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了半天格子,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发表成功。懒得再写了。《西方正典》p15页布鲁姆引用了弗勒的一段话,关于每一时代不同体裁盛衰的问题。我想到了王国维的那句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还有焦循的一段话:汉之赋为周秦所无,故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为四百年作者,而东方朔、刘向、王逸之骚仍未脱周楚之科臼矣。其魏晋以后之赋则汉赋之余气游魂也。……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归熙父、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立一门户。而李、何、王、李之流乃沾沾于诗,自命复古,殊可不必者矣。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舍其所胜,以就其所不胜,皆寄人篱下者耳。余尝欲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则专其词,元则专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就想到以前古代文学阁的一个帖子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ad.php?tid=3936&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7关于骈文这种文体的讨论。我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这一代之文学是生长在纷繁的文学创作环境之下的,他不会消亡,只会潜伏。我们不必强行招魂,也不能因一代之文学而遮蔽的双眼,看不到其他文学的创作。过去的就过去了,因个人喜好,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但必须要强加于人,从而感叹世无知己、知音之类的话。现在我们国家昆曲复兴,到处改编,丝毫不尊重传统,我想这非但不能使昆曲复兴,反而会越来越糟。过去的东西好就好在他的固定,后人以着自己的性子任意删改,恰恰是对这种体裁的不尊重。其他体裁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