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文学与人生 (再跟一篇张爱玲)

[复制链接]

8

精华

98

帖子

37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5 0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看树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里所写的人和事,都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同时,也把握得极为深刻。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与生俱来的一些东西又会使人生多些感悟,多些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关键词:人生  小说  宿命  传奇  苍凉



提起张爱玲,熟知她的人心里都会有一抹痛。这痛里有爱、有惜、有悲、有太多的感叹。尽管写她的论文不下百篇,写她的传奇多部,还是写不尽的张爱玲……孟子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还是想写一写自己对张爱玲的难舍与痛爱。

一、    她自己就是“绣在屏风上的鸟”

1995年9月8日,美国洛杉矶的一栋公寓楼里,邻居发现已有好多天没有看到这位瘦削的中国老太太了。洛杉矶警署官员打开张爱玲公寓的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法形容的画面:一位瘦小、穿着褐红色旗袍的中国老太太,十分安详的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纸,有一支未合上的笔。那个时候,距离她死亡已经六、七天了。张爱玲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对她而言,近乎“苍凉”的世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①正如她在作品中写: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张爱玲面容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就像一个静止了的苍凉的手势,她把自己静静地送走了。那也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旧历正是中国的中秋节,那晚的月亮比铜钱大,但是照着即将离去的人再好的月亮也不免显得凄凉。“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②她累了,她想休息了。也许,她没有想到自己要睡多久。也许很短,也许很长,也许是永远。是否会有一行清泪透过那清冷的月光,从她的眼角流出。她早为自己写下了遗嘱:

1.所有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

2.不举行任何丧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的荒野

张爱玲离去的方式最显她一贯举重若轻的风格,她永远不贩卖自己,她为自己设想好了死。自生自灭,原来就是生命的真谛,又有几个人能像张爱玲那样把它还原。她自己就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③一生了,她生活在自己撑控的一片世界里,使外界对她所知有限。譬如水晶先生说张爱玲控制欲望极强,她是个不张扬的人。不是,张爱玲是个孤傲的人,被最爱的人所伤,使她原本就站在一种人性的高度上看人生,更加觉得虚无。她不是控制欲望极强,是她贵族的血统使她极度地矜持!张爱玲从不抱侥幸的心理去生活。她很现实,上海滩教给了她要现实生活。她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她一边从平淡风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一面又时时不忘“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満了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来自她早年的生活经历,来自没落之家后裔莫名的失落感。即使到了美国,她依然孤傲清高,离群索居。她的生活规律与常人不同,作息时间往往是每天中午才是她的清晨,下午三、四点钟才去上班,直到午夜前后,在没有人与人交



注释:①《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

②《对照记》 张爱玲

③《茉莉香片》 张爱玲



接的场合,她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中。她摒弃那些花花绿绿,热闹非

凡的生活,在她看来,那只不过是生命假像,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罢了。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美国孤寂的生活使她更加体味到了“苍凉”。失去可以爱的人(赖雅),没有亲人,一切全都靠自己,她必须把自己照顾好,一切都考虑到,连死也想好了。她掌握着自己命运,每走一步似乎又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其实,她在她的小说中早就有了预言,她在小说中安排了多种结局,但她最终还是逃不出她的世界的屏风。她在临终的那一刻,是否静默回首一路走过的岁月。她就是一只风干了的织金云朵的一只白鸟,即使出了笼,也飞不出太高。她唯有扬一扬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在她生命里划上一个优美的弧线,闭上那双冷冷的石子青色的眼,最终定格在她的世界尽头。

二、    张爱玲之所以张爱玲

李菊耦,李鸿章的大女儿,清秀端庄,青春貌美,在23岁时,嫁给已40出头,死过两位太太的贬谪穷京官张佩纶作填房。差距无疑是大的,门第、相貌、年龄,论哪一样都十分不般配。张偑纶与李菊耦结婚后,曾一度得到李鸿章重用,但是后来,当他在协助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各代表谈判时,在对俄态度上与岳父意见不合,总不便顶撞,于是只好称病不出,离开北京,携少夫人在南京盖大花园偕隐。过起了诗酒风流,悠然自在的生活。不问政事是无奈的选择,晚年是不得志的,生活费也是靠妻子的嫁妆。1903年在他们的儿子张延重只有7岁的时候,张佩伦便离世了。这个年轻寡居的世家小姐,严守诗书世家的传统,立志要把早亡的,有才的未及施展平生抱负的丈夫的遗志及早传给儿子,于是望子成龙.厚重成功的家庭背景成了张廷重一生稳妥的靠山,也成了他难以摆脱的巨大绳索,绑缚着他的生活,思想,婚姻与事业,他走不出这道槛。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祖父辈,父辈的那条老路早已无法走通了,可是强大的惯性使这个家族的子嗣一下子刹不住车,于是只好冲进了无法回头,没有前途的死胡同。作为讲求洋务最早的世家,张廷重也受了西洋现代文明的熏陶,张能处理英文文件,信函,能讲英文,并打字。可是,就像他们那很多租界里的亲戚一样,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总之很尴尬,做生意外行,蚀不起,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政界当然不行,投敌的名声是败坏不起的,于是闲在家里做遗少是最适当的选择。不光是时代的转折使他尴尬,他自身性格的形成也早已埋下了尴尬的因子。李菊耦一方面因为孤儿寡母望儿子光耀门楣而对其严加管束,另一方面因婚姻不如意,给儿子女儿各自的自由是失衡的。她的两个子女发展得不比寻常;女儿飘洋过海,独立自主,儿子一辈子守在家里,靠着她从她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家业度过一生。

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宗炎的女儿——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22岁时和张廷重结婚,当时是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般配。黄素琼虽然出身传统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明初民主自由气氛的熏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不甘于深闺宅院里传统妇妇女的生存方式,渴望能与一个志同道合同,民主新潮的伴侣共同营造完全不同祖辈的新世界。可是,她失望了,她所嫁的这个门当户对,诸样般配的丈夫在思想精神上与她是格格不入,在这具接受了新式教育,聪慧漂亮,洋溢着时代朝气的妻子的映衬下,张廷重从旧家庭中带出来的老气橫秋的遗少气息和恶习重重的公子脾气更加昭然可见。张廷重虽然带着没落贵族的陈腐味,但出身洋务世家的他并非不懂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他看白话文的平民小报(张爱玲也受其父的影响),购买国外产的名牌汽车,他看西洋小说,欣赏他们的自由自主。他和妻子一样是谙熟而欣赏的。可是要到接受的程度,他不能和她一样,那样会直接威胁和破坏到他自己,他不可能是这种文化的局中人,他只能是个旁观者,培养和塑造他的那种方式和这种气息在相当程度上是直接对抗的。他只能懂得,不能接受。吸大烟,嫖妓,赌博,这些旧式男子的生活内容他一样不落,全都拥有,如果叫他放弃这些,他的生活可就没有别的填塞内容了。

在这样不幸福的婚姻里,张爱玲诞生了。1920年,上海,阴历九月底,微雨初凉,一个大时代中的小日子。 张爱玲出生的日子,就像她一生的文章,轰动背景衬托下的平常人生。父母为她取乳名:小瑛。

1924年,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借口小姑子出国留学要监护便偕同出洋。姑嫂两人意气相投,形影相随,张茂渊也早已看不惯哥哥的腐朽作风。那一年,黄素琼已31岁,两个孩子的母亲,张爱玲已4岁,弟弟张子静3岁。终于有机会离开这个浮华奢迷却死气沉沉的家,黄素琼异常地果敢、坚决。虽然以她这样的身份也国被当时社会视为异端,尽管还带着对两个幼小孩子的牵挂,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异国他乡,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她为自己改名黄逸梵,成为中国第一代娜拉。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环境,还可以追溯到几代对他们的影响。母辈的,祖母辈的,一个人的不幸也可以追溯到几代……做为父母辈们,他们在选择婚姻、选择生活同时,往往其中也隐含了他们孩子的人生。从孩子的一生来看他们父母的一生,就会找到因与果。往往父母辈们埋下的一些因,会在孩子身上结出一些果。做父母的一些性格与习性会延续到孩子身上,有时会巧合到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是“重蹈覆辙”。所以,作为孩子也只能向父母亲提出呐喊:你们当初所做的每件事,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理智的,有责任的,有没有想过要对所做的每件事负责。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你们的孩子负责,你们要知道,造成不幸不仅仅是你们自己去品,有时还要搭上孩子去品尝,甚至于一生都要去品尝!因为他们不能选择父母!

张爱玲的不幸似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童年残缺不全的,少年是黯淡凄况的。在张爱玲看来,人生的晚景似乎很早很早就降临了。"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④因为没有爱。尽管张家的产业,李家的嫁妆,黄家的陪嫁,大概有原籍的田产,京城外的地,天津的房子,青岛的房子,上海的房子,家族还是在日渐衰败。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张爱玲依然过着锦食无忧的生活。但她只是一个孤伶伶的旁观者。她直面亲人,直面家族变故,直面人生,她冷眼看着这个人世间,便早早地透悟了人性、人情、人生。父亲,张廷重,是时代急遽变迁中遗老遗少产的典型缩影,是中西文化中的腐朽糜烂媾合畸变下的产物。一切非人性的劣根性在他身上展览得淋漓尽致,他关起门来做家族的小皇帝,坐吃山空,偏偏还豪奢腐化恣肆狂纵,空虚怯懦,他对妻子,妹妹,女儿不近人情乃至丧失人性的举止,



注释:④《留情》  张爱玲

分明是失去心态平衡的畸形的发泄。他嫉恨她们,是因为她们向上的,有生命力的。他不愿

化一丝力气寻找新的出路,只是紧紧抓住没落时代的车轮不放,不是被一同带去碾碎了,便是留下一些氤氲之气。

黄逸梵,这个飘来飘去的母亲。被无爱的婚姻拖了十年,最后还是离婚,也许,这是她最好的结局。离婚的母亲依然漂居国外,一寸一寸磨蚀了爱玲心中那份对母亲的爱,留下的只有荒凉,心忽地感到一点一点刺痛,泪水涌出,她只能大声抽噎哭给自己听。“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⑤人世间没有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爱在一寸寸地磨损中毁灭了。世上哪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呢?这是张爱玲16岁前后坎坷际遇中形成的人生观,也可以说刻骨铭心结结实实影响着日后的文艺观。这似乎灰色了点,悲观了点,偏执了点?不。早熟的她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静静地,不露声色地,毫不夸张地展示了一个女性对荒凉世界的直觉和观感。因了这苍凉底色的映衬,人生启示录才更显得深沉。父亲的暴戾和寂寞,母亲的多才和自私,姑姑的善良和小气,弟弟子静的漂亮和无用,张爱玲是伟大的,在直面亲人,直面人生的同时,她没有太多的偏激,也没有矫情,而是清醒地直面包括自己在内的家族中的女性世界,这点很难,她却轻易地做到了。

张爱玲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是留学“英格兰”。当她以远东地区第一名成绩考入伦敦大学时,因为欧洲战事,不得不转入香港大学。港大三年,对于张爱玲来说,是相对稳定愉快的。她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并结交了一生唯一的知己炎樱。香港的生活,小说中的场景。为她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背景。她一个人独得港大文科所有奖学金。残酷的战争终止了爱玲“英格兰”的梦想,她看到了战争的真面目。因为战争书没读完她只好又回到上海。这时候,开始了她人生中最为光华灿烂的篇章。她迅速成为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一位才女。从1941年到1948年,是张爱玲一生创作“黄金时间"。自那以后,无论是漂泊在香港,还是羁旅美国半年世纪,这段时光都成了张爱玲心头永远美好的回忆。

1943年的上海,她爱玲是最引人注目的才女。谁能和她比?那时,所有的作家都比不过张爱玲的名气,同时所有的作家都比张爱玲知道该怎样去寻找幸福生活。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一个小女子能养活自己实属不易,谁能为她的前途指明方向?她只是凭着自己性情,用一支柔情冷笔写自己所能写的事情。她在“孤岛中"坚贞孤独地长成了她自己,童年的一切都给了她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却是她最需要的,她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特殊的环境,深厚的底蕴,特殊的身世,形成了张爱玲特殊的才华。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精华和现代西洋小说神髓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消化。是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她的起点很高,她站在显赫、衰落的家族史上,冷冷地注视着世人,她对人性的精深的洞察和描写能力,使她远远超过了一般现代作家。她不是刻意地、处心积虑地去写,因为她写的永远地摆在那里,是她下意识背景中的一部分。她的小说就是她的生活,她作品中人物内心活动,潜意识里也是她生活中的内心活动和自己熟悉的人在笔下随命运辗转沉浮。她作品中浓厚的悲剧意识在失落的生活中折射出她复杂的心灵。家庭是她悲剧和作品的源泉,体现她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悲观。那是张爱玲独特的与生俱来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



注释:⑤《倾城之恋》  张爱玲



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痛感的悲凉与虚无。

也是在这一年,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由相爱到结婚,在她原本苍凉,虚无的世界里,抹上一笔。旷世才女张爱玲也逃不过爱情的死穴,无论是怎样地刻骨相思,怎样地患得患失,怎样地矛盾反复,结局改变不了“分手“二字。如果当初张爱玲遇到不是胡兰成,而是其他什么人或是一位革命党人,又会怎样呢?她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吗?她去的不是美国,而延安,命运会从此改写吗?然而,张爱玲始终站在大潮的外面,远离政治,她也割不断已走向式微和没落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脐带。她也跟不上时代的车轮,她只能选择离开,惘惘之中她有一种惧怕,一种不安。也许,离开是她最好的选择。1953年,张爱玲以到香港继续学习为借口,离开了上海,开始了她的”漂泊的生活“。从此,她就再也没有踏上令她魂牵梦绕的祖国。

三、    注定不幸的一生在作品中的预言

四十年代的作家们在急于捕捉社会变化,历史脚步和一个新时代的幻影时,张爱玲窥视的是它的背景——时代和社会的背影。“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⑥思想背景中惘惘威胁,以至张爱玲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

香港对张爱玲而言,确实是一个有点“宿命”色彩的城市。张爱玲是爱香港的。她在香港的生活,成了她日后小说中的一些场景。她当时不会想到,十年后,她再次离开这里,将是和祖国永别,开始了四十年异国飘泊的生涯……“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有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都是孤独的。"⑦

《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看中它们的是当时通俗小说泰斗周瘦鹃,它们发表在他主持的刊物《紫罗兰》上。《沉香屑·第一炉香》背景是香港。是张爱玲因为战争从香港回到上海的第一篇小说。香港之行让张爱玲真正体验到了异乡孤人的滋味。从贵族落入平民,在自己的刻苦里委屈地讨生活,自己要为自己创造被别人看得起的理由,张爱玲最刻骨铭心难受大概就在这里吧。《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冷的,表面的热闹下掩藏着人性的荒凉,姑侄也罢,情人也罢。主人公葛薇龙是个来自上海的女中学生,她背着父亲,来寻求从未见过面的姑母的经济援助——为了能完成她在香港的学业。姑母答应了薇龙的请求,她也成了姑母的俘虏,在清醒的自我批判中,变成了俘虏。姑母是个有本领的女人,一手挽住了时代的车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为做小型慈禧太后。薇龙成为姑母的一个诱饵,成为她勾住那些对她不再感兴趣的男人



备注:⑥《传奇》 再版序 张爱玲

⑦《烬余录》 张爱玲

的色饵。后来薇龙被一个在殖民环境里八面玲珑的华侨花花公子乔其所俘虏了。然而,乔其却对她没有爱,也不答应和她结婚,只答应她快乐。这对于一个接受了开化教育,有很强的

自我意识的女性来说,是怎样一种残酷到令人晕眩诱惑啊。小说中寻找爱的薇龙抬着头,哀恳似地注视着他的脸,她竭力想在他的黑眼镜里寻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见眼镜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缩小的,而且惨白的影子。她呆瞪瞪地看了半晌,突然垂下了头。她变成了家族里的高级交际花,整天不是忙着替乔其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她甚至自嘲是娼妓,“只是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她们没有未来,未来是裹在薄纱里的一个幻影,能抓住的只是眼前的一些东西,哪里还管得住未来!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

葛微龙身上无疑叠印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和一个年轻女子对女性人生命运思考的影子。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就像张爱玲其它作品一样,她并没有把七巧放在一个批评的角度上去写,她对七巧也没有半点憎恨,只是凭着她对人生客观感受去写。人物形象始终定格在她的世界里,有着她的审美,她的思想,她的哀伤。美旅华人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它的评价很高:“据我看,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也是夏志清将张爱玲像颗珍珠一样重新掘出沙丘。《金锁记》是写女人的小说,写女人的小说何其多,但几乎从未见过一个中国作家,能够将一种女性的心理渲染以如此令人战里栗的程度。

七巧是特殊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海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而惊退,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出身不高的七巧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多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曹七巧本来是一个可以获得幸福的女人,可是她偏偏用沉重的黄金枷角劈杀了几个人,连她自己的一生也葬送了。张爱玲无形中预言了那整个没落的贵族在“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不也正是这样走近她世界的尽头吗?

到1943年,张爱玲一生中大部分最优秀的作品均告完成,其中有关她自己预言式的小说《倾城之恋》、《封锁》。张爱玲对《倾城之恋》的感情不同于其他作品,《倾城之恋》几乎掏出了她的全部生活阅历;大家族的生活,香港之战和都市的生存。《倾城之恋》又凝聚着她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这个迟暮美人是爱玲对母亲的记忆影子。虽然只是皮毛,但白流苏两次从白公馆出走,那切肤之痛的感受,却是母亲和爱玲共有的。女人总是低的。张爱玲对这点看得很透,外表上看去世界各国女人的地位不等,但实际上总是低的,气愤也无用,人生不是赌气的事,父权制的形成,母权制的颠覆,乃是女性遭受的具有全世界的历史意义的失败吧?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把白流苏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源,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白流苏是自私的女人,但究竟是认真的,认真的择偶,认真的生存。他们的结局平庸,甚至可以说庸俗,就是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没有高尚,没有悲壮,你又能要求平凡的男女会怎样呢?

《倾城之恋》最明白无误表达了张爱玲兼容的人生态度;明明知道人世间没有爱,偏偏要寻觅爱;明明知道人生就是磨难,偏偏要去经历磨难;明明知道比起外界的力量,人是多么渺小,何能支配生死与离别这等大事,可偏偏要说:“生和死都在一块,我和你誓言不改,让我俩手相搀,活到老永远不分开”。好像她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她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不放过以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她恋恋不舍人生安稳的一面,乐于认同“小市民”,所以她的作品贴切生活,贴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也就是张爱玲小说“市俗”的所在。

如果地点由香港换成了上海,张爱玲自己就成了剧中人。在一个阔大的时空交叠的背景里,在没有衬托的滚滚红尘中,走近两个人。张爱玲,登上了她在文字的流丽中虚拟了百转千回的爱之舞台。她遇上了一个人:胡兰成。张爱玲对白流苏的临摹,是她连白流苏也做不了。白流苏去抓住范柳原的时候,何尝不是张爱玲想留住胡兰成。只是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战争成全了白流苏,范柳原。使他们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战争却拆散了张爱玲和胡兰成。胡兰成逃走了,也就没有《倾城之恋》的完满结局。尽管:“这样的爱,在娇蕊还是第一次。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单单爱上了振保。常常她向他凝视,眼色里柔情,又有轻微的嘲笑,也嘲笑他,也嘲笑她自己。”⑧张爱玲也曾嘲笑过自己吗?人生就是这般矛盾复杂!错就错在错爱。

张爱玲首先是个女人,然后才是作家。她和普通女人一样,灵魂中有对男子的渴慕,依恋乃至顺从,这是她的女人味也是她的弱者形象;张爱玲却又和普通女人不一样,灵魂中更多更深的是对男人的俯视,审视乃至叛逆,这是张爱玲之为张爱玲的独立不寻常的女性强者形象。

预言式的作品《封锁》在结尾写道:“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这是张爱玲私生活的全部感受。仍然站在大潮外面的张爱玲不再是过去的张爱玲了。她不仅彻底告别了“传奇”,而且要冲淡传奇反传奇,回归一种简单的人性,只求安静地完成它的生命与恋爱与死亡的循环。张爱玲创作生命中绮靡的春季,繁茂的夏季过去了,秋季采撷的是金色的硕果还是酸涩的青果呢?她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并获得了成功。“都市三部曲”没有了传奇,也没有了破落中仍见赫然的大家族或骄奢淫逸行尸走肉之窝,甚至没有了扭曲的、病态的人性;张爱玲展现的是民间家常、真正的小市民的喜怒哀乐。

创作《不了情》,张爱玲正值25岁!并非偶合,故事不是张爱玲的故事,感情却是张爱玲的感情。张爱玲那时已从温州寻夫回沪,亦是两难境地两难选择,却仍情未了!不了情!

宿命论!张爱玲没有哪部小说像这部小说那样赤裸裸地宣泄宿命论。



注释:⑧《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假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

萎谢。”二十出头的张爱玲说出了人生最残酷的言辞,抛出了人生最低的底线,在她二十出头的年纪里,她把一生的才华都写尽了。

四 旷世奇才 绝世凄凉

1955年的一个深秋黄昏,张爱玲乘上“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送别她的只有宋淇夫妇。她的心情与上次离港时是截然不同。那时候,她正年轻,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回去的又将是她所熟悉的上海。而这一次,爱玲是以“难民”的身份远走异国他乡。新大陆,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前途未卜。“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去国千万里,何日是归期?!

凄凉的秋风,掀动了爱玲心里的伤感,路途中,她在给宋淇夫妇的六页长信中写道:“别后我一路哭回房中,和上次离港的快乐刚巧相反,现在写到这里也还是眼泪汪汪起来。”作为爱玲好友的宋淇夫妇读罢此信,也不禁伤怀。世人皆谓爱玲冷漠,其实,这位天性内倾,不喜与人交游的才女,一旦和朋友缔结了深交,就会毫无保留地付出真挚的友情。她与宋淇夫妇二十年如一日的莫逆之交,她与炎樱一世情缘都可以看出爱玲的款款深情。宋淇先生说:“二十年过去了,她的旧信已积成一大堆,我们偶尔翻阅,读到那些富于张爱玲笔触的字句,又像在斗室中晤对清谈了”。

从此,张爱玲开始了漂泊的人生。苍凉是她生命的底色,如晨霜上人影的青色,是怎么也拭不去的苍凉。走在美国街头,她只有无根的飘浮感。在这异国他乡她更是一个孤伶伶的旁观者。过度的淡漠使她的眼睛变得更加冷清。祖国!、、、、、、她呻吟着。人活着,得有背景,得有一方天地,得属于哪里,她却把自己连根拔了起来,没有家园。

张爱玲来到美国后,经济上一直处于窘迫,她又不肯迂尊降贵放下身架去找工作,她把自己放在“文学”中限制死了。英文小说《秧歌》销路平平,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经济收益。于是,她向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出了居住的申请,并通过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建于1907年,由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的遗霜——玛林·麦克道威尔夫人创建。创建文艺营的设想是让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得以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在文艺营提供的安静条件从事创作。张爱玲终于有了一个“洞天福地”般的写作环境,感到很欣慰。虽然是暂时的,她忽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她希望能在这里写出她继《秧歌》之后的第二本英文小说。打算写的是小说《金锁记》的展开本,暂定名为《粉泪》。她希望能借此书,在美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了。然而,张爱玲没有想到,她将在这里再次遇见一个命中注定的人。人的一生,逃不掉一个“缘”字。

甫德南·赖雅,1891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德国的移民家庭。1914年,凭借《青春欲舞》的剧本被乔治·见克教授吸收到著名的戏剧研究组去。同年,获哈佛大学文艺硕士学位。曾做过《波士顿邮报》的战地记者,自由撰稿人,他以其颇有魅力的个性结识了许多好友,其中包括华莱士·史蒂文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士等。1956年冬,他申请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居住机会。他希望能抓住最后不多的机会重振雄风,东山再起。也许麦克道威尔对他而言意味着好运,而这一次他遇到了张爱玲,一个将和他走完余生的东方女性。

1957年8月14日,36岁的张爱玲和65岁的赖雅在纽约举行婚礼。张爱玲终于有了一种“归家”的感觉。尽管这个家只是暂时租来的,但是,对于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又在外飘泊的爱玲来说,这一天她盼望得已经在太久太久了。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之处,他们还是走到一起来了,并且走得那么近。对爱玲来说,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实在需要一个宁静的避风港湾。漂泊太久的心灵,需要一个可以憩息的岸,因此,她珍视这份可遇而不可求的姻缘。命运往往又是变幻莫测的,越懂得珍惜的东西,失去的就越快。他们在一起只走了十年的婚姻便结束了。赖雅因多次中风,年老体衰,于1967年便离爱玲而去了。爱玲又成了无牵无掛的人。她在美国唯一的亲人弃她而去了。母亲也病死在伦敦。这个漂泊了一生的女人,带给女儿的是什么呢?漂泊,只有漂泊。

张爱玲又孤独地行走在异国的天空下。在以后漫长的三十多年的人生长河中,她一个走过。爱玲至死都以赖雅为自己的姓,以赖雅夫人的身份自居。她珍惜这份异国之恋,她珍惜那些与赖雅一起走过的甜蜜而温馨的时光。她最喜爱《诗经》上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悲哀、肯定、忠情、像银白的月光,清凉可又有几分凄切。张爱玲变得越来越深居简出了,连同事们都难得见她一面。她也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她避世而不弃世,执着而不自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她认真做她应该做的事,拒绝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她没有拒绝人生。她只是拒绝苟同这个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吧。

也许人生就是由一段段的错误与因缘连缀而成。如果当初张爱玲没有遇到胡兰成。如果张爱玲留在了上海,而没有远走美国。她最后绝世的世界里会如此凄凉吗?不一定。如果她不走,她能逃过“文革”一劫吗?不能。也许她会遭到更大的痛苦折磨,也许会过早地离世。第一个给张爱玲写书评,称《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文学家傅雷,因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与屈辱,和妻子一起服毒自杀了。还有文友苏清女士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更何况孤傲清高,永远站在大潮外的张爱玲,所以说,张爱玲,你走得好!

苍凉是她生命的底色。荒凉是也喜爱的字眼,伴随了她一生,也注定了灵魂最后的栖息地。

晚年的张爱玲得了幻觉症,认为美洲的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地搬家。根本没有家俱,拖着一大堆纸袋四处搬家,丢失了很多珍贵的东西。把快要译完的《海上花》手稿也弄丢了,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心血。身体一年一年转坏,她又无依无靠,一切还得靠自己,如果有个孩子,会给她带来多么大的欣慰和快乐啊!但是,没有.虽然和很有名气的剧作家赖雅结婚了,但生活很拮据,连个孩子也不能去抚养,爱玲只能把这个孩子打掉。如果当初和胡兰成有了孩子,张爱玲完全有能力一个人来抚养。在她最后的几年里,她早有预感似的。写出了《对照记》,里面收集了她一生的照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她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也为自己后事做了准备。她连死也设想好了。静静地,等着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把自己静净地送走,尽管五十年前就写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什么样的人生形成什么样的文学观,人生和文学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血液一样在生命中流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张爱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许是她的作品远离政治。因为她总是站在大潮的外面。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是伟大的,时间再次把她从遗忘的历史中再度提起,她的才华,她的不幸与孤独,她终究会回到文学史上属于她的位置。“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子里跋涉的,有歇息,而没有停顿,有高潮低谷,而没有结束。”⑨张爱玲,让人心痛的张爱玲,你在你的作品中,把自己的一生,一点一点地写出来,不经易地串成一串,留给世人看。谁能逃过自己的命呢?逃不掉啊!往哪逃呢?命中注定的呀!



注释:⑨《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下卷)》第100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阎纯德



参考文献:



《在香港》《永远的张爱玲》 宋淇

《最后的贵族张爱玲》    胡辛1995年9月21世纪出版社

《张爱玲与苏青》   静思1994年6月安徽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文集》 金宏达于青1992年7月安徽文艺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7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