩,很真实,非常真实。最可怕,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老太婆的妹妹那个场景啊,当时他已经进入了一种恐怖的,野兽的状态。
作者: 繁柯    时间: 2007-2-21 12:45
超喜欢这两个作家,之前读过陀的<罪与罚>(我最喜欢的),<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恰好前不久又买到他的<群魔>.
卡夫卡与陀氏,确实可以有一比,不过卡夫卡哪一篇都是经典.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2-26 22:03
经典啊
一个无法避免的支点...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7-3-11 14:29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7-2-21 12:31 PM 发表
又翻上来这个帖子了。这几天抽空又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心理描写的确精彩,很真实,非常真实。最可怕,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老太婆的妹妹那个场景啊,当时他已经进入了一种恐怖的, ...


最近又要开始翻一下巴赫金的诗学问题!
罪与罚的心理描写,严格的说是他的内在对话系统,的确是让人“耳”花缭乱,我们听见的不止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话语,更听见了整个世界的嗡嗡声,各种声音在这个主要主人公的身上,迸发出五光十色的闪亮。整个脑子都充斥着不同的问题!
作者: 八个主意    时间: 2007-3-11 16:07
原帖由 寒鸦 于 2007-3-11 02:29 PM 发表


最近又要开始翻一下巴赫金的诗学问题!
罪与罚的心理描写,严格的说是他的内在对话系统,的确是让人“耳”花缭乱,我们听见的不止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话语,更听见了整个世界的嗡嗡声,各种声音在这个主 ...

天,瞧瞧陀的艺术感觉,和伟大的福克纳一样不动声色,却能十拿九稳地叙述内心及比我想象还要大得多的矛盾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7-3-22 15:15
多重声调的小说!内在人格分化的紧张!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22 21:49
不过
我总是觉得人格分裂的叙述有点和事实擦边啊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7-3-22 22:34
分化了也还是自己,只是产生了自我紧张的对话式!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26 13:17
呵呵
这句话实在耳熟
作者: 白鸟瞳    时间: 2007-3-27 15:26
他们都把人的善在恶面前的不堪一击揭露的相当真实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28 22:47
惭愧。最近才开始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决定一同研究一下福楼拜...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