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卢瓦河畔的午餐》

[复制链接]

2

精华

141

帖子

487

积分

版主

牧场诗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8 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的时候,它还没有诞生。5月初的一天,偶然看到对它的介绍,一个年轻作家对一位老作家的拜会,老作家是我敬仰的《沙岸风云》的作者朱利安·格拉克,我读过他的书,也知道一些他的经历,这一切构成我的崇敬之情。我想更多了解他的生活,因此对这次朝拜之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得知它5月底面世,急切盼望着。5月28日傍晚,我去书店一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整个6月,它都没有出现,我有点绝望了。介绍靠得住吗?

7月初的一个晚上,我终于看到它踪影了。直到深夜我都在看它的书影、介绍、译者序、出售的书店,生怕它消失了。第二天上午,我匆匆忙忙赶到书店,在一排排书籍之中,终于看到它了。我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买下。当我坐在回家的汽车上,冥冥觉得自己是卢瓦河畔朝那位虔诚的朝圣者。不是勒吉尤,是我。

很快看完了那本小书,它没有让我失望。勒吉尤的语言像卢瓦河的的流水,清澈、透明、微风掀起涟漪、阳光撒下光斑,光与影的组合,美妙而动人。诗与思的跳跃,诱人神往。晶莹剔透而又深沉凝重的语言,像冬日的卢瓦河上冰冷的白光,没有比这更适合描述这样一次旅行。感谢勒吉尤,感谢吴凌雅,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不大可能拜会那位令人尊敬的人,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缅怀的机会。

2

精华

141

帖子

487

积分

版主

牧场诗人荣誉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01:14 | 只看该作者
卢瓦河畔的午餐
  
作者:(法)勒吉尤 著,吴雅凌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1746288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6-6-1  
字数:70000
版次:1
  
定价:15元   

内容提要:  
    造访一位敬仰已久的人,宛如一次朝圣。《卢瓦河畔的午餐》就是记录这样一次“朝圣”的几个小时。作者造访的主人,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朱利安·格拉克。当年,他曾因获龚古尔大奖却拒受而掀起很大的风波。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戈古堡》被布勒东赞誉为其所“梦想的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这部作品亦为王道乾先生的翻译遗稿。用一本书记录几个小时的“午餐”,有爱丽舍宫,有拉斐尔前派画家,有罗兰·巴特,有阿拉贡,乃至伽利玛夫妇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两个人的对话,貌似漫无边际,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20世纪中叶的巴黎文化风景。全书只有简单的叙事,但平淡的言语里不时闪现思想的睿智之光。  
   
  
目录:  
卢瓦河畔的午餐  
格拉克笔记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白色系列/巴黎丛书”之一。本书作者记述了他与格拉克的一次会面。两个男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两代作家在卢瓦河畔的一次会面。故事几乎没有情节,一个老人,一幢比他还古老的房子,和一条比房子还古老的河。对话漫无边际。他们说到巴黎,说到写作,说到历史,说到布勒东、图尔尼埃、阿拉贡、罗兰·巴特,说到巴黎的老出版商们,说到密特朗和爱丽榭宫。在近乎停顿下来的时光里,当年那位中学地理教师的一生传奇,超现实主义运动,被拒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一化作闲谈,朴素不过,又尖锐无比。  

卢瓦河畔的午餐/白色系列/巴黎丛书   
作者:(法)菲利普·勒吉尤|译者:吴雅凌 出版社:华东师大   
类别:外国文学 ISBN:7561746288  
开本:16开  页数:165   
出版日期:2006-06-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价:15 元     

[导语]本书是“白色系列/巴黎丛书”之一。本书作者记述了他与格拉克的一次会面。两个男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两代作家在卢瓦河畔的一次会面。故事几乎没有情节,一个老人,一幢比他还古老的房子,和一条比房子还古老的河。对话漫无边际。他们说到巴黎,说到写作,说到历史,说到布勒东、图尔尼埃、阿拉贡、罗兰·巴特,说到巴黎的老出版商们,说到密特朗和爱丽榭宫。在近乎停顿下来的时光里,当年那位中学地理教师的一生传奇,超现实主义运动,被拒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一化作闲谈,朴素不过,又尖锐无比。  

[内容提要]造访一位敬仰已久的人,宛如一次朝圣。《卢瓦河畔的午餐》就是记录这样一
次“朝圣”的几个小时。作者造访的主人,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朱利安·格拉克。当年,他曾因获龚古尔大奖却拒受而掀起很大的风波。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尔戈古堡》被布勒东赞誉为其所“梦想的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这部作品亦为王道乾先生的翻译遗稿。用一本书记录几个小时的“午餐”,有爱丽舍宫,有拉斐尔前派画家,有罗兰·巴特,有阿拉贡,乃至伽利玛夫妇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两个人的对话,貌似漫无边际,却在不经意中拉开了20世纪中叶的巴黎文化风景。全书只有简单的叙事,但平淡的言语里不时闪现思想的睿智之光。   
      
[目录]   
卢瓦河畔的午餐  
格拉克笔记  
后记  

[后记]朱利安·格拉克生于1910年。如今他依然生活在卢瓦河畔的圣·弗洛朗老家。在水边的那幢祖传老屋里,九十多岁的他仍在不停地写作。近年来他还出了新书,熟悉内情的人们都知道,那不过是他所写下的无数文字里很少的一部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坚持了一生的苛求。 格拉克早年从事小说创作,他的小说尽管鲜为国人所知,完整译成汉语的似乎也仅有《林中阳台》,但在法国,格拉克早就被公认为纯文学的一个象征性人物。伽利玛出版社很少把在世作家列入它的权威丛书“七星文丛” (经典作家全集)里,格拉克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格拉克的文学精神与奈瓦尔和普鲁斯特一脉相传,再远一些,就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了。晚年,他甚至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叙事写法,转而进行一种随想笔记式的创作。在20世纪喧嚣而骚动的法国文学风景里,格拉克是最后一个贵族,在无名的隐居所里,独自坚守着文字的最后一块圣地。他无意树起任何旗号,但他对叙事艺术所做出的提问和思考,似乎还要走在当下不少时髦的小说家与理论家的前头。 本书作者记述了他与格拉克的一次会面。两个男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两代作家在卢瓦河畔的一次会面。故事几乎没有情节,一个老人,一幢比他还古老的房子,和一条比房子还古老的河。 对话漫无边际。他们说到巴黎,说到写作,说到历史,说到布勒东、图尔尼埃、阿拉贡、罗兰·巴特,说到巴黎的老出版商们,说到密特朗和爱丽榭宫。在近乎停顿下来的时光里,当年那位中学地理教师的一生传奇,超现实主义运动,被拒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一化作闲谈,朴素不过,又尖锐无比。 “长久以来,我梦见他如此遥远”,开篇让人想起《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的第一句话。这个拜访从少年时就敬仰无比的作家的一天,就好‘比一次朝圣。作者满怀敬畏之心,追忆自己当年进入文学世界的经历。有人说,敬畏是从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写下的伟大作品中学到教益的必备条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作家呢?也许,就从我们对某位伟大作家的书的敬畏之中开始吧。 卢瓦河畔的圣·弗洛朗,成了文学的圣地。而那个被长久远远敬畏的“ 伟人们中的最后一个”,就在眼前,似乎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人。老人格拉克无意中说起:“我偶尔度过忧郁不堪的白日”。这句话被作者在书中一再地重复,不知道为什么,它就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引起无边的悲怆的涟漪,不肯沉下。这样的话,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曾说过,或者有一天我们都将会说起。 遇书好比遇人,不外乎相知相离。译这本小书是一年以前的事了。如今重读,只觉陌生。想来文字自有灵魂,写字的人不过工具而已。译文失误难免,还盼方家指正。 吴雅凌 2006年2月于上海  


贴子相关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8 15:5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