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6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大文豪司汤达与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意大利相识。

[复制链接]

0

精华

14

帖子

42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2 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交拜伦

1816 年的秋季,法国大文豪司汤达与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意大利相识。

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贝尔正和几位朋友在米兰斯卡拉剧院的包厢里看戏。这时一位黑头发、大眼睛、气宇轩昂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当人们听说他就是才华横溢、誉满全欧洲的诗人拜伦时,立刻肃然起敬。贝尔虽然没有象其他人那样表现出热烈的情绪,但对拜伦的大名,他是早已熟知,并且由衷敬佩的。

拜伦比贝尔小五岁,属于少年得志的那一类文人。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805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兴趣广泛,博闻强记,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两年后又写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英国具有消极浪漫主义倾向的“湖畔派”诗人。1809年大学毕业后,在英国上议院获得了世袭的议员职位。接着,他广游欧洲大陆,1811年回国,翌年开始发表轰动全欧洲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时年二十四岁。当他的脚步踏上意大利的土地时,他正在写作游记的第三章。

贝尔虽年长拜伦,但他们相识时,拜伦少年英俊,誉满天下气宇轩昂,贝尔只是一个文坛无名、失意的流亡者,所以在拜伦面前,不免有些自卑和拘谨。由此两人之间还出现过一次小小的误会。有一次,贝尔与拜伦一道从剧院出来,拜伦不想乘马车,想步行回寓所,但路又不熟,就向贝尔问路。贝尔感到让他一人走夜路不安全,同时他注意到拜伦有点跛脚的残疾,就竭力建议他叫一辆马车。话刚讲完,他立刻感到后悔了。要知道,跛脚这一先天的生理缺陷,是诗人最感痛苦,也最为敏感的。小时候的拜伦,怎么看都是标致的美男子。然而每当他走在街上时,老是听到有人这么说:“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可惜脚跛了。”这话总使他痛苦万分。如今贝尔无意之中触碰了诗人的痛处,悔之不及。只见拜伦高高的昂起头,用一种优雅的风度说,我并没有打听路途是否疲劳或危险,或应该乘什么车去,我只是打听方向。

当然这段小小的插曲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特别是当拜伦了解到贝尔曾经是拿踊仑手下的一名军官,担任过要职,还参加过进攻莫斯科的战事时,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拿破仑就成了他们交谈的共同话题。贝尔真诚地向拜伦介绍他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役的感受,讲他参加战争的经历。虽然贝尔是拿破仑的追随者,而拜伦却象英国大多数人一样对拿破仑抱有成见,但他们的谈话依然是热烈而诚恳的。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个竟会面交谈了十一次之多。贝尔在谈话中,显得热情奔放,而拜伦则是一座喷射思想的火山,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贝尔后来在回忆中说这些谈话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谈话”。

然而正如贝尔自己所觉察到的,他和拜伦彼此之间从不可能过于接近。因为他们俩的生活历悬殊太大了。拜伦少年得志,可说是一帆风顺,而贝尔却怀才不遇,半生坎坷。由于拜伦出身贵族,因而“显然缺乏真正的人生经历,并且他的高傲、他的地位、他的名声使他不能平等待人”。而这种贵族意识,是贝尔所最不能够接受的。贝尔的观察没有错,拜伦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总是企图将一个英国贵族和伟大的诗人集于一身。在一次聚会中,拜伦叙述着在本国受到的压抑和排谤,在场的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他出了个主意:您不妨先凑足四、五十万里拉,然后让人散布您的死讯,并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举行一个假的葬礼。这样就可以用一个人所不知的姓名,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生活。但在您真的死了时,您可以留下这样的消息:传说在三十年前就去世的拜伦爵士实际上就是我;英国上流社会是由一群笨蛋组成的,我轻而易举地愚弄了他们三十年。而渴望自由的拜伦似乎并没有把自己看得比贵族的头衔更为重要,他尖刻地回答说:“我的那个想继承我爵位的表弟一定会给你写一封热情的感谢信了。”后来马克思也断言:“拜伦要是活得再长一些,就会成为一个反动的资产者。”

贝尔虽然和拜伦成了朋友,但他对拜伦的贵族意识一直持批评态度。后来,当拜伦打听到德·司汤达男爵就是贝尔时,大为不满。因为他批评过他的贵族态度,自己却充当了男爵。但是他仍然认为贝尔是一个聪明的,具有独创性的人,是个难得的作家。

在意大利,贝尔和拜伦都非常同情和支持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共同参加了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在当时险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正是这样的斗争,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有一次,贝尔来到斯卡拉剧院门口,见一群人正在围着奥地利警察抗议示威。走近一看,原来奥地利警察逮捕了拜伦的秘书波利多里。因为波利多里看戏时要求坐在前排的奥地利警察摘掉帽子,而对方却置之不理,双方发生了冲突。于是波利多里就遭到了无理的扣押。贝尔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次抗议的队伍,并和拜伦一起跟随大家到警察局去讲理。警察当局自知理亏,找不到抓人的借口,迫于压力,只好宣布释放波德多里。那个奥地利警察恼羞成怒,忘了保密,竟声称拜伦曾是叛乱分子,并无意说出了他执行监视拜伦任务的情形。在回剧院的途中,拜伦走到贝尔跟前说:“我恐怕得赶快离开米兰了。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您向我提供的远征俄国的情况,使我受益匪浅,请接受我的感激之忱。⋯⋯”这俩位真挚的朋友从此分手以后,就也没有再见过面。

若干年后,拜伦读到了司汤达写的那篇引起轰动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其中谈到作者与拜伦在米兰结交的情况,可拜伦说:“我记不得司汤达这个人啦。”别人告诉他,司汤达,就是那个贝尔,曾经和您一道走进斯卡拉剧院的包厢和孔法隆耶里的烧炭党支部。此时拜伦才晃然大悟。第二天,他就给贝尔写了一封热情友好的信,信中说:

“尊敬的先生,我现在才知道,我得感谢谁给予我以这么好的评价,因为我刚读了《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这本书。我现在才知道,它的作者司汤达先生就是您,亨利·贝尔!我想,无论您对这种回忆是否感到愉快,为了做到公平合理,我得向贝尔先生表示感谢,感谢他在谈到我时用的那些言词,并提醒他回忆一下1816年间我们在米兰结识的情景。您给了我巨大的荣誉。但使我感到特别高兴的与其是您在书中对我的评价,毋宁是它的作者本人。我认出来了(令人万分惊讶的是,这又是由于一个纯属偶然的机会!)这位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您,是您给了我这样的评价,因为从米兰小组存在的最初几天起,我热切地力图赢得其尊敬的人正是您。我们两人就是在米兰小组里相遇的,而每当我回忆起它来时总是激动得喘不过气来。从那时起,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死亡、流放和奥地利的监牢把您和我倍加爱戴的人全部都拆散了⋯⋯

“我请求您相信,尽管我们相处时间很短,但我一直保留着最亲切的回忆,并且期望着有一天我们将再度相逢。您的诺艾尔·拜伦”

可惜的是,一年以后,拜伦在希腊参加和领导希腊人民解放斗争时,有一次大雨中骑马出巡,感受风寒,不幸死去了,年仅三十六岁。

5

精华

633

帖子

2046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8-4-5 15:07 | 只看该作者
拜伦要是碰上歌德,场面如何呢?
谦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31

帖子

393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5#
发表于 2007-9-19 16: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些基本都是斯汤达编造出来的
Doris Langley Moore在“The Late Lord Byron: Posthumous Dramas”中专门有一章写斯汤达的这些“回忆”,标题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法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1924

帖子

5823

积分

marquess

Athos Frank Fang

Rank: 9

4#
发表于 2007-8-14 17:11 | 只看该作者
伟大思想的碰撞啊!

共同自由的向往!共同高尚的人格!

话说回来,雪莱和拜伦一样,对别人的言行都挺敏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

帖子

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3#
发表于 2007-7-26 22:16 | 只看该作者
可惜生错了时代和地点,如果能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多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

帖子

18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发表于 2007-5-26 18:45 | 只看该作者

~~~

天嫉英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6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