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村上春树的乌托邦——《挪威的森林》 [打印本页]

作者: 儒帅哲师    时间: 2006-8-14 20:24
标题: 村上春树的乌托邦——《挪威的森林》
一、
    挪威的森林,一天,当我走进这个森林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森林的每棵树上,都刻上了字,我想这些字是渡边,木月,永泽刻上个去的,我知道,只有我看见了这些字,尽管这些字并非为我而刻。
    永泽说,我同渡边的相近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点与其它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蝇营狗苟的设法让周围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样,渡边也不那样,而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归别人"。
    《挪威的森林》中说永泽这个人身上,似乎具有天生的那种字人而然的吸引人,指使人的气质,他有能力站在众人之上迅速的审时度事,就像天使的光环,清晰的悬浮于他的头顶.任何人觑上一眼,都会即刻察觉,此人实非等闲之背,从而生出敬畏感。甚至"连宿舍管理主任在他面前也不敢粗生大气"。
    然而,永泽却对他们不屑一顾,永泽清清楚楚的知道那写媚俗的庸众无非是因为他成绩突出,气质非凡,出身高贵。这就是媚俗的庸众衡量人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永泽也清楚,摆脱媚俗是十分困难的事,他一直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终于找到了渡边,"永泽之所以喜欢我,不过是因为我对他从未有过任何敬佩的表示",人们觉得平庸无奇的渡边,正是永泽寻找的人."若是通读三遍《了不起的盖茨比》,倒像我的朋友”,永泽发现了与自己气质相同的人,不肯媚俗的渡边,“明白吗,渡边君?这宿舍院里,多少算是有识之士,惟独我和你,其余全是一堆废纸屑”。
    然而,两人对媚俗的态度却不相同,永泽的态度是积极入世,他以强者自居,力图超越媚俗的庸众之上,而渡边却是采取一种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混世"态度。与渡边采取相同态度的是绿子.因此,渡边深深爱上了和他最为相近的绿子,"但我同绿子之间存在的东西带有某种决定性,在其面前我感到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并非恍惚觉得自己势必随波逐流被迅速冲往遥远的前方……它是立体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我哦的心",
    在媚俗的世界中,要保持独立的自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媚俗的人不可胜数,他们媚俗的方式多种多样,媚俗的人对于"异"于自己的人总是要想尽办法来排斥和打击的,并视其为不正常,以此来作为排除异己的借口,但是他们的本质上是软弱的,一旦遇到比他们强大者,如永泽,他们就变为奉承,这就充分体现可他们没有自我,庸俗,势力。
    在渡边成为永泽的朋友后,"甚至素不相识的人都对我流露出一丝丝的敬意",他们不但庸俗,势力,而且自私冷酷,对待比他们更加软弱的"敢死队",则尽嘲讽之能事,将其视为他们庸俗,无趣生活中的趣事。
    然而,渡边毕竟和他们不同,他虽然有时也嘲笑过。但是,在"敢死队"发高烧时,"我"还是放弃与直子一起去听音乐会的机会,来照顾他,而其他人则只是把"敢死队"当作笑料而已.因此,我才会"找不到代为照顾的热心人",人与人之间已经冷漠到了这种程度,"敢死队"也是媚俗人群中的一员,他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加无知和愚昧,麻木罢了,他已经在媚俗的环境中,完全的"异化",他不仅有近乎病态的爱洁成癖,而且思维极其僵化,每天的活动像执行特定的程序,连做操去掉一节也不会,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的跳跃运动是什么,他彻底的被物化了。
    不肯随波逐流者要受到排斥,但甘心附逆者也未必有好的结果,"敢死队"终于成了媚俗的牺牲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的产物,他被无情的淘汰了,最后,彻底的"消失","敢死队"在的时候,是人们的笑料,消失时,人们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在庸俗冷酷的媚俗环境中,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就像孔已己一样,唯一让人记起的不过是他的渺小和可笑。
                           二、
    媚俗有时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是连孩子也能看穿的,但大人们却自欺欺人的相信并参与其中。在《挪威的森林》中,渡边所在的大学有一次罢课事件,渡边以为会“让他支离破碎,再狠狠的踩成粉末,一切悉听尊便,那一来,我也轻松了,往下的事自己总有办法,然而,这不过是一场闹剧,”我本来盼望校园一举报销才好,不料到校一看,居然完好无损。我不禁为之惊愕,那帮家伙到底干什么来着”。所谓捣毁大学的罢课,只是为了自己捞取一些社会资本而已,来表明自己是如何的激进,富于正义感和进步性。这是媚俗的一个特点,永远标榜自己最正确,但是他们从来都是语言的高大者和行动的侏儒,“罢课被制止后在机动队占领下开始复课,结果首先出席的是曾经雄居罢课领导地位的几张嘴脸,他们若无其事的走进教室,做笔记,叫到名字也当然应声。”
    被“愚弄”后的渡边终于认清了这些人的真面目,“此等人物居然也高喊什么肢解大学,想来令人喷饭,如此卑鄙小人,惟有见风使舵,投敌变节之能事”。天真,诚恳的渡边在这次运动中对媚俗的社会环境彻底的失望,一切都是欺骗,到处都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口号,虚伪做作的姿态,一个诚实,正直的而富有变革进取心的人惟有被愚弄,媚俗的众人根本就不想变革现状,他们其实是最安于现状的人,他们已经彻底的失去了自我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自私,虚伪。
    “这帮家伙一个也不少的拿大学的学分,跨出校门,将不遗余力的构筑一个同样卑劣的社会”,然而,渡边并不甘心随波逐流,“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我决定即使上课,点名时也不回答。”。”尽管他自己认识到在庞大的媚俗力量面前,自己的行为无异杯水车薪,“我也知道,这样做并无任何意义而言,但如果不这样做,心情就糟糕的不可收拾。”他知道无法忍受大众的媚宿,尽管知道于事无补,但仍然坚持消极的反抗,他成了大众媚俗的“局外人”。
    他彻底的被孤立了,“谁也不跟我说话,我也不向任何人开口,”这就是媚俗的本质,总是标榜自己如何的正确和进步,但是对真正的坚持变革的人却抱以敌视的态度,可见他们的虚伪本性,渡边和加谬的《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一样,看似对万事漠不关心、而其实是真正反抗的“局内人”,渡边比以前更加的觉悟了,并得出大学教育毫无意义的结论。
    对于媚俗的社会,他决定“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的方式继续抗争,对待荒诞的社会,以荒谬的行动对之,“我”仍不失为对待荒诞无聊世界的“混世者”,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三、
    在《挪威的森林》中,有一座叫”阿美寮“的疗养机构,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但这座疗养机构和普通的医院一样,里面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病人。而是”不正常“的人,所以他们远离都市和现代社会,相对外界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社会“,其实"不正常"的人只不过是媚俗的人们的一种对异己的排斥"的说法.
    当渡边去看直子的时候,见到了直子的伙伴铃子。另“我”奇怪的是,铃子完全和正常人一样,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那么像铃子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呆在这里,而且一待就是七年,“我”后来同铃子讲述,渐渐对这里有了了解:这里最大的好处在于大家互相帮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不健全,因此都想互相帮助,而其他地方不是这样。“这里的生活本身就是疗养,生活有规律,做体育运动,同外界隔离,安静,空气清新,我们有自己的田,生活基本自己自足。”
    这里俨然是一种类似陶渊名的桃花源的地方,是村上的理想“乌托邦”,一种公社式的地方,这又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在前文提到过,在媚俗的的社会中,不媚俗的人的两种态度,永泽的“出世”态度,和渡边的“混世”态度,而这里的人则是第三种方式“避世”。
    他们也不愿意生活在媚俗的的环境中,他们在媚俗的人群中是“不正常”,和“不健全”的,他们唯有避开,媚俗的社会难道真的那么可怕吗?铃子想我讲述了她进疗养院的原因:玲子原来是一个在钢琴方面很有天赋的人,在即将大学毕业到德国留学时,由于小指出了问题而当钢琴演奏家的梦想破灭,精神受到刺激,但是很快就在艰苦的治疗下恢复了,生活是美好的,出院后遇见了好心的丈夫。后来,和丈夫,女儿过了五、六年的幸福生活。但是在媚俗所在的社会里,一切看似最美好的东西也能让人受到伤害,已经30岁的玲子被一个"漂亮得活象一个天使,而且是近乎透明般的漂亮"的小女孩完完全全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玲子被认为是"住过精神病的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这",连"常来我家玩的隔壁太太也是一副躲闪惟恐不及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玲子精神崩溃,自杀被救.未来的幸福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差点死去,最后离开丈夫的女儿来到远离外界的疗养院。
    在媚俗的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对立紧张,狂热的迫害他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病",正如玲子所说"是在患病,那种病,就像一个烂苹果,要把周围的苹果都毁掉一样,而且他的病谁都无药可医",并非玲子想逃避,也不是她懦弱,而是"就这样,我们精心构筑的一切在那一瞬间彻底的崩溃了,完全化为泡影.整个坏在那女孩一个人的手里",另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居然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
    在戈尔丁的《蝇王》里,在荒岛上,孩子们丧失了童心,动物性的一面暴露是由于他们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岛那种特殊的环境。而在人类文明鼎盛的现代都市里,一个孩子可以让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迅速瓦解,"那一切是我们千辛万苦,一点一滴倾注心血的结晶啊!而崩溃却在眨眼之间,眨眼之间就荡然无存了。"
    可见媚俗的力量已经不仅在成年人中弥漫,而且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孩子们尚未成熟的思想里,所以玲子一直在疗养院呆了七年,一步也没离开过."就算现在出去,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这只是一句自我解嘲的话,出去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和可怕,这也是当初来这里的原因.
    因此,来这里的人都是在媚俗的社会中"不正常",或象玲子一样被"变"成不正常的人.他们不肯也无法在媚俗的环境中生活,所以只有选择"逃避"。然而,在疗养院里,情况就不一样,因为里面全是"不正常"的人,"首先你要有帮助对方的愿望,同时也要有请别人帮助自己的心情,其次要诚实,花言巧语,文过饰非,弄虚作假都是要不得的.但是疗养院,只是暂时的栖地,没有永远的世外桃源。直子死后,玲子也离开了疗养院.村上清醒的知道乌托邦只是一个幻想~
                                                 四、
    在木月,直子的心中,长大一岁,就要不可避免的向步入社会进一步,他们不愿接近他们厌恶的媚俗环境。然而,人还是一点点的长大,所以头脑机敏,谈吐潇洒的木月不但选择了避世,而且选择了死来彻底的断绝和社会的关系。同样直子的姐姐也是如此。
    直子在本质上和木月,渡边,永泽,玲子都是一样不肯媚俗的,但是在程度和态度上,却更为"纯粹",她说她和木月"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种下去啊,我们一天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直子才不想长大,害怕20岁的到来,所以对“我”羡慕似的说:"真好,你才十九",
    但是在直子,渡边,永泽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三个人代表了拒绝媚俗的三种方式和态度:直子,消极避世.渡边即非积极,也非消极的"混世",永泽,完全积极的入世,
    正是渡边的“混世”态度,才使他成为直子,木月这样的完全避世者的与外界的链条,直子说"所以对我们来说,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义就像根链条,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虽然"我"非常爱"直子",直子也喜欢我,但"我"鼓励直子从疗养院出来,与自己一起生活,虽然让直子一度的振奋。
    但最后,终于因为直子太“纯粹”,而无法和我一样,而最终选择了和木月相同的道路。二十年后,"我"才明白,悲哀的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而两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爱对方,但终究因为不可逾越的距离而失败,直子和木月始终是最好的一对恋人.而我其实也一直感到了和直子之间的距离,而对同样是乐观混世的绿子更心意相通"我爱过直子,如今仍同样的爱她,但我同绿子之间存在的东西带有决定性","我"和直子都是希望爱,并由于这种"爱"形成了两个人都构筑的幻觉,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知道自己是否爱过对方.一切都是虚无,
    这种由差异形成的距离也在我和永泽之间存在,永泽一直把我当成他最好的朋友,而"我"尽管如此,"却一直都没有交心于他,就这点而言,我和他的关系,其性质完全有别于我同木月之间","我"已感觉得到木月比"我"和永泽的"纯粹"之处,同时那也是自己所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终没有和直子在一起的原因。
    其实永泽对媚俗的态度是坚决的,难怪直子说"永泽,那个人,脑袋要比我不正常得多"只是永泽的对媚俗态度离"纯粹"很远.木月,直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童心世界里,不想长大,他们并非弱者,只是太执着于理想,正如美国学者詹姆逊说的:"我们认为所有的精神病都是人类体验自我和世界的可能性表现,正是那些患者达到了我们具有的潜在可能性的极端,患者达到了这样一个极端以后,便经历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东西,但他们反而被隔绝了,被叫作精神失常的人,因为他们字现实世界里无法正常的生活下去"
    他们有传统的脆弱和敏感的美,在精神的意义上说,"在直子的身上我感觉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她像《雪国》里的叶子一样,也许,本来就属于想象的世界,“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浞陷渠沟”,所以他在最后选择了和木月一样的避世,而不和渡边“混世”,村上借直子之口说道:“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记得我曾经存在过”美是易逝的,但却永远不会消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最后,渡边,绿子,玲子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来拒绝”媚俗“,"我"在什么也不是的地方,但我仍然在呼唤着绿子"我"在几十年后的异国,又找到了年轻时的不可忘却的记忆和情感.
                                                      尾声
    村上春树以不同于米兰·昆德拉的方式对媚俗进行了他特有的阐释,在凄美动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中娓娓道来,表现了东方特有的美感意识,述说了三种不同方式拒绝和反抗媚俗的边缘人。与昆德拉的相比,虽不及其深刻,但更加的细腻,以东方文学特有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媚俗这一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的透彻见解.
    "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究竟是什么,--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未曾有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一曲《挪威的森林》再度响起.
作者: G.Z.D    时间: 2006-8-15 12:04
作者真是高手啊……
挪威森林读完了只有朦胧的感觉~但是找不到村上真正想表达的……
看过这篇文章真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样就觉得他和昆德拉、卡夫卡这些二十世纪的作家是共通的了……
但是还有一事不明~初美这个角色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 mu    时间: 2006-8-15 12:08
儒帅哲师终于来了,热烈欢迎一下。
作者: 独舞者    时间: 2006-8-15 23:33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8-15 12:08 PM 发表
儒帅哲师终于来了,热烈欢迎一下。

"帖子 2
威望 6 点"贴子。威望就6点了。欢迎得很热烈哦!
我也来欢迎一下,我也是儒帅哲师的fans.
作者: march    时间: 2006-8-19 17:12
看完这个帖子,对楼主佩服的五体投地...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6-8-22 14:20
我读挪威的森林,只觉得村上表达的是对死亡的理解。就像他说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有些人走出了死亡的阴影,而有些人却一辈子陷在死亡的泥潭中。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8-25 15:44
原帖由 寒一鱼 于 2006-8-22 14:20 发表
我读挪威的森林,只觉得村上表达的是对死亡的理解。就像他说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有些人走出了死亡的阴影,而有些人却一辈子陷在死亡的泥潭中。


对于死亡的理解比较让人信服的应该是接近死亡的作家吧
作者: 海砂    时间: 2006-8-29 09:57
读<挪威的森林>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留在记忆中的也没剩多少.
还能感觉到的就是生与死,但又不仅仅只有生与死(请原谅我的表达不清,时间太久,对<挪威森林>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少记忆,只有看完之后的感觉)
作者: 蓝色寒冰    时间: 2006-8-29 12:40
原帖由 <i>G.Z.D</i> 于 2006-8-15 12:04 PM 发表<br />
作者真是高手啊……<br />
挪威森林读完了只有朦胧的感觉~但是找不到村上真正想表达的……<br />
看过这篇文章真是茅塞顿开~恍然大悟……<br />
这样就觉得他和昆德拉、卡夫卡这些二十世纪的作家是共通的了……<br />
但是还有一事不明 ...
<br />


同感,,,,恍然大悟之感````
作者: 寒一鱼    时间: 2006-8-30 15:30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6-8-25 03:44 PM 发表


对于死亡的理解比较让人信服的应该是接近死亡的作家吧

???你指谁?
记得几年前有个叫陆幼青的,得了癌症,写什么《死亡日记》,哈
作者: Eddy    时间: 2006-9-26 12:48
在媚俗的世界中,要保持独立的自我是非常困难的

我只要继续“独行自我,保持纯洁”的心态
作者: hqy19820502    时间: 2007-2-20 22:53
标题: 等级不够,读起来累
我最近读了<挪威的森林>,一直很疑惑的是,书中女主人公以及其他一些人莫名其妙的自杀了,为什么呢?给解答一下哦?
作者: susanzhu    时间: 2007-2-24 15:37
标题: 吓死人不偿命
  <挪威的森林>让我做的一休的噩梦 
作者: 李克尔梅    时间: 2007-2-28 21:24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6-8-25 03:44 PM 发表


对于死亡的理解比较让人信服的应该是接近死亡的作家吧

见解很独到.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3-5 11:27
这个是接近唯物论德思考?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4-29 21:10
好文章,当然要顶!
作者: 信马    时间: 2007-5-4 14:43
解读得也太表面化。以前在北大中文论坛看了以后就没吱声。没想到又跟到这来了
作者: 凯瑟琳    时间: 2007-5-10 19:57
河的彼岸之美
作者: yumeyume    时间: 2007-5-23 13:45
我和你的存在,就像绿子和直子,郝斯佳和梅兰妮。

然而现在,你却不在我身边了。我还是没能真正的面对死亡,也许我应该再看一遍。

高中时还抄下有关绿子的片断,也许我再看的感觉会不一样吧。
作者: zisco    时间: 2007-8-17 04:53
评论得相当到位,佩服ing!~~
作者: 司空玄    时间: 2007-9-2 01:39
标题: 日本风格
看了几本日本大师的小说,感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的确有着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独特风格,而且总让我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对翻译家表示钦佩
作者: 趁早寂寞    时间: 2007-10-22 15:24
标题: 迷恋村上
特别喜欢村上春树
第一本看的不是诺,而是 海边的卡夫卡,然后反过来看的 诺
真好是村上的两种写作风格
还是喜欢海。。。。
作者: l_love_panda    时间: 2008-2-10 18:00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见解,值得思考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9-1-11 22:00
我觉得挪威的森林不是很完美 有些情节写得过度详细 我却不知其用意譬如男主人翁坐车去精神病院那段       总体来说 我看出个麦田守望者 和橡皮鼓的不想长大来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9-1-11 22:03
不想长大 作者也确实创造出了一种精神上的乌托邦来 男主人翁的游荡本身便是对世界的一种拒绝 不过这种游荡在很大的意义上是一种痛苦 作者并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来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9-1-11 22:08
婚姻其实是入世 男主人翁一旦和绿子结婚 则他必然入世 则他的对社会的拒绝也必然要早破坏 除非他们两人不食人间烟火
作者: 疯魔成活    时间: 2009-1-11 22:10
两个人(畸零人)的小世界 其结果可能会像鲁迅先生的伤逝
作者: Giorgio    时间: 2009-1-12 17:19
还是没有脱离加缪的《鼠疫》、川端的《雪国》、霍桑的《福谷传奇》...的影子,这样一想,村上自己就是一个“媚俗”的人。对“死”的理解,他又有什么“升华”了的境界呢?《挪威森林》大家喜欢的原因是高校男女在处于成年与未成年的孤独与恐惧交织的心灵上的共鸣吧!像偶像剧。至于“学潮”、“疗养院”这些拙劣的模仿都离生活好远,感觉实在是牵强附会的很。
我曾经测试过一下,写了一篇自己的高中恋爱经历的文章,里面夹杂了“村上式”的凄美与惆怅,果然评价很高,好多网友也在反思青春,似乎大家都喜欢恋旧吧,如此而已。
作者: g_camus    时间: 2009-2-15 22:01
整个小说的基调上来看是在对青少年进行误导,也缺乏真实性
作者: 杜小溪    时间: 2009-9-2 11:01
直子和绿子的结合……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9-9-6 09:56
村上反对媚俗?
作者完全没有明白什么是媚俗。
《小说的艺术》里解释,媚俗是为了反对浪漫主义而诞生的词汇。它是指那些田园牧歌,一个乌托邦的生活态度。

村上春树的小说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嘛!
作者: 国境以南    时间: 2010-7-4 16:22
村上春树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日本作家
也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看《挪威的森林》是高中的时候
那时年纪小,没有太多体会,只是觉得他的文字读起来有些沉重压抑。

现在再看他的书感觉很多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孤独。
作者: 文学少女    时间: 2010-8-28 09:46
我得回去再读一遍了,当时读的时候,在日本特有的叙述风格中把握不了整篇结构,先回头看一遍再回来体会。。。。。。。。。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