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斯特科維奇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9 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Regis的這一張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大協小協的專輯我買了很久了,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聽。

昨天中午偶爾把cd放進了音響,是第二樂章吸引了我。以往我都是止步于第一樂章,第一樂章那種壓抑低沉的調子總是會引起我生理上不愉悅的感覺,因而讓我半途而廢。昨天恰巧去廚房忙了一會,避開了第一樂章,聽到了寧靜的曲調,優美得令人沉醉。但是這種寧靜並不持久,大提琴的背後若有若無總有一種不安的聲音在躁動,打破了這種寧靜,如是再三。大提琴的曲調漸至高亢,漸至憂傷,憂傷得令人心碎時,不安的躁動又重新出現。一切的美好都一去不復反了,只剩下圓號遙遠的回想,還有大提琴和鋼琴只鱗片爪的斷章。大提琴的聲音漸趨低沉,在定音鼓的伴隨下終至悄無聲息。
然後,是一段大提琴的華彩。開頭依然是那段過往寧靜的曲調,只是寧靜不在,大提琴的渲染使之激越,蕩人心魄,但很快又低沉下去。cd封底選了一段《留聲機》雜誌的評價: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over-praise Rostropovich's performance of the solo part,which combines phenomenal technique with the complete musicial understanding one expects of a soloist who has had the advantage of working with the composer.What is more,Ormandy and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accompany him magnificently。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正是肖斯特科維奇題獻給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因而老羅是當之無愧的最佳詮釋者。不僅因為他們的關係,更因為他們共同的經歷——那個波譎雲詭、萬馬齊喑的時代。藝術家們只能把自己的良心偷偷地藏在肚子裏面,偶爾含蓄而晦澀的表現在自己的音樂之中(還要冒著“形式主義”的危險)。有一段時間,藝術必須反映生活的理論甚囂塵上。其實又有哪種藝術是不“反映”生活的呢?只不過“反映”的不是當權者需要的那種生活,不是那種強行把藝術和人的實際生活配對,結果只是對生活的閹割和扭曲的所謂生活,而且他們要的只是“反映”,而沒有了“反照”和“創造”,藝術也可以創造生活。在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中,我們的確可以把弦律的起伏跌宕和蘇維埃那個打碎了無數人美好生活的時代聯繫起來。但是藝術無須對反映現實負責,藝術表現自我,自我就是一個世界。所以我毋寧理解這支曲子是藝術家自身因為對藝術美好寧靜的追求常常被外界的政治環境強迫變更,不得不違心地唱出自己不願發出曲調的痛苦——這是作曲家個人創造的世界,甚至只是寧靜—痛苦,形而上的人生不可解決的荒謬處境。
只不過時過境遷,如今品味此曲,必然會籠上歷史這層迷人而痛苦的面紗。這支曲子題獻給比作者小21歲的羅斯特羅波維奇。兩代人對現實的應對也頗值玩味:肖斯特科維奇,他是最高蘇維埃代表,人民藝術家,終其一身都和官方保持著表面上的一致,甚至曾經攻擊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索爾仁尼琴(不知違心與否),在他身後出版的《見證》中我們卻知道了他對蘇維埃體制、斯大林和蘇聯現實的種種批判性意見;而羅斯特羅波維奇卻爲了聲援索爾仁尼琴,去國10多年,1991年回到了俄羅斯,爲了支持葉利欽直射飛往莫斯科,在克格勃總部廣場上舉行個人音樂會,甚至手持來複槍與民眾走上了街頭。只是我們能苛責肖斯特科維奇麼?在同樣的境遇下,奴顏的我們卻只能在他們的音樂中仰之彌高了。
音樂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ZHiUlLglmg/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3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