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92|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吹奏类乐器

[复制链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2 1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笛的历史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称为“篴”。
秦汉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20 | 只看该作者
口笛的演奏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两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无名指和左手中指顶住笛身抵紧嘴唇,用左手无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时发出最低音,开一孔发出上方纯四度音,开一、二孔为纯八度音,通过两个拇指在音孔上移动发音,一、二孔能分别发出四度以内的一系列音阶。

  吹口笛时,嘴唇对准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风门要小,唇肌要收紧,气流应细而急。运气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个吹奏过程中,腹部要紧收、不能松驰。同竹笛一样,口笛可以奏出各种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为流畅圆滑。

  G调两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个八度音;A调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还可用全按笛孔、内转笛身、放松口劲和改变吹气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个音来,音域由d~C2,近两个八度。通过不同程度地开闭音孔和口劲的配合,还可奏出各音间的升降(半音)音来。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特别适宜表现优美的旋律及活泼热烈的欢快曲调,并能生动形象地模仿百鸟争鸣和人声。在民族乐队中,常用它来演奏华彩乐段,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此外还能参加西洋管弦乐队合奏,是具有独特效果的色彩性乐器。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9 | 只看该作者
口笛的制作

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根据吐刃的形制,以短竹管制作而成。有二孔口笛和五孔两种。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受景颇族横吹乐器吐刃的启发,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个八度音阶,两年后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云雀》。后来,俞逊发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益良的协助下,研制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构造简单,制作简便,多使用黄枯竹或小水竹制作,也可使用长茎竹、凤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制作,以杆身圆直、竹质坚硬的为佳。

  取一段短而细的竹管,体空,右端为第一孔,左端为第二孔,左、右端内径分别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别为23 和25 毫米处开一吹孔,即制成两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两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开3 个音孔,五孔口笛,管长7 4 毫米,左、右端内径分别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别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开在距吹孔外缘14 毫米的一条直线上。吹孔开成椭圆形,长径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为圆形,直径均为5 毫米。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9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历史

角由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发展而来,在汉代鼓吹乐中应用颇广,明清以来多为铜角,近代统称为号筒。


  角,原为西北少数民族乐器,最初可能是用牛、羊角制成,后来进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铜等做成弯角状。

  角大约在汉代流入中原,在鼓吹乐中应用颇广,它的形制在汉魏时期为曲形角。现存汉鼓吹乐图片中吹奏的角形体很大,已经是人工制造的号角。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两块鼓吹乐画像砖,其中一块是四人奏乐图,其中两人击鼓,另两人吹奏的弯曲状的乐器即是角。

  唐宋时期,角为竹筒状,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卤簿、军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宋代陈旸《乐书》所载“双角”为曲形状兽角状,“警角”为竹筒状。

  明清时期则有铜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纲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清代卤簿鼓吹大乐中所用的就是这种铜角,近代通称为“号筒”。江苏江宁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实物一件。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8 | 只看该作者
长尖的历史

长尖是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
明、清曾用于军中,现多用于吹打乐和戏曲伴奏。


  长尖:又称“招军”、“先锋”、“喇叭”、“号筒”或“尖子号”。民间吹奏乐器。历史较久远,明、清以来曾用于军中。江苏省江宁明代沐英墓曾出土实物一件。现广泛用于浙江、江苏、福建、河南等地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长尖管身全长约120厘米,由两段锥形铜管套接而成,细端为吹口,呈杯状,管身无按音孔,管底口呈喇叭形。发音隙亮但粗糙迟钝,只能吹一些简单的音制造气氛。
  现在,长尖多用于浙东锣鼓、十番锣鼓等乐种中。有些乐种虽然不用长尖,但在乐曲开始时,用唢呐模拟其音响。在京剧音乐中,一些传统剧目里将军出场时常奏长尖,以表现其威武之气势。

  在河南安阳地区的古老剧种大平调、大乐戏中,也使用长尖伴奏,以制造战场气氛和特殊效果,当地称其为“尖子号”。在河南一些地区的民间喜庆活动中,有时甚至使用数支长尖齐奏,为吹打乐队开道。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5 | 只看该作者
柏木杆: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目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4 | 只看该作者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唢呐品种繁多,没有明确的调高概念,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12 | 只看该作者
普遍使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a1~b3。它的低音区发音厚实,略带沙沙声;中音区的音色刚健、明朗。容易发挥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紧张,最高音则尖锐、刺耳,很少使用。

  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
  高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1~b3,音色柔和。

  中音加键唢呐,音域从a~d3,是乐队中较理想的中音乐器,常担任主奏、独奏、领奏,并能同拉弦或弹弦乐器组合作。

  次中音加键唢呐,音域比中音加键唢呐低四度,从e~a2,发音坚实有力。

  低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a1,音色低沉浑厚。这组加键唢呐,音域达四个八度,音色协调一致,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色彩与和声效果。

  吹奏唢呐,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满,音孔按不严,就会使发音不准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唢呐较为费气,音越高耗气量越大,一般不宜无间歇地长时间吹奏,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讲究有持久的耐力,时常运用“循环换气法”,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06 | 只看该作者
唢呐的历史

唢呐于金、元时代传入我国。
唢呐的演奏风格分为南北两派。>>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 唢呐简介
※ 唢呐的历史
※ 定调和音域
※ 唢呐的种类


相关链接
→ 唢呐名曲
→ 唢呐演奏家
→ 演奏技法论坛
→ 器乐史话论坛
→ 挑选乐器论坛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9:05 | 只看该作者
在民族乐队中,常用的是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

  G调中音喉管能发出8个音,音域由d~d1,只一个八度;

  D调低音喉管,比G调中音喉管低一个纯四度,音域从A~a。由于音域窄,又无半音,所以转调很不方便,演奏者通过对哨子的控制,可转些近关系调(原调的上下五度),如需远关系转调,则要换用其它调乐器。

  喉管的发音接近管子的低音区,音色淳厚、低沉,略带鼻音,在民族乐队中经常与中胡或低胡结合使用,以加强乐队中、低音声部。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8 16:2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