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 [打印本页]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2-4 15:43
标题: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
在接连几晚上看完了杰克·伦敦的《海狼》之后,又看了他的《马丁·伊登》,都是好的作品,和现在的那些软绵绵的作品相比,充满了对思想的追求和生命的激情。
很好的作品,故事也够好看。呵呵!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2-4 16:07
标题: 马丁·伊登
要是没有杰克伦敦本身这个成功的例子的话,马丁伊登的故事倒是真的要令人难以置信了。马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当时所认为的上层社会的家庭中吃了一顿饭,并结识了富家小姐——罗丝,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过惯了漂流的水手生活的马丁眼中,显得这么的高尚、文明和高不可攀,那种只有在书中才能见到的生活,如今马丁真实的体验了一次,那种说话的方式,屋里面那些书,用餐时的谈话都让马丁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上层人,文明人才能过的生活。
    于是,他决定要缩小这隔在他和罗丝小姐之间的这道鸿沟,可是刚开始的时候是那么的难,学得越多就越觉得这道鸿沟在不断的加大,他非常的努力,读了好多的书,在一次航海回来之后决定写作——一个它周围的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工作。
    通过他的丰富的阅读以及以往的在海上的水手经历,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可能写作文法方面不及其他人,可是里面所特有的思想和别样的生活在他看来却是别的作家所没有的,重要的只是这些,作品中要有伟大的思想。
   可是,这种伟大的思想却不能得到发表,罗丝一直劝马丁找一份工作,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可是马丁虽然爱着罗丝,却没有放弃写作,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思想是最为活跃的,写出了好多的作品,可是这些作品仍然没有人要。
    有一天,马丁的一篇作品被一个评论家看上之后,他的作品,那些被退回来的稿子这时又都抢着来要了,大量的读者也都买他的书,他的书一版再版,可是买他书的人却很少有人看得懂。
    那些以前不理 他的那些亲人朋友们也都请他吃饭了,连罗丝这时也都自己找上门来了,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一直在问,那些是我早就完成了的作品啊?
    最后,找到了解脱的方式,游向了海底……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2-4 16:14
看过~很有味阿!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2-4 16:41
标题: 读后感
关于那爱情
     
    到最后,依马丁的看法,好像罗丝更爱马丁的名声了。自开始到结束我倒是没有觉得罗丝有些什么做的不对的,对她这个人物来说一直是比较喜欢的,他在我印象中还是马丁刚刚认识她时给我的那种印象,并没有变,变得倒是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通过学习,进步了,在某种领域内超过了罗丝,一些问题他开始明白了,而罗丝却没有,在这一个过程中马丁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漫漫的,一点一点的超越罗丝,可是他却并没有试图要帮助她或者给她以解释,只是把这些不足慢慢的承受下来,直到最后再也承受不住,发现与原来想象中的那个人竟不是一个人了,是啊,有的人是在进步,可是你不能也要求你爱的人也随着你的速度来进步吧。
    一直爱着的却是罗丝,却不是马丁,马丁把自己心中的爱人一直完美到了再也找不到了为止。

关于最后的那是早就完成了的啊
   
    不知道为什么到最后马丁也没有弄清楚,同样的自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境遇,那些作品都是早就完成了的,并不是后来才写的。读了那么多得书怎么还不能解释呢,竟然最后在读了史文朋 的一首诗之后往海里游去了。
    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是随着他一起来进步的,在他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还缺少的是一种对思想方面孤独的忍受。
  
关于书中的哲学

    觉得书里面的哲学,马丁所掌握的也就是杰克伦敦所学的那些真是杂乱无章的,也有着许多的自己所不能解释的地方,自学所造成的这种混乱,真的是难以弥补的,所以最后钻进了自己设下的圈套,出不来了,就像在他的另一部小说里《海狼》中的海狼赖生一样,只是那种固执和自身的例子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总之觉得很乱。


关于为什么喜欢

    不管他最后有没有的到爱情,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哲学,有没有想明白那个问题,可是喜欢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爱情观,自己的哲学观,有想法了那么就活的有意义,在最后那几章里,没有思想没有爱情,那简直就不叫活,好喜欢看这样的作品。比起一些讲人生哲学,处世哲学,或者狗的哲学之类的要强的多。

   只有一点不喜欢的,我看的那本书把序写在了前面,还把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说了出来,很不幸,我先看的序,真得很感谢翻译者,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我才能看到一本很好的书,可是他们的看法也太大众化了,至少看过之后给我了不好的影响。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2-4 16:45
序里面还有关于成长或者立志的字眼,激励着一代一代的青年来读。可是我怎么就没有看出来,这些想法不都和罗丝他们的想法是类似的么,要的就是成功,成名。
可是这些都不是马丁所要的,要的是爱情和思想,不过,要是给小孩子看得话,可能会看不出来,而取得立志的效果吧,真是可笑。
作者: mu    时间: 2007-2-5 09:47
起初还以为马丁·伊登会获得成功,没想到自杀了。
不过我正喜欢他这样的爱情观,人生观,有“生命的激情”!
“序言”其实很麻烦,译者也没有办法。
如果译者不写“立志”一样泛泛的内容,恐怕很多普通读者就不会买了。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最好不要先看序。
作者: G.Z.D    时间: 2007-2-5 10:38
一个关于心灵崇拜和精神支柱的最佳诠释……
另一方面也是对资本主义物化的人们无限的同情撒……
作者: mu    时间: 2007-2-11 17:42
可悲的心灵崇拜,在罗丝与马丁决裂前,我对罗丝的印象真的很好,她不能理解马丁的作品是正常的。杰克·伦敦对待罗丝这个人物太不留情了,其实罗丝也是被逼无奈,读完整部小说像aramis一样,我也觉得罗丝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太过分的,她当初拒绝马丁是受着父母和亲友的重压,她自己应该没有勇气说那样绝情的话。马丁·伊登对她还是太残忍了。他对待丽茜也真是自私,看到那一章觉得马丁·伊登好象一个可怜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人生观与爱情观的信条都是“保卫自我”。

还有杰克·伦敦的哲学观真是很混乱。他像托尔斯泰一样,在提出问题而没有解答,尼采、斯宾塞、达尔文都不能完全使他信服。他的悲剧也有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同时接受多种学说,而哪一种都没有认真钻研。说实话,有时候正规教育还是必要的啊。

还有他崇拜的斯宾塞的理论介绍如下: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的。他在C.R.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仍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并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进而认为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应人为地干涉,反对社会福利和国家计划,也反对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了6项类比,得出了3个结论:
      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
      ②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
      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斯宾塞的思想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 G.Z.D    时间: 2007-2-12 09:31
恩恩~在北京逛了两个书店的哲学专柜想买到他的那〈首要原理〉但是还没看到…………
作者: 小香可    时间: 2007-2-12 10:57
中学的时候读的了。只记得作者很帅和马丁.伊登的外貌有野性美。
作者: Bernhardt    时间: 2007-2-13 20:22
就是喜欢伦敦的阳刚气……

恩恩~在北京逛了两个书店的哲学专柜想买到他的那〈首要原理〉但是还没看到…………


商务那一套橙色系列应该有吧……
作者: G.Z.D    时间: 2007-2-14 10:37
啊~没有注意撒~毕竟哲学柜不是常去的地方……
作者: anamaria    时间: 2007-2-14 12:30
这种爱情呀!其实不该算真正的爱情吧。再加上杰克 伦敦这个人。哎!
作者: 尼摩    时间: 2007-3-2 10:04
高中时读过,只用了两小时就读完了,非常震撼。马丁艰苦的学习,与恶劣的生活条件斗争让人十分感动,而他通过努力却远远超出它所预想的境地,于是他发现自己的孤独与高贵,发现世人的平庸与虚伪,在追求精神性的生命中将自身带到人群的上空,然而精神毒害了他,他对精神执著的追求将他带入绝境,他无法平静的生活在世界上,世上没有他的位置,只能绝望的用死亡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就像尼采的疯狂,精神独异者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作者: 流浪者    时间: 2009-6-5 22:04
本帖最后由 流浪者 于 2009-6-5 22:26 编辑

容我说一点拙见,有什么不对请指出。
   马丁伊甸的自杀是因为他的思想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他醉心于文学,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但他却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缺少对纯粹的艺术的渴望。杰克伦敦是优秀的作家,但他毕竟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是关于探险,蕴涵着对生命的强有力意志的赞美。但他与马丁似乎总是倾向于实用性,如马丁写冒险小说、如他的《太阳的耻辱》,如他的哲学理论,总感觉这些都是理性的而非艺术性的。
   真正的艺术绝不是无病呻吟,但也不是纯理性的。马丁与杰克,毕竟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现实主义的人,没有完全步入艺术的殿堂。或许现实本就是荒谬,而一个人只把心灵寄托于荒谬的现实中,只有绝望。
   《马丁伊甸》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刻得揭露了资本主义背后的肮脏,它毒害了无数人,也包括有所谓文化素养的露丝。其实,何止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人类都具有劣根性,这里是指全人类,而非具体的人。只有少有的人可以摆脱,可以让人类被赋予的神圣的心灵散发光辉。论坛中的很多人应该有些同感吧。而那些大谈说教、励志之类的蠢才,不也是缘于这可怕的劣根性吗?它不像犯罪般明显,却影响着绝大多数人。任他们叫嚷吧,在历史面前,一切喧嚣都只是烟尘。而摆脱了劣根性的天才永恒闪烁!
    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识。如有不当之处,请有识之士指教。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10-2-10 13:16
马丁的悲剧是一种身份突变的悲剧。马丁的精神并没有像他的地位升高的那么快,他在批驳同时展现出的无知与感性用事恰恰如泊松亮斑一样反应出他的必然失败。我觉得楼上的朋友恰好说反了,其实马丁在对待艺术或是爱情上是纯粹草率的,他像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一样把城里的一切看得都很了不起,而按照书上的一切去认识爱情和他根本不了解的情人。而当他发现其实一切都不像他所想的那样美好时,他才会有幻灭的感觉。

这种幻灭我倒是找到一个比喻,就像刚来中国的外国人通过法律条文或者标语口号认识中国,那当然是非常完美的。当他真正了解中国人是怎么活着的时候,他就会幻灭了。因为那些法律都尽善尽美。
作者: marymary    时间: 2010-2-10 15:36
和杰克伦敦的其他小说一样,马丁伊登读着感到一种强悍的力量,一曲强者之歌
作者: marymary    时间: 2010-2-10 15:37
完全是美国式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