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感悟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2-13 22:04
标题: 感悟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树》全文如下:
                     因为我们仿佛雪中的树干。一眼看去,树干横卧在光滑的雪上,
                 稍一用力就能推动。不,推不动,因为它们已与大地牢牢相连。可
                 是你瞧,甚至这也是看上去而已。


   文章标题为《树》,然而,在文字里我们似乎只见树干不见树;那“横卧在光滑的雪上”的树干怎么会推不动呢?横卧的树干又怎能“与大地牢牢相连”呢?原来这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只不过是一种意象。那么,卡夫卡要通过这树的意象告诉我们什么呢?难道这是他偶有所感而随手记之?
    昨天夜里,我是为了回应一名网友的帖子而阅读这篇《树》的,想不到这篇不到七十字的短文弄的我彻夜难眠。我一遍又一遍阅读,慢慢品味,细细揣摩,那简短的文字仿佛生命的音符在我眼前颤动;那迷一般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对人类失去上帝以后生存境遇的深深的忧虑;那看似随意的语气,分明是对我们生命意义的追问。树,深深根植于大地,吸收天地之灵气,它象征着生命;树干,干枯腐朽,象征着死亡;光滑的雪,分明是肉欲生活的再现。人的生命有如那树,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离开了精神的生命,只能是行尸走肉有如那树干。信仰是人生命的灵光,有信仰的生活是一种有爱向善的生活,是一种有高度精神追求的生活,就像生命之树常青;而失去信仰的生活则是一种只能感知肉体而无法感知心灵的麻木的生活,最后如那干枯腐朽的树干一步步走向死亡。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后,社会的无序竞争,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类在欲望的河流里越来越疯狂;物欲世界犹如那“光滑的雪”诱惑着人们,使我们的精神之树上那残存的几片绿叶日渐枯萎。最让卡夫卡痛心疾首的是,那些如“树干”似的人们,面临生命的干枯而不自知,面临死亡而不能自救,任你推,“推不动”,任你唤,唤不醒。就像鲁迅先生当年拼命“呐喊”也未能唤醒麻木国民一样。这不禁使我想起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草根”们常说的话:“我们除了喝酒,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卡夫卡同情他们,更无意指责他们,因为他深深感到“推不动”,唤不醒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因为他们已与世界“牢牢相连”呵!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2-13 22:42
非常的赞同清明兄的理解
这次似乎没有任何的矛盾呢!
呵呵
作者: 清明    时间: 2006-12-14 15:39
有矛盾才更好呢。
作者: mu    时间: 2006-12-14 17:50
《树》
    很有趣的是,我的意见正好与清明相反。倒不如说人类似乎是能够“有爱向善”,但也是看上去而已。那一切的追求只不过幻梦一般,虚妄的,甚至于荒诞的——代表死亡的大地永远禁锢住了人的行为能力,在光滑如雪的表面上,侧卧着的只是人可怜的一点希冀罢了(这里强调了,只有思考能力的物体,像格里高利临死前也只有思考能力)。只有作为一个观察者时,才能有这样小小的,关于自由的幻想,给人少许的精神慰藉——所以说,这样的慰藉更是可悲的了。我想,“树象征着生命”,再具体化一些说——树主要是象征着人一种缺乏行为的思辩能力。让我想到歌德的荷蒙库路斯,卡夫卡一再选用这样的孤立的角色,也不是偶然,他好象一直在找一个很漂亮的,自然的譬喻从而能完全代替荷蒙库路斯。这里寒冷的雪原上一棵孤零零的树木,突出的应该是个体。
      再说荷蒙库路斯:残雪关于荷蒙库路斯有句话,解释这棵树也很有启发性:“它无法独立存在……它的独立生存是瓦格纳和梅菲斯特那亵渎的大脑里的古怪主意……”当肉体(树叶纷纷凋落,树干卧在冰冷的雪上)衰颓了,这时最可悲的事情是精神仍然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存在。这样解释是不是能满意呢?
      这样的讨论很有价值啊!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4 18:15
我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卡夫卡是在强调一个人的主体性和有限性,“因为我们仿佛雪中的树干”,第一句话其实很重要,而其中的“我们”则更是重中之重,卡夫卡是把主体性放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纵观的视野,下面的话语都在这个视野之下。
    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下“一眼看去”,那些“树干横卧在光滑的雪上”,“我们”自己感觉“稍一用力就能推动”“我们自己 ”,但是,并不是的,“我们”推动不了自己,因为“它们”(这里卡夫卡又用了它们来区别我们,因为这里的它们已经和前面的树干有所区别的,它们是我们推不动的树干,而在前面的树干形象是稍一用力就可以推动的)“已经跟大地牢牢相连”,我认为大地这个意象是一个束缚的概念,而不同于清明兄的精神信仰的大地,我也认为大地在卡夫卡那里是精神性的,但是不是一种给予生命活力的精神,相反是生命的羁绊,是一种束缚的力量。
    我做出这种理解,其实是从自己一贯理解的卡夫卡入手的,在我看来卡夫卡还是在自己的体会上,围绕着人的某种无能感做出的描绘,也是对人的某种乐观情绪的否定,在这么一点上(既然清明兄在前面提到了尼采,我也自然而然的想到有关的一点)和尼采有着相同的地方,尼采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要反对人的某种自我乐观,自以为是的自大。尼采反对基督,崇拜超人,直言上帝已死,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因为我们从西方的政治思想史发展就可以看出,基督已经在近代社会发生了变化,逐渐朝着违背了最初的基督精神的方向发展,而同政治纠合在一起,在尼采的时代,基督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当然不是真的那么严重,但是当时的尼采是个极度敏感的人,他是无法忍受这样的虚伪存在的),说到这里我也想与清明兄探讨一点,“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后,社会的无序竞争,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类在欲望的河流里越来越疯狂”,如果清明兄是把尼采的这个宣言当成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的原因的话,那我是有异议的,我在上面已经说明,不是尼采造成的这种情况,尼采他一个人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而是整个时代的败坏,尼采只是喊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已,在尼采宣布之前,上帝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早就不复存在了,那个叫做上帝的东西早就已经走了样,信仰在他们心里已经都没有了概念,道德沦丧早就发生。如果清明兄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出尼采所处时代的这种精神状况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继续卡夫卡的主体性问题,在卡夫卡的内心体会中,对于人的局限性也有一定高度的认识。一方面,我们是有限的人,我们当然有着推动自己的能力,但是却并不是总有能力,这种能力还跟主体的个性有关,有限的个人总有着无奈的时候,在我们否认自己的这种推动能力时,我们是推不动自己的;另外一方面,我们被大地,我前面已经说过,大地是一个束缚的意象,大地就是一个人,所有的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当然赖以为生,但是也束缚了我们的超越,我们的主体中已经被归限在这片大地,我们的推动能力受限于这片大地,然后我们推不动自己。这两方面是同一的。我们是有限的。我们能推动,也不能推动。
    “可是你瞧,甚至这也是看上去而已。”最后一句是一种总结,我们能推动,不能推动,都只是一种相对的现象,一切只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其实我怀疑过卡夫卡和叔本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卡夫卡会不会看过叔本华的书,或者是接触过他的哲学,因为卡夫卡本人的人生观,在很多时候都跟叔本华有着碰触的地方,在这里我也看到了叔本华的意志,最后一句让人浮想联翩,摆明就是在说,看,这些不过就是世界的表象,不过就是意志的本质,这些不过就是人生的表象,这些不过就是人生意志上的不同而已。
    以上,个人意见!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4 18:37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2-14 05:50 PM 发表
。。。。。我想,“树象征着生命”,再具体化一些说——树主要是象征着人思辩能力,一种缺乏行为的思辩能力(使我想到歌德的荷蒙库路斯,而且卡夫卡一再选用这样的孤立的角色,也不是偶然)。这里将雪原化为“物欲世界”好象不太恰当,寒冷的雪原上一棵孤零零的树木,突出的是个体。
      残雪关于荷蒙库路斯有句话,解释这棵树也很有启发性:“它无法独立存在……它的独立生存是瓦格纳和梅菲斯特那亵渎的大脑里的古怪主意……”当肉体(树叶纷纷凋落,树干卧在冰冷的雪上)衰颓了,这时最可悲的事情是精神仍然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存在。这样解释是不是能满意呢?。。。


      我在这里很赞成牧人的理解,并且可以找到了某种共同点,“树(干)主要是象征着人思辩能力,一种缺乏行为的思辩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有关个体的,也就是人的主体性,但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它们的指向面是更广的,树干是一种没有生成能力的——不能化为行动的意志。树干躺在那里只能是“看”。
   
      “……当肉体(树叶纷纷凋落,树干卧在冰冷的雪上)衰颓了,这时最可悲的事情是精神仍然存在”,这种理解实在搞不明白!!
作者: mu    时间: 2006-12-14 19:03
标题: 回复 #6 寒鸦 的帖子
关于“最可悲的事情是精神仍然存在”,其实就是你说的“没有生成能力的——不能化为行动的意志。树干躺在那里只能是”——我想到了纪德的一句随感,精练而引人深思:“在人肉体疲倦时,精神往往要求更多。”也许这里只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不过雪地上的树干丧失了行为能力后,它(或者说我们)却想着“稍一用力就能推动”,这就是“精神”上的“要求更多”,卡夫卡是否一直在解释纪德的这句格言?记得《乡村婚礼》(还是哪一篇……)中写一个要参加婚礼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始终不能下决心,于是梦着自己正走在去往教堂的路上。这点很有意思,都是精神的安慰。最近看尼采发现他关于这个话题的评论!另外我只是从“甚至这也是看上去而已”读出了一点自怨自艾的味道,像你说的——有点叔本华的风格啊!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4 19:16
我在想,大地是不是有另外的意义,坟墓??
心理和精神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2-15 11:36
“它无法独立存在……它的独立生存是瓦格纳和梅菲斯特那亵渎的大脑里的古怪主意……”当肉体(树叶纷纷凋落,树干卧在冰冷的雪上)衰颓了,这时最可悲的事情是精神仍然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存在。

老大说的很有启发性
可是我觉得大地的象征意义似乎不是黑暗或者死亡,没有生气呢
我觉得大地是一种现实
精神缺乏肉体的存在就不应该紧紧被大地抓住而不能移动了...
作者: mu    时间: 2006-12-15 16:54
我总是感觉大地这个意象意味着永恒的死亡——也是巨大的坟墓,或者说一种归宿地。寒鸦的理解我十分赞同,“大地是一个束缚的意象……所有的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当然赖以为生,但是也束缚了我们的超越,我们的主体中已经被归限在这片大地,我们的推动能力受限于这片大地,然后我们推不动自己。”树干伏在地面上是因为离开大地它无处容身,不能生存了,这种安全同样是一种锁链。人还是不能逃离他居住的现实,又是一个挺身反抗还是默然忍受的矛盾。

我突然想起赫拉克勒斯的一个故事,可能与这个寓言关系不大:海神波塞冬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巨人儿子安泰只要不离开地面,就会受到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力量,以打败他的对手,因此所向无敌。赫拉克勒斯听说后,就将巨人安泰举了起来,安泰立刻变得软弱无力,被赫拉克勒斯在空中杀死。除了“束缚”这个解释外,大地也是树木无法选择的一种命运的归宿地,寒鸦说的“赖以为生”——树总是要倒在大地上的,倒在他出生,成长的大地上——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对现实的抗争就是对母体的抗争,这种抗争只能是徒劳而无益的。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5 19:39
看来我的猜想,已经得到牧人的支持。。。。
其实那段话正是我自己也不敢肯定的话,因为我说了之后确实就想到了树干的倒地问题,这就需要我另外面对它的死亡做出大地也是坟墓的猜想。。。。
作者: Godot    时间: 2006-12-15 20:39
我认为卡夫卡在《树》里表达的思想和在《比喻》里是一样的——为避免误读而进行理解因而造成再误读。
作者: mu    时间: 2006-12-15 20:53
标题: 回复 #12 Godot 的帖子
那么这样一来所有的作品都变得毫无意义了!而就我们能读懂的一些文章来看,卡夫卡的这些短篇小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真的是寓言。比如大家讨论过的《小寓言》。如果按论《论比喻》中说的,“不可理解的事物就是不可理解。”那么卡夫卡就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了,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不过说回来啊,《论比喻》这个故事又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2-16 18:11
文学流派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我认为这样不好
所以,讨论是必然的。得出结果对大众的意义也许不大。但是对于理解的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理解的事物就是不可理解。”这句话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悖论...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6 20:41
k斑竹终于出来了!!
“在”与“非在”在古希腊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了!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6-12-16 22:37
为什么一定要探究意义呢?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6-12-16 22:44
标题: 回复 #13 Godot 的帖子
同意。
在这里我看到一种卡夫卡对生命感受的不确定与不可把握,让我想到他另一部断章《塞壬们的沉默》里的尤利西斯。
在我看来,就连“树”这种看似简单的表象都是复杂的,不可知的。或许可以看成一个隐喻:对事物的一切认识都是A-B-A-B......的循环往复过程,事实永远藏在迷雾里,探索真理只会陷入迷雾之中。不知说的是否有理。反正我不同意从宗教和爱的角度解释卡夫卡

[ 本帖最后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6-12-16 10:45 PM 编辑 ]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6-12-16 22:49
标题: 回复 #13 牧场看守人 的帖子
依此可以解释卡夫卡为什么要烧掉他的作品:他怀疑他写作的目的。
我们的一切了解世界的努力都是西西弗式的幻想……看看《城徽》,再看看《西西弗神话》,多么相似阿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6-12-17 00:02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6-12-16 10:44 PM 发表
同意。
在这里我看到一种卡夫卡对生命感受的不确定与不可把握,让我想到他另一部断章《塞壬们的沉默》里的尤利西斯。
在我看来,就连“树”这种看似简单的表象都是复杂的,不可知的。或许可以看成一个隐喻:对 ...


你说得并没有错,这确实是每个作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更始每个哲学家都会接触的领域,认识论!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无时无刻在运用。

但是,如果我们就仅仅定死在这么一个认识的范围上的话,那我们是不会有所得的,说的过一点,我们可以连认识能力都不要了,我们可以连文本都不要了,因为一切,不过如此。所有的对待,所有的认识,所有的理解,所有的努力,也都不过四个字,就是这样!

我还是希望能找到点别的东西,即使是定论了,我还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新的信息,我自己是宁可接受谢林的历史意识,也不愿意去接受费希特的绝对意识。

我想顺便问一下,Bsharribullet是不是比较喜欢柏拉图?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6-12-17 16:22
标题: 回复 #19 寒鸦 的帖子
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而已
我读到的就是一种绝望……
另外对柏拉图没什么感觉(偶读高一)
作者: Godot    时间: 2006-12-18 01:09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2-15 08:53 PM 发表
那么这样一来所有的作品都变得毫无意义了!而就我们能读懂的一些文章来看,卡夫卡的这些短篇小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真的是寓言。比如大家讨论过的《小寓言》。如果按论《论比喻》中说的,“不可理解的事物就 ...

同一个主题却不是同一程度的讨论——我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饥饿艺术家》和《女歌手约瑟芬妮和耗子民族》也是如此。或者有作品截取的现象,如《钦差》之于《中国长城建造时》。我不是宣扬主题一样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是想说,卡夫卡就某些主题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前后观点有细微变异。
另外,卡夫卡的作品思想受到尼采的影响,写作风格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这些研究卡夫卡的专家已经有定论了。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具体研究卡夫卡的某一篇作品的时候,就直接用尼采的核心思想来直接解读。对应它的是卡夫卡小说的整体,而不是具体某一篇。作家进行创作不会对别人或者自己的哲学进行完整的解读——这样,小说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我觉得清明这样祭出尼采是不是有点硬了?

[ 本帖最后由 Godot 于 2007-2-24 05:19 AM 编辑 ]
作者: Godot    时间: 2006-12-18 03:35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6-12-16 10:44 PM 发表
同意。
在这里我看到一种卡夫卡对生命感受的不确定与不可把握,让我想到他另一部断章《塞壬们的沉默》里的尤利西斯。
在我看来,就连“树”这种看似简单的表象都是复杂的,不可知的。或许可以看成一个隐喻:对 ...

我并非宣扬世界不可知,也不宣扬卡夫卡作品不可知或者多元无定论。关于“循环理解导致的难解”,这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重复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位现代主义大师也因而有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塞壬们的沉默》更像是介于《海神波塞东》和《树》或《比喻》之间的作品。它揭示了对经典或者历史真相“误读和解读”的双重性,而不是循环。
作者: Godot    时间: 2006-12-18 03:51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6-12-16 10:49 PM 发表
依此可以解释卡夫卡为什么要烧掉他的作品:他怀疑他写作的目的。
我们的一切了解世界的努力都是西西弗式的幻想……看看《城徽》,再看看《西西弗神话》,多么相似阿

我不认为两者有相似之处。
加缪只是在“引用”神话,实际目的是阐述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卡夫卡则就经典传说本身进行解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真理。
说得俗一点,加缪在说老故事,讲新道理。卡夫卡把老故事翻新,并不直接讲道理,更像是把奇妙现象呈现给大家。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6-12-18 20:23
这个也是同意的
我突然发现许多理论在讨论后会趋同!
估计结果也快浮出水面了吧...

PS:最近要准备考试,真是不好意思...
作者: mu    时间: 2006-12-26 20:37
标题: 回复 #23 Godot 的帖子
同意,加缪与卡夫卡对待神话与故事的目的就不相同。
卡夫卡完全是在再创作,在他的笔下,一切寓言都是可以修改而更换主题的。
作者: fkafka    时间: 2007-1-2 22:37
标题: 一群笨蛋,理解了半天也没理解到位
引一段哲学史--------
      高尔吉亚一连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卡夫卡基本是倒过来又说了一遍,------根本没树,即使有树,也不在大地上,即使在大地上,你也推不动。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3 19:02
请注意您的言辞
即使您能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卡夫卡的小说或者是最能接近其深奥的思想
我想这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就算这样,也不能对我们有任何的侮辱,这是不文明也同样是不理智的...
您可以无视,也可以指点,还可以讲述,当然也可以参与讨论...
作者: 寒鸦    时间: 2007-1-3 19:53
原帖由 fkafka 于 2007-1-2 10:37 PM 发表
引一段哲学史--------
      高尔吉亚一连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卡夫卡基本是倒过来又说了一遍,- ...


很欣赏你的意气风发阿!!勇气可嘉!
作者: knowage    时间: 2007-1-4 22:13
世界是个表象,看上去而已,实质如何谁也不知道!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1-4 22:42
呵呵
这个是自然
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研究和讨论的道路啊...
作者: 八和九生    时间: 2007-7-3 18:37
各位论述的都不错,精彩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3 19:22
呵呵
你最近也买了《卡夫卡全集》
欢迎加入我们啊
作者: 初木    时间: 2007-7-8 10:06
标题: 初来乍到
我觉得有点阐释过渡了
真的
虽然都很精彩
但我一直是把他的这类小短文当成诗理解的
当然不是简单的抒情诗
对这些树的描写可能是他自身的写照
他对世界的观点
带着一种不隐隐约约的不安全感
但是“雪代表肉欲”这个观点我实在是有点不能同意啊
作者: kenshin    时间: 2007-7-13 10:37
呵呵...
最近卡区看来很受关注
很高兴!
欢迎参与进来...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