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9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造障碍的汉译

[复制链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1 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制造障碍的汉译  
也说《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雷立柏(Leopold Leeb)  


--------------------------------------------------------------------------------


  1999年,世界上最重要的百科全书之一,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国际中文版”面世了。由徐惟诚先生担任总编辑的这部中文译本卷帙浩繁,共20卷,每卷约500页,共计约4350万字。作为一位曾经于北京大学获得中国传统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现在中国人
民大学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的奥地利人,我近年来从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的英文版和“国际中文版”这两个版本查阅过许多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资料,对于这部荣获中国国家辞书最高奖的“国际中文版”,有些感想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先说说令我这个西方读者感到高兴的优点:英文版分为两大部分,即Micropaedia(第1到12卷,收入比较短的词条释文)和Macropaedia(第13到29卷,收入篇幅较长的词条释文,比如“中国”、“莎士比亚”、“希腊文学”等等),而“国际中文版”很有序地按ABC排列诸词条,释文无论长短都放在一起,使用起来甚至比英文版更为方便。它的第19和20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汉-英索引,那些不知道ABC名称的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某一词条的英文拼写,进而能够在前面的第1到18卷中找出具体的资料。中文版的编者还增加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内容,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中西合璧”的百科全书。

  可是,在购买“国际中文版”的第一天,我就发现,编者不仅仅“增”,同时也大量地“减”和“删”。进一步阅读之后,我越发觉得奇怪,因为我不明白编者进行“减”和“删”的原则。比如,像维吉尔(Vergilius)这样的古罗马诗人没有任何删减,但对于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些人物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很多重要人物的释文减少到了原文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英文版的Britannica包括很多非常精彩的文章,比如欧洲历史上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系的人士的传记,为学习历史、宗教和思想史的读者提供了很详尽的资料,但在“国际中文版”中,这些文章似乎都被压缩到了“面目全非”的程度,因此不能帮助国内读者全面理解西方传统。记得一位北京大学的学者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不少西方的antithesis(‘反’的一面),但不了解西方传统的thesis(‘正’的一面)。”这句话说得太对了,那些反传统、后现代主义的东西都早已在国内大行其道,但从索福克勒斯(Sophokles)到西塞罗(Cicero)和从奥古斯丁(Augustinus)到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传统文献仍然未被充分地介绍和研究。

  更可怕的在于,“国际中文版”企图用中文完全代替原文,在所有词条的释文里都不使用ABC,虽然这些释文大多涉及到外来的人名、地名、书名和思想概念——对翻译稍微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明白这一点:谈论世界历史、世界文学或世界思想史的时候不能完全抛弃ABC,不能脱离原文,不能仅仅用汉字来代替原文,否则很多重要的知识就无法保存。

  比如,美国的佐治亚(Georgia)州、位于俄罗斯南面的格鲁吉亚(Georgia)和西方世界常见的人名George(乔治)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国际中文版”为什么排列在一起?从汉字的字面来看,这三个名称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们都来自希腊文的ge(“大地”、“土地”)和ergon(“工作”),“在地里工作的人”自然就是“农夫”,所以“George”的本义是“农民”,“佐治亚”和“格鲁吉亚”都来自同样的古希腊词源——问题是,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这些名称共同的“偏旁部首”呢?从汉语译名中也许永远不会发现这些内在关系,永远闻不出这些名称的原来“味道”和文化底蕴。还有,有谁知道,汉语里的“那布勒斯”译自英文的Naples,而英文的Naples是来自希腊文的Nea-polis(意为“新城”)?“拿破仑”不也是一个从“那布勒斯”来的人吗?这些微妙的关系在经过中文翻译的过滤之后都丧失殆尽。

  “国际中文版”对于外国人名的翻译也有很大的问题。倘若用ABC标示出外国人的名称,还可以让读者意识到其中的关系,比如John、 Jean、Jan、Johann和Ivan都来自一个共同的词源,即希伯来语的Jo-hanan(“神是仁慈的”),但在汉语译名中,“约翰”、“让”、“杨”、“若望”(例如明末清初的传教士Johann Adam Schall“汤若望”)和“伊凡”完全失去这种联系,根本无法找回原来的味道。对于“让·保罗·萨特”和“汤若望”这两个汉语译名,你能否意识到两者的内在关系?

  其实类似的“洋相”在国内翻译界比比皆是。举一个例子,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李赋宁先生总编的《欧洲文学史》算是一部权威的著作了,它在第60页把Caius Iulius Caesar译成“盖尤斯·裘力斯·恺撒”;在62页提到,“埃涅阿斯”(Aeneas)是“茹利安族”之始祖,而在63页又说,“埃涅阿斯”的儿子“尤鲁斯”(Iulus)是“凯撒”(Caesar)和“屋大维”(Octavianus)的祖先。在一个没有深入了解古罗马历史和文学的读者看来,“裘力斯”、“茹利安”和“尤鲁斯”三个名称似乎相去甚远,其实对照ABC的西方文字看起来便昭然若揭:它们属于一个大家族(Iulia家族),而这一家族的共同祖先名叫Iulus。

  试想一想,当“国际中文版”告诉读者,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Thomas 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特拉迪拉瓦罗阿奎诺附近的罗卡塞卡”并在“拉丁姆泰拉奇纳附近的福萨诺瓦”去世(见第17卷第27页),它究竟提供了什么有效信息?任何人都无法在互联网或是任何一种外文百科全书里查出这些地方的原名。“罗卡塞卡”是Luokasaika、Luccasicca、Ruocaseca还是Rocasaica?“福萨诺瓦”是Fusanuowa、Fussanuova、Foussanuva还是Fossanova?这些小地方的原名当然也无法从第19和20卷的索引中查到,而如果拼音不对,最好的“宽带”也没有用。

  还有,研究外国思想家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著作,必须有书名的原文。当我们读到,Thomas Aquinas(托马斯·阿奎那)除了《神学大全》以外还编了一部《反异教大全》,我们也许会就此推测,他是一位反对“异教”(或“邪教”、“教派”、“异端”?)的人——到底这本书的原名是什么?是Summa contra haereticos或Summa contra infideles?我们无法从汉语译名找回原来的书名,所以只能对Thomas Aquinas的思想产生一些(必然是)错误的“联想”和“推测”。这究竟是会提高读者的理解,还是会系统地阻碍读者掌握真正的知识呢?学习外来知识的钥匙是“原文”,是ABC,而放弃这个钥匙就等于不愿意面对真相。一部缺少了ABC“钥匙”的“国际中文版”其实是在系统地制造障碍,这样不仅降低了这部百科全书的学术价值,也在事实上系统地阻碍了汉语学术界“更上一层楼”,所谓“国际”二字又从何谈起呢?

  作者简介:雷立柏(Leopold Leeb):奥地利人,1967年生。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东汉思想家、科学家张衡。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希腊语和拉丁语。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4:57 | 只看该作者
再最后强调一遍,本帖里没有人提出或暗示过“英译本总是比汉译本好”这个观点。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9#
发表于 2010-3-13 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Hermes


不过,既然您是认为“之所以很多人诉诸英译本,不是因为我们偏爱英译本,而是因为这个不幸的事实:我们大部分人只懂英语一门外语。”,而不是认为英译本总是比汉译本好,那么我也可以收兵了。我也是认为学一门外文是不够的,加上始终没有时间,干脆连英文也不学了(现在用英汉对照的《理查三世》学一点,但并不用心)。

至于您所指出的英译本的缺点,我虽然不懂翻译,也知道英译汉比汉译英要困难得多,这本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0-3-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那你说为什么没有呢?
Hermes 发表于 2010-3-1 14:35


从西方500年来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强势地位,国民心理的优越感来看,我认为是不会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1

帖子

4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7#
发表于 2010-3-7 21:09 | 只看该作者
咦 我没细看Hermes兄15楼的帖子......
原来意见相仿啊,抱歉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1

帖子

4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6#
发表于 2010-3-7 21:07 | 只看该作者
"英语读者看到一段英文中突然冒出一个中文,肯定比中文读者看到中文句子中冒出一个英文词难受多了。"
其实习惯就好吧...

如果是小说戏剧类作品的译本话,统统附上英文(或别的什么文)原名甚至直接用原名就实在有点无聊了。——诗歌某以为似乎也是如此呐。当然以考据为目的的版本和以卖弄洋文为目的的作者来说例外啦。
这个附原文的问题,只是在百科全书或教程之类学术作品之中尤为尖锐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10-3-1 18:58 编辑

还有一个问题:直接保留原文的做法在学术性作品里可能还行得通,但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诗歌里却会破坏和谐,如果《荷马史诗》通篇都是“Muse啊,请歌唱Peleus之子Achilleus那致命的忿怒吧……”(当然还有更变态的句子,可能整句都是人名),那中文读者如何读下去呢?不过我发现郭沫若大师已经率先作出了榜样,他的《女神》里就充斥着这样的句子:“Stendhal哟! Henri Beyle哟!你这句警策的名言……”“大自然的symphony哟!Hero-poet哟!Proletarian poet哟!”“晨安!我所敬畏的Pioneer呀!”“弯弯的海岸好像Cupid的弓弩呀!”也许应该给雷立柏送一本《女神》,表明咱们泱泱中华也不乏极有见识的人……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10-3-1 19:08 编辑

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对英译本的批评其实也很常见,只是你视而不见而已。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抱怨说某首唐诗译成英语完全走样了,或者索然无味了,等等。但是如果说某位古希腊作家的作品的英译本不如中译本,这确实是少见的。大部分英语读者因为不懂汉语,可能听不到我们的抱怨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懂英语的,所以他们经常在看到英译本后抱怨中译本不好。

我们对英译本的批评较少,是因为我们常常力所不及,在西学这个领域(我们翻译过来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个领域),我们只是小学生而已,人家是我们的老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义务去批评英译本(或者德译本、法译本……),正如英语读者没有义务批评汉语译本、德语译本……,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母语译本,他语种的译本译得好坏,与他们关系不大,好比对自家的孩子,我们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换作别人的孩子,我们没有管教的义务,也懒得去说他了。之所以很多人诉诸英译本,不是因为我们偏爱英译本,而是因为这个不幸的事实:我们大部分人只懂英语一门外语。

雷立柏这篇文章指出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中文独有的,我们也可以谈制造障碍的德译、英译。中译英的障碍在英译中、德英中……里面也是存在的,他们译我们的中文名也是用音译,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或者语境不明确,也只能瞎蒙了,所以有了“常凯申”“孟修斯”的笑话,还有《大地之歌》里某首诗的作者是“张籍”“张继”还是“钱起”就分不清了。雷立柏指出了问题,但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是直接以原文取代中译就太激进(当然从他的文章中似乎没有透露这个意思,只是说原文应该注出),试想如果将英译里的中文名的音译全部换成中文,可以想象,英语读者看到一段英文中突然冒出一个中文,肯定比中文读者看到中文句子中冒出一个英文词难受多了。我贴这篇文章不是想厚英译薄中译,只是想大家一起思索译名的解决之道,希望后面的回复也围绕这方面展开,英译好还是汉译好的问题,就不在此贴讨论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另开一贴。但是提醒一下,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我觉得笼统地提问和笼统地讨论都无益于加深理解,我提倡讨论具体的问题,比如某个文本的中译本和英译本孰优孰劣,如下面的例子

http://www.cawhi.com/show.aspx?id=2980&cid=7

或者

http://book.hexun.com/2009-06-08/118422762.html
(这个例子一方面固然反应了译者素养的不足,另一方面不是也反应了“音译”带来的障碍?)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4:35 | 只看该作者
那你说为什么没有呢?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0-3-1 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10-3-1 13:34 编辑

回复 10# Hermes

您的比喻必须有个前提:在英国或别的西方文学大国有一批推崇汉译本,对英译本却常常批评的读者。请问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12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