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0 20:25
|
只看该作者
8年来,莫言6渡日本,很多想法也在不断地自我修正。2005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里,收录着他的一篇名为《三岛由纪夫猜想》的文章。而今,他坦承自己当时对这位神秘自杀的文学巨匠的理解“非常肤浅”。
谈到中日两国加深文化理解的事宜,莫言表示,这是挡也挡不住的事情。“为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中日两国之间应该在组织上、财力上有加深文化交流的大动作;在民间层面,中日学者和作家也要彼此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推动文化交流。”
《世界新闻报》:电影院里正在放映《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早在这部电影开机前,他脑子里就有了电影里的所有画面。您的小说里有大量看起来非常可信真实的细节,也是事先在脑中看到它们了吗?
莫言:姜文的这部片子我还没看。我想,他作为电影导演,肯定会对画面、构图等问题考虑得更多些。而作家打腹稿有很多情况,有时是因为一个情节,有时是因为一个画面,有时是因为一句话。我很少打详细的腹稿,灵感来了就动笔。小说中的某些细节,比如妇女分娩,作家可以通过看妇科方面的书来补充知识,这样就不会犯严重的技术问题。但大多时候,作家需要想象力来完成描述。对于作家来说,想出一个故事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用无数的细节把故事撑起来。对细节的充分想象力,是职业作家的一大考验。
新闻对话:一个写小说的老百姓
《世界新闻报》:“80后”作家郭敬明不久前加入了中国作协,由于他曾被判抄袭,这件事情引起了争议。作为作协主席团的一员,您有何看法?
莫言:对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还是宽容一些吧!我觉得他其实心里已经后悔,只是小孩嘴巴硬。他不是赔给人家钱了吗?这说明他已经认错了,让他自我教育就可以了。就因为这么一个事情,就封杀他,就不让他进入作家群体,没有必要。宽容是永远值得提倡的精神。
放在文革时期,放在上世纪50年代,如果一个作家出了这种事情,他就永劫永世不得翻身,不可能再有写作的权利了。而现在,郭敬明还在写作,还在继续出书,这说明大家比过去宽容了。当然,批评的一方也有道理,批评和宽容缺一不可,这也是一种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世界新闻报》:今年,有教育部门对语文课本的篇目进行了一些改动,您对此有什么评价?
莫言:语文课本几十年不变,本身是不正常的。现在有了变化,课本时代气息更浓了,这是好事。但问题是,新入选的篇目会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还不好说。
《世界新闻报》:台湾的语文教育,半数以上课时都给了文言文,您对此有何看法?
莫言:我倒觉得未必要像他们一样留那么多。不过,说起台湾的国学教育,我觉得它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得很好。我曾经去台湾明道中学参观,里面声光电设备,录像、幻灯非常齐全。他们给学生讲《黄鹤楼记》,会先放黄鹤楼的影像,给学生看很多相关资料。看完后,穿着和气质都像隐士一样的老先生开始朗诵课文。在几个课时里,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古典的氛围里,这种新旧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说事半功倍,非常有效率。
《世界新闻报》:您曾说自己是“作为老百姓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莫言:这其实是提醒自己,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别觉得作家有多了不起,有多聪明。作家并不比其他职业更高尚,就是一个老百姓,只不过很偶然会写个小说而已。我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忘本,不要张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