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Z《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逝世

[复制链接]

3

精华

217

帖子

687

积分

knight

精美的尸体/天花板看护员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odot 于 2010-1-29 23:56 编辑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2010年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 Salinger)恐怕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不愿出名的作家,但他留下了一些流传最广的小说。


Getty Images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照片拍摄于1951年

        塞林格本周三逝世,享年91岁,留在世间的是一部完整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和五部短篇文集。塞格林1953年便避世而居,给他这些作品笼上了各种未解之谜。

        塞林格人虽退隐,书却随处可见,在美国的课堂中成了经典读物,热销6,500多万本。各种20世纪小说排行榜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常常名列其中。

        塞林格出生在一个奶酪进口商家庭,成长于曼哈顿上西区。高中上的是军校,大学没有毕业。批评或拥护者基本上都同意,塞林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经历过相似的青春期。

        二战期间,塞林格在欧洲服役,这段时间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早期小说。他更成熟的作品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上,包括《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1951年发表时引起轰动。考尔菲特将自己标为“伪善者”的敌人,小说通过他的口吻吐露出刻薄的语言和情绪,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在一些人看来,小说描绘的是对真诚的渴望。当然,当今很多年轻人觉得它不过是发发牢骚。

        塞格林远离聚光灯而生活,但知名度并没有怎么下降。按最初发表的时间计算,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纽约客》1965年刊登的《哈普沃兹16世,1924》(Hapsworth 16, 1924)。曾有访客在其居住地新罕布什尔州见过他,把他描绘成一位不修边幅的隐士。

        他的公共形象越来越多地呈现为控告出版商未经授权发表了他的早期作品或未出版的信件。经塞林格诉讼,去年一位联邦法官对一位瑞典作家兼出版商出版《麦田里的守望者》续集的行为下达了禁令。

        塞林格逝世后,人们无疑会对他的作品给予新一轮关注,并会有越来越高的呼声把他的作品搬上银幕。

Stephen Miller


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

0

精华

8

帖子

24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3#
发表于 2010-1-31 22:39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还在新闻里看到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248

帖子

789

积分

knight

爱看戏的犬儒

Rank: 5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0-1-30 01:15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刚重读,像是在致敬了
Don't expect me to cry/ Don't expect me to lie/ Don't expect me to die for th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