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最美的男子

[复制链接]

2

精华

30

帖子

110

积分

habitant

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7 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805年,剑桥的三一学院来了位学生。他走起路来腿有些瘸,但却相貌非凡,热情奔放,一股洒脱飘逸,放浪不羁的气质令人刮目相看,倾倒了伦敦上流社会的许多贵妇人。不久,他就把剑桥大学和伦敦的上流社会搅的不得安宁。无独有偶,事隔整整一百年后的1906年,剑桥的国王学院也来了一位学子,他有高贵的日耳曼血统,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且才华横溢,无可挑剔的相貌引得崇拜者纷至沓来。诗人叶芝称此人为“英国最美的男子。”这位当时英国人心目中“年轻的阿波罗”名叫布鲁克。

         不幸的是,拜伦和布鲁克都是诗人。更不幸的是,他俩都是情种。当美貌、才华和诗情这些连上帝都嫉妒的品质忽然全都降临到一个男人身上时,他的命运就只能有女人和爱情来摆布了。

         英国的女人因了拜伦和布鲁克,不知伤透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泪;而英国的男人因了拜伦和布鲁克不知产生了多少忌恨、嫉妒和自卑。但剑桥却因了拜伦和布鲁克有了那湾诗意浓浓的拜伦潭和那片芳香弥漫的格兰彻斯特果园。

         “诗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洋溢。”诗人渥兹华绥如是说。对拜伦而言,诗是他的爱和恨的自然表白。拜伦是个敢爱敢恨的人。拜伦的一生是追求爱和自由的一生。拜伦同时代的人以及今天的大多数英国人,与其说是对拜伦的诗感兴趣,不如说是对他爱的疯狂更加津津乐道。你若是问英国人拜伦是谁,他/她准会无奈的摇着头对你说:“a mad and bad man !”拜伦的一生是在流言蜚语的包围中度过的,这是他不得不离开英国浪迹异国他乡的原因。但是,哪里有拜伦,哪里就有暴风骤雨般的爱情。拜伦长得太英俊了!当时,很多伦敦的著名画家和意大利的雕塑家都来请拜伦作模特。女人们,无论是社交场上的贵妇人,还是纯情的深闺少女,只要与拜伦有了交往,都会情不自禁的陷入爱的旋涡。拜伦又是个爱情的疯子:为了爱,他无所顾忌;为了爱,他可以抛弃名利。他的女人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Merry Duff,   Magaret Parker,   Merry Chaworth  , Caroline Lamb, Lady Melbourne, Lady Frances Webster ,Countess Teresa Cuicciolo…..奇怪的是,拜伦的女人并不因为拜伦有了别的女人而追悔莫及(拜伦的妻子当然除外啦!)。她们为能与拜伦“曾经拥有”感到自豪。Lady Caroline Lamb可谓是被拜伦伤害最深的女人了。他对拜伦爱得很深,但是拜伦偏又爱上了她的表妹Annabella ,而同时又对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Augusta 情有独钟。其时,伦敦上流社会有关拜伦的绯闻已是沸沸扬扬。但是,Caroline却给拜伦写信说“…宁愿一死来救你。”1824年当 她听到拜伦的死讯时,希望要回她写给拜伦的情书,让这些书信与她相伴终生。她动情的说;“我非常难过,我曾经说过一句刺伤他的话。”言语中流露出对拜伦爱的无怨无悔。

          19世纪初,英国盛行老夫少妻。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显然是对爱情的窒息。多情才子拜伦的出现无疑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点燃了他周围女人们爱的激情,可也震惊了上流社会。他们无法容忍拜伦才情的放浪和张扬。于是,嫉妒、仇恨和流言的机器开动起来了。拜伦背上了至少八大莫须有的罪名 ( 参见“泰晤士文学副刊”TLS 02年11月8日 Ann Fleming 有关拜伦不白之冤的评论): 1. 拜伦花钱从伦敦的一家妓院购买了多名幼女任其蹂躏。2. 拜伦在Eywood 企图强奸Lady Oxford年仅11岁的女儿。3.拜伦勾引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 Augusta Leigh与自己的妻子在婚床上淫乐,且拜伦夫人当夜也觉得Augusta妩媚之极,拜伦藉此“腐蚀”了自己的妻子。4. 拜伦虐待妻子,将她从Picadilly Terrace 的画室里强行拖出,欲加杀害。5. 拜伦15岁时就企图勾引她家的房客,已经23岁的Lord Gray de Puthuen   6.  拜伦的仆人Fletcher宣称,拜伦在妻子产后不久就多次强行与之同房7. 拜伦被指控犯有乱伦罪与同性恋罪  8.拜伦抛弃私生女 Allegra , 导致其死亡……可怜的拜伦!他终于被这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淹没了。1815年,拜伦夫人带着女儿回了娘家,从此没再回来。拜伦清楚,他当初与妻子结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逃避他卷入的那场与Lady Oxford及Augusta Leigh 的绯闻。拜伦在离婚书上签了字,再次与密友John Cam Hobhouse一道游历欧洲。但是,放逐中的拜伦从未放弃对美和爱的追求。他在1816年的一首诗中是这样来咏唱美的: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美神的女儿也没有你

       With a magic like thee:                                    那份魅力的神奇

        And like music on the waters                         你的声音是那么甜美

        Is thy sweet voice to me:                                如音乐漫过淼淼的海水

        When as if its sound were causing,                那乐曲让大海也着了迷

        The  charmed Ocean’s pausing.                     屏住了自己的呼吸

        The Waves lie still and gleaming                   海浪,静静安卧,泛着波光微微

        And the lulled winds seem dreaming.            风儿,稍声无息,似在梦中沉睡

                  

      1818年,拜伦来到意大利。在那里,他疯狂的爱上了Cuicciolo伯爵夫人、19岁的Terresa。这段时期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日子,也是诗作最多产的时期。狂热的爱情激发了他诗的灵感。长诗《瑭·璜》、《但丁的预言》,诗剧《该隐》  等一大批名诗相继完成。 1822年,拜伦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人占领的战争。他捐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招兵买马,亲自率军战斗。1824年,32岁的拜伦不幸在野外患了伤寒,赍志而殁。
       拜伦死后,英国国教会拒绝为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立碑。1924年  ,也即拜伦去世百年之际,著名作家哈代 、吉普林 等联名上书英国国教会,再次呼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为拜伦留一席之地,但是遭到当时主教Herbert E. Ryle的反对。主教回复说:“由于拜伦自己生活放荡腐化,他的诗色情泛滥,有伤风化,他在英语国家里已臭名昭著。他触犯了神圣的上帝,他对女人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基督教的教规,亵渎了纯洁和荣誉。他不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拥有一席圣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拜伦死后145年,也即196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教请求英国诗歌协会将拜伦的纪念像置于一楼的诗人角, 并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拜伦终于魂归故里了。
      拜伦的一生活得轰轰烈烈。他的美貌和激情令女人无法抗拒。遥想拜伦流放的那天,多佛小镇的街上被前来送行的马车堵个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目睹一番他的风采。伦敦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乔装打扮成侍女,蜂拥而至,来到多佛拜伦投宿的酒店,只为目送伦拜伦上船;当拜伦的小船划过Lake Geneva 时,游客们举起望远镜凝视着这位叛逆的诗人从视线中消失。在Argostoli,意大利人簇拥着拜伦率军远征……拜伦如天马行空,所到之处,带去的是自由的疯狂。他爱得热烈,恨得无畏;他傲笑权贵,鄙视世俗;他有桀骜不驯的风流!可敬可爱的拜伦!
      潮起潮落,百年的时间大潮似乎要将人们对拜伦的记忆冲淡。剑河依旧,缓缓地流入了20世纪,迎来了国王学院一位忧郁深沉的美男子布鲁克。
      布鲁克生于书香之家,自小才貌出众。1906年他进入国王学院学学习古典学。布鲁克就住在现今国王学院那间有名的Room A14, 窗外就是学院的前院,站在窗口可以眺望King’s  Chapel  。布鲁克第一学期的成绩糟糕透了,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对诗歌和戏剧感兴趣,喜欢演戏和演讲。他俊美的外表本来就足以吸引听众(观众)如潮,何况他才思如涌,演讲时声音极富磁性。由于令人倾倒的外貌和才华,布鲁克被选为剑桥一个主张社会改良运动的精英社团的主席。很快,还是本科生的布鲁克名声大振,与当时伦敦的文学界和政界精英有了广泛的交往。但是,布鲁克是个不太喜欢热闹的人。1909年,为了逃避国王学院喧闹的社交活动,大学三年级的他搬到了宁静的格兰彻斯特村庄来居住。可连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他已身不由己——他已经成了女人和男人的偶像。他的崇拜者哪能放过他!每至周末,剑桥的才子丽人就会不邀自来,到格兰彻斯特与布鲁克相聚。他们泛舟而上,或是露营或是野炊或是在露天喝茶,要不就在旁边的Granta河里游泳,或是干脆赤着脚在软绵绵的草地上行走。慕名而来的还有伦敦布卢姆斯伯里文学团体 ( Bloomsbury Group ) 的成员。渐渐地,格兰彻斯特成了一个名流聚会的场所。布鲁克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当时一大批英国的知识精英: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E.M.福斯特,经济学家凯恩斯,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艺术家A. 约翰等等等等。这些被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为“新的异教徒”的才子,常在格兰彻斯特果园的苹果树下,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聊着天,一边尽情的欣赏着布鲁克那深沉忧郁又不失王子气质的绝代容貌。布鲁克在德国期间写的那首诗Old Vicarage,   Glanchester(1912 ) 令格兰彻斯特名扬天下。其中的两行诗至今还呼唤着剑桥的学子到格兰彻斯特果园去喝上一杯下午茶:
              Stands the church clock at ten to three         教堂的钟快到三点
              And is there  honey still for tea?                   还有没有喝茶的蜜?
        应该说,大多数人来拜访布鲁克是冲着他的英俊外表,而不是冲着他的诗歌。就连像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么挑剔苛求、矜持清高的女作家也不禁放下架子,多次来到格兰彻斯特与布鲁克聊天。有一次,凯恩斯来格兰彻斯特找布鲁克,发现他的身边“四周坐满了女人,一个个对他面露崇拜之色,她们衣着少得可怜,只穿了件针织的内衣。”言语之中流露出这位经济学天才的的嫉妒之情。然而,布鲁克却不像拜伦,他要比一百年前的那位泛情美男更有自制力。布鲁克似有坐怀不乱的君子风度。想当年,他竟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一起在拜伦潭里裸泳呢。
       1911年初春,布鲁克去德国学习德语,在一次狂欢节上与一位女雕刻家Elzabeth Van Rysselberg 坠入爱河,可是不久布鲁克就回了英国,这段短暂的浪漫史也就因此结束。就在这一年,返回剑桥的布鲁克深深的爱上了同是“费边社”成员的Ka Cox ,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三角恋之中。那是5月份的一天,迷恋Ka 的布鲁克追随着她来到Dorset 郡的Lulworth与Ka 一起参加一个读书会。同在一起的有Bloomsbury Group 的批评家Lintton  Strachey,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画家兰姆(Henry Lamb)。没想到的是,此时已是有妇之夫的兰姆也早已爱上了Ka 。布鲁克怀疑是Lyntton Strachey 暗中邀了Lamb与 Ka相聚。问题果然来了,Ka对他说她爱上了兰姆。闻听此言,布鲁克自尊心大伤。这次伤害成了他心头一块永远难以弥合的伤痕,也应验了他一直担心的一个难言之隐——他总怀疑周围的朋友从未认真地将他当异性恋者来看待。这份忧虑一直纠缠着他,令他心事沉沉。布鲁克本来从小就深受母亲的清教主义思想影响,这种思想与他追求自由的个性产生了矛盾,他的性格因此显得忧郁。191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回忆布鲁克时说:“这个人嫉妒心强,郁郁寡欢,情绪多变。”
       1912年,布鲁克离开格兰彻斯特去了伦敦。他与Lintton Strachey 断绝了交往,并从此与布卢姆斯伯里文学团体的人疏远。此后的日子里,他潜心写他的毕业论文《约翰·韦伯斯特与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论文表现了他极高的学术才华,1913年他成为国王学院院士。可他没有在国王学院供职。情场失意的布鲁克通过朋友的帮助很快就参了军。1915年,他随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来到爱琴海上希腊的一个小岛,却不幸被蚊虫咬伤,血液中毒。4月23日,年仅28岁的一代骄子客死他乡
       军营里的布鲁克不忘写诗。他在诗中隐隐约约预感到了自己的归属。他那首名叫《战士》的诗的第一节是这样写的:
                If  I should die, think only this of me :            
                That there’s some corner of a foreign field   
                That is forever England. There shall be         
                 In that rich earth a richer dust concealed      
                A dust whom England bore, shaped , and made aware
                Gave, once, her flowers to love, her ways to roam,
                A body of England’s , breathing English air,
                Washed by the rivers, blest by the suns of home.
                  如果我将死去,只要这样把我想起——
                  有一个角落,在异国他乡
                  那是永远     永远的英格兰
                  那肥沃的土地 ,深埋着,一把更肥沃的尘泥
                  那是英格兰的儿子, 英格兰将他抚育,                  
                  英格兰的鲜花任他去爱,英格兰的大地任他游历
                  那是英格兰的躯体,呼吸的是英格兰的空气
                  家乡的河水将他沐浴,家乡的阳光为他洗礼
       热爱布鲁克的人,读了这首诗总是扼腕叹息,潸然泪下。
      拜伦和布鲁克。两位世纪美男子。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气质,却有着同样的魅力,同样的才华,同样的魂断他乡!诗人留下的诗行延续着他们的青春,铭记着他们的爱情,传承着他们的才貌和风流。这正应了莎士比亚那首著名十四行诗的结语:“ 只要生命尚存,人们心明眼亮 /  只要这诗传承,你就万古流芳。”是啊,生命短暂,艺术永恒!从拜伦潭到格兰彻斯特果园,步行不过20分钟。然而,拜伦和布鲁克这两个名字却相隔了漫长的一个世纪。他俩是如此的遥远,又是如此的亲近。几次三番,我漫步在拜伦潭岸边那葱郁的密林里,徜徉在格兰彻斯特果园那芳香沁人的苹果树下,呼吸着Granta 河漫着的那诗意犹存的气息,惊叹于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而今,距1906年布鲁克就读剑桥的又一个百年即将来临,在夏日夕阳的映照下,再次踯躅于国王学院和三一学院的门口,我不禁要问:剑桥呵,你21世纪的美男才子如今安在?
(  作者王松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邹师博士同学之一、好友之一)

4

精华

1924

帖子

5823

积分

marquess

Athos Frank Fang

Rank: 9

2#
发表于 2008-7-10 14:1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布鲁克在内心深处坚持一个新教信念:一个人应该充分发挥上帝给予的才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6 09:5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